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农民的心愿

一个农民的心愿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饱尝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之后,付梅军有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心愿:他要让整个青铜沟人都富起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从艰难困苦中走出的人方可大用于天下,作为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农民,付梅军深知身正为范的重要,他带头廉洁自律,从严治厂。他再次用一个农民企业家非凡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实践着他的人生价值,面对着一个一穷二白的科力公司,付梅军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

一个农民的心愿

——追记优秀农民企业家付梅军

这是一份迟到的怀念。我们采访时,他还在工地上,可等到今天发稿时,他已匆匆地去了。

付梅军用他的执著和坚强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带着一个个未了的心愿和无尽的遗憾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一方故土。

南羊山下山高沟深的“青铜沟”在全县是穷出了名,人均仅有的四分七厘耕地全部斜挂在山坡上,青铜沟人日复一日圆着温饱之梦。1954年付梅军就降生在这样贫穷封闭的小山村的一个茅草棚里,半岁时,父亲不幸病逝,生活的重担一下全部落到了母亲身上,母亲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拉扯着她们兄妹五人艰辛度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7岁,付梅军毅然只身一人出外谋生,在安康火石岩电站做起了小工。这时,他只有一个心愿,拼命干活,挣点钱,填饱全家人的肚子。一干就是四年,四年中,他学了知识,长了见识,听说省地质队在家乡找到了汞锑矿,23岁,他回到青铜沟当起了矿上的小工,并兼任青铜沟四组村民小组长,虽是一个兵头将尾的官儿,他的脑子却开始整天转的是一百多号人的吃饭穿衣、脱贫致富的事儿。付梅军是一个有心人,在矿上他边当小工,边刻苦钻研技术,几年下来,他积累掌握了丰富的采矿经验。1990年8月6号,区乡村联席会议决定开办文治汞锑采矿厂,由付梅军任矿长。

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饱尝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之后,付梅军有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心愿:他要让整个青铜沟人都富起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没有资金,借!没人才,请!他在村里挨家挨户“化缘”,苦口婆心讲政策、说前景,一些人心动了,全组34户凑齐5万元开业资金,他首先办理了各项证照手续,购回急需的电机、爆破等采矿设备,1990年9月1日,文治汞锑矿在隆隆的炮声中开业了。到年底,赚回纯利润33.1万元,上缴税金29.2万元。

由于当时汞锑冶炼技术尚未突破,生产出来的矿石只能暂销售给部分农户土法冶炼,这样,不但汞回收率低下,而且资源浪费严重,面对现实,刚苏醒的工业意识把付梅军推上了办冶炼厂的征途。1990年底,他带上矿上四个人三过长江,到贵州、湖南汞锑矿区实地考察。他们人地两生,举目无亲。有人怀疑这些乡下来的“土八路”,怕他们不守信用,但在几个月中,他跑上跑下选好了厂址,走东走西办好了手续,不知费了多少口舌,看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冷落,甚至磨到最后付梅军只剩下路费了,他们在车站候车室住了三个晚上,终于同贵州汞矿设计室达成协议,投资75万元,按国家标准设计建立一座日处理10吨单一炼汞高炉和一座相配套的马釜炉,一个重浮机选厂。

1992年4月1日,文治汞锑采选、冶炼厂一次试车成功,在南羊山深处,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机器响起来了,它终于奏响了付梅军创业的序曲。

办厂是第一步,治厂才是关键。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付梅军尝尽了没知识的苦头,建厂初,他就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首要位置,先后从6个省引进19名采掘、冶炼、选矿等高级工程师和大中专学生,又专门到贵州、湖南汞锑科研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到厂内授课传艺,使大批“庄稼把式”成为“土秀才”。从艰难困苦中走出的人方可大用于天下,作为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农民,付梅军深知身正为范的重要,他带头廉洁自律,从严治厂。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比一般职工提前半小时上班,推后半小时下班,几年来,除在外出差,他从未马虎过一天。1994年5月,一次为修一台设备,坚持到凌晨3点,修着修着,突然眼前一黑,人事不知,经过小河医院全力抢救一夜,第二天醒过来后送到安康铁路医院,确诊为肝硬化。医生开始还想瞒着他,让他住院,他坚决不住,说:我的病我知道,我已经做了胆切除手术,肝炎我也看了多少年了,给我开点药带上,矿上的事太多了。职工们听说他的病情恶化,买了许多好东西派代表来看他,看着职工提的东西,他又发火了:“难道去年的事你们忘了”!是的,职工怎么会忘?去年付梅军住院,一个建筑工头有事找他,硬是以看望为名给他留下500元,他把钱交给厂伙管员,改善了全厂职工两顿伙食;乡政府从利润中奖给他l.4万元,他分文未取,用这笔钱在厂里设了“技术能手”奖。他当众烧了外甥的麻将,撤了亲兄弟的车间主任职务……这一件件,一桩桩,职工怎能忘记!

