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闻同行
我是1993年跨出大学校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十几年来,我满怀理想与激情,恪尽职守,执著追求,不懈跋涉,与人民真情相依,与新闻苦乐同行。矢志不渝坚守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现将我的业务工作向各位评委作以汇报。
一
1993年,我从安康师专政史系毕业,被组织分配到旬阳县广播电视局编辑部从事广播新闻编采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年青而激情飞扬。除了学习就是奔波采访,通过自学北广院新闻专科教材等多种学习途径,迅速适应工作。工作中,肯吃苦、善钻研,加之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第一年,我采编的理论节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文明》就获得了陕西省宣传部和省广电厅联合评选的“陕西广电奖”,在此后四年的广播新闻采编实践中,我采写的新闻通讯《青春之光》《羊山五谷神》《最后的帮扶》《七项专利一颗心》连续四年获得全市唯一的新闻通讯一等奖。其中《羊山五谷神》还获得中国记协、中国广电学会等联合组织的“中华大地之光”新闻评选优秀通讯二等奖,并被编入《中华“大地之光”优秀新闻通讯选》,《青春之光》获得“陕西广电奖”,并被收入全省中小学生的“可爱的家乡”系列教材。我采写的长篇通讯“蚕海桑田”被收入《蚕业丰碑》文集。《安康日报》还专门刊发了我个人的新闻工作事迹介绍。
二
1998年,我从旬阳广播站编辑部副主任岗位调任旬阳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回首干电视的10年,我做了8年多的新闻部副主任,1年多的新闻部主任,1年多的主管新闻副台长。无论在何种岗位,我从未脱离新闻编采的最基本的工作。除了2004年做手术前后请假三个多月,几乎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整天采访、拍片、联系、组织、策划,晚上写稿到11点左右,这是10年中的基本生活状态。为了新闻,晕倒在酷暑中的田间地头、拼搏在洪水的峰头浪尖、冒险在突发事件的最前沿。为了新闻,苦熬在深夜的灯光下、奔波在仆仆风尘中,不分节假、不舍昼夜,但是我义无反顾,我倾尽了对这项事业的激情和忠诚。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生命。在西安做了开颅手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常规、超负荷的劳作,尤其是新闻专题片的采编,10年中,全台制作近百部专题片,我写了80多部20多万字,熬过多少长夜,我自己都记不清,那已不单纯是脑力和体力,而是心血的滴凝。提前透支了身体,甚至透支了生命!那个时候,我想的最多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与凄凉!医嘱说,最少得休息一年,而我只休息了两个月,毅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十年来,我义无反顾地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电视新闻事业,无怨亦无悔。十年来,我采拍电视新闻2000多条,除了编稿,几乎每天一条。编辑电视新闻6000多条,在国家省市媒体发片500多条。采编的《山区娃娃爱环保》《范仲淹家谱在旬阳发现》《桐木农民自杀事件》《灾区学生高考》《旬阳灾民冬春生活有保障》等稿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凤凰卫视等媒体播出。采编撰写的《旬阳》《金桥》等80多部新闻专题片,部分被报送中宣部、国家税务总局、林业部、水利部等。先后采写的段家旺、李永俊、陈分新、龚德银、陈明钰等先进人物成为省市先进典型。有38件新闻作品在中省市新闻评选中获奖。自己也先后多次被安康市委、旬阳县委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三
人生的魅力在于永存希望。
事业的发展在于不懈创新。
新闻事业从本质讲就是一项创新的事业。路上十年,我始终坚守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理念。我坚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在创新中学习、发展和完善。期间,我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的新闻本科学习,并结合实践,撰写了多篇新闻论文,使自己能从更高一个层次来审视新闻工作,《基层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问题对策初探》等分别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安康学院学报》刊登。在基层新闻的领导岗位上,我始终以身作则挑重担,吃苦在前、善谋实干,鼎立改革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拓展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率先在全市县级台开办了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栏目,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电视新闻外宣十年稳居全市十县区前三名,六年位居首位,去年,在省台发稿位居全省100多个县级台首位。并且,组织采编了《河源文明》《文化兴县》两组大型系列报道,在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中播出,使旬阳的电视外宣实现了质的突破。从事新闻工作十六年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总是坚持为而不争、淡泊名利、正直处事、向善为人。不断完善自我,用不懈跋涉的脚步弹奏出一曲曲奋斗之歌。
(2008年8月申报副高职称的业务工作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