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出于对台湾政局不稳定的忧虑,蒋家后人把弥足珍贵的蒋介石和蒋经国日记原件,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图书馆。得知在那里可以查阅“两蒋”日记,2007年来美讲学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一难得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旧金山南湾的硅谷。那里是美国高科技的中心,IT业的“首都”。早上八时,儿子开着轿车带我和妻,沿着880高速公路朝硅谷进发。这时,正值上班高峰,高速公路上轿车如同过江之鲫。进了硅谷,数以万计的轿车汇聚这里,高速公路上堵车了。小儿子告诉我,塞车是家常便饭,天天如此。不过,今天他很开心,因为车上多了两个人,他可以“卡博”,即沿着“CARPOOLS ONLY”车道飞速前进。原来,这里绝大部分的轿车往往只坐着上班者一个人,只能沿着普通车道在堵车之中慢慢前进。为了鼓励多人合乘一辆轿车,节省汽油,凡是车载一人以上,便可以进入畅通的“CARPOOLS ONLY”车道。
过了一座大桥之后,轿车离开880高速公路向左转,笔直行驶了大约十分钟,便见到米黄色的石砌大门,门后是大片翠绿的草地,那便是斯坦福大学。
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档案馆
作者在斯坦福校园
蒋介石日记手迹之一
我曾经多次来过这所被称为“西部哈佛”的斯坦福大学。当年,加州第一任的州长斯坦福先生的独子因伤寒而夭折,他决心捐出所有家产办一所大学,以造福加州的孩子。于是,这所创建于1891年的大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今,斯坦福大学那米黄色的石砌大楼,由一大排拱形门组成的长廊,古色古香,依旧保持当年的原貌。美国诸多名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其中包括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赫伯特·胡佛,这里的图书馆便以胡佛的名字命名。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寻找胡佛图书馆很容易,因为高达285米的胡佛图书馆主楼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我来到胡佛图书馆之后,却被告知,“两蒋”日记收藏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里。
虽说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就在图书馆附近,找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个档案馆在地下,问了好几个过路人,才终于找到地下室的入口。沿着长长的斜坡走下去,尽头有一扇门,打开门之后,是一条与斜坡垂直的地下长廊。在幽暗的灯光下走过长廊,豁然开朗,里面是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档案阅览室。不过,在进入阅览室之前,要凭身份证件办理阅览证。得知我要查看两蒋日记,管理员告知一系列注意事项:不得携照相机、扫描仪、便携式复印机入阅览室,因为两蒋日记只准手抄,不得拷贝。手机也不能带进去,因为许多手机有拍照功能。另外,就连手提包、笔记本也不许带进去。我只得把手提包连同手机、照相机寄存在入口处的铁柜里。
进入阅览室,档案管理员一听说要查看两蒋日记,马上递给我一份查阅须知,严格规定不得复制,并要我签字保证。接着,她给我一份关于蒋介石日记的说明书,强调两蒋日记受美国著作权保护,而著作权属蒋氏家属所有,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出版。
蒋氏父子都有记日记的习惯。1975年,蒋介石去世之后把日记交给了儿子蒋经国,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把蒋介石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交给了笫三个儿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去世,两蒋日记由蒋孝勇的妻子蒋方智怡保存。2004年冬,蒋方智怡决定把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所50年,而在这50年间蒋家可以随时撤回两蒋日记。两蒋日记总共约50册。其中,蒋介石日记可供查阅的是1917年至1945年底。从1946年至1975年的蒋介石日记,尚待胡佛研究所研究人员阅定之后逐步开放。蒋经国日记从1937年至1979年,尚未开放。
我填写了蒋介石日记借阅单。档案管理员给我的是复印件,每月一叠,装在一个文件夹内,一次只能借一个月。管理员还给我一大叠印有胡佛研究所字样的空白纸,供我抄录之用。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开始查看蒋介石日记,他的日记是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在专门的日记本上,不论他在戎马军营,还是在各地视察,都一天不漏写下日记,就连当天的气温、气候,都一丝不苟记下。他的日记,除了记录每天的行踪、公务、会客之外,也写下自己的思想,各种见解。在他1927年的日记中,差不多在每天的日记末尾,都要把自己的24字座右铭抄录一遍:“立志养气,求贤任能,沉机观变,谨言慎行,惩忿窒欲,务实求真。”
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按照当时日记的格式,除了每天写日记之外,还要写“本周反省录”和“本月反省录”,蒋介石都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反省感受,有的“本月反省录”甚至有二十条之多。另外,还有“下周预定表”和“本月大事预定表”,蒋介石也都一一写上。
我发现,在蒋介石日记中,往往还粘贴着剪报。比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粘贴了中央社关于原子弹知识以及发展历史的文章剪报。在日本投降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关于战后美国外交十二要点的谈话,蒋介石也剪存贴入日记本。
我注意到,蒋介石日记中有少许地方被用黑笔涂抹。由于所看的是复印件,也就看不出这些涂抹是否原件如此?据我细细观察,涂抹处往往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估计是胡佛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审阅时涂抹在复印件上,然后再复印,供公开查阅。
用笔抄录,毕竟太慢了,何况回去之后还要录入手提电脑。第二次去那里的时候,我带去了手提电脑,这样可以直接录入,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管理员不许我带手提电脑进档案阅览室,原因是担心有的手提电脑带有微型扫描仪。无奈,只得坐在那里和妻一起用笔逐字逐句抄录。
蒋介石日记是蒋介石亲笔写下的,尽管所体现的是蒋介石的观点,但毕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文献。正因为这样,蒋介石日记可供公开借阅的消息传出,引来各方历史学家的关注。抄录者来自天南地北,络绎不绝。中午时分,抄录者们汇聚到阅览室外的休息室,一边吃着带来的干粮(这里附近没有餐馆),一边聊天,这里成了最好的交流场所。我在那里结识了来自南京的历史学教授,也结识了来自台湾的历史学家。台湾的黄教授告诉我,他在做“评价蒋介石”的课题,而蒋介石日记是重要的文献,所以连续多日在此抄录。最下功夫的是台湾的卢先生,他原本是国民党高官,如今退休,也在研究蒋介石,已经来此工工整整抄录了半年多。
我由于曾经写了50万字的纪实文学《毛泽东与蒋介石》,所以着重从国共关系的角度研读蒋介石日记。我查阅了1927年“4·12”政变前后以及红军长征期间的蒋介石日记,特别是细细查阅了1945年8月至10月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如何在日记中记述他与毛泽东的见面、会谈,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我还把在北京协和医院查到的蒋介石病历,跟蒋介石日记相对照,证实在红军长征前夕,蒋介石以为胜利在望,确实曾经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身体。我将会把这些最新的收获补入《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新版本之中。
我期待能够读到1949年之后的蒋介石日记以及正在整理的蒋经国日记。我下一次去美国,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泡”在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