就是靠着这种“打铁自身硬”的功夫,靠着这种创业精神,青铜沟矿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00多万,实现利润1000多万,被评为全省经济明星企业。锑的回收率达到75%,毛汞加工精度提高到99.995%的国际“零”号汞的标准。1995年元月,同省地质一队联合改组,旬阳青铜沟汞锑矿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青铜沟采矿厂从一个村办小厂发展成西北最大的采选冶一条龙的汞锑矿业公司,文治人也从温饱迈向了小康。

付梅军舒心地笑了。然而,他却把心血和汗水铸就的幸福全部留给了父老乡亲。这时,他琢磨的是一个更高的心愿:怎样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的石疙瘩,使它真正成为旬阳人民致富的金疙瘩。1995年12月,他拿出自己全部40万元积蓄连同40万元贷款和地区乡企局的10万元扶持款,组建了西北首家生产汞触媒、氯化汞的旬阳县科力化工公司,使全县汞锑开发链进一步延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他再次用一个农民企业家非凡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实践着他的人生价值,面对着一个一穷二白的科力公司,付梅军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有人说:付梅军,你真傻,40万元存在银行,每月利息也是4000多元,办一个充满风险的公司,每月工资同工人一样,才拿600元,办不好,连老本也没了。付梅军只是笑笑,埋下头还是苦干,向县城的朋友借了一把破旧的50元卖给废旧收购站都不收的自行车,没黑没白儿连轴转。1996年元月,县长带着财政、工商、银行领导到公司现场办公,解决他的具体困难,当时,他在城里办事,会计打电话,说县长来了,要他赶快回公司,他舍不得10元钱“打的”费,踏着那把破车,领导们工作忙,实在等不住要走,等他赶到,领导们已到门口,差点误了大事。

一次,他招待一个厂家的领导,别人开着伏尔加轿车前面走,他骑着破车后面赶,他总是说:省一个是一个。冬季,他买上上好的木炭,买了席梦思床给聘请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自己明知有肝病,最怕冷。他咬紧牙关,坚持不烤火和工人一样睡硬板床,他只有一个儿子和女儿,他进城了,子女到现在户口也全部在农村,他说舍不得钱转,到必要时政府如果觉得我对旬阳人民有点贡献,能解决时,再转城市户口。

付梅军克己和艰辛几乎有点残酷。一次到西安化学试剂厂出差,走时,向公司借了l千元钱,坐在车上,肝区痛得实在忍不住,从座位上溜下去了。到厂家,钱全部丢了,回公司后,财务人员建议在公司报销算了,他坚决不行,不出手续,硬是扣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为了打开市场,他几乎白天黑夜都在跑,一连几个月,他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夜,白天办事,晚上坐车,由于过度的劳累,他终于病倒了。住院第三天,吉林、辽阳感光材料厂,一天打来四个电话要货,他给医生恳求,让我去,把货定了再来。医生给他说了实情,你已是肝癌晚期了,实在不能动一步了。在病床上他号啕大哭说:“先是没人订货,现在有人要了,我却无能为力了。”

是的,他已经心力交瘁了,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公司创造了80万元的经济效益,首创了全国用电加热的汞系列产品加工技术,产品送到省上检验,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家标准。

采访时,公司会计给记者说:付梅军临终前把他叫去交代。

(出录音:我去了,他让家属出来告诉我,要有信心把企业搞好,克服一切困难,把我们旬阳的汞触媒开发和利用搞出一个新水平,为旬阳培植一个新的可靠的财源,不然的,我就死不瞑目,如果说,我死了以后知道我们的科力公司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有了新的发展,为旬阳的经济做出了新的贡献。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

这就是付梅军的第三个心愿,但却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今年他当选为县政协常委、陕西电视台在“陕西人”栏目分上下两集对他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1996年12月9号,付梅军因患癌症在西安病逝,付梅军匆匆走完了他42年的人生历程,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南羊山下。12月11号,县委、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各界群众在青铜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县政协副主席马顺从在会上说:

(出录音:付梅军同志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一个农民企业家是来之不易的,特别是创办青铜沟汞矿和旬阳县汞触媒厂过程中,付梅军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多次受到了省、地、县表彰奖励,付梅军同志在农民创办民营企业方面树立了一面旗帜)

(1996年12月13日旬阳广播站播发。1997年5月27日《陕西日报》刊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