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奉献一片爱心

奉献一片爱心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下的刘义龙,已是知天命之年。沿着义龙的足迹,他每一个深深的脚窝都蕴藏有好多感人肺腑却又平凡质朴的故事;每一个脚印都铭刻着他为患者无私奉献一颗挚诚爱心的事例。一九八四年六月的一天,刘义龙在食堂里发现一大盆炒好的酸菜已经腐烂变质,可厨房一不回炉二不加工,准备卖给就餐的职工。一天早晨,厂里食堂将前一天的米饭卖给职工,很快引起了几人呕吐。人们不会忘记一九八四年的一天,刘义龙不慎被拖拉机撞伤。

奉献一片爱心

奉献,永远是不朽的丰碑。

——题记

上部 永恒的主题

——一串不会失落的故事

一九六八年隆冬。暮霭沉沉,寒鸦归巢。

一汉子背着药箱,呵着冻得发僵的双手,借着暝色,匆匆行走在积雪覆盖的羊肠小道上。山道弯弯,路途崎岖。这时,他经过一户正在筹措丧事的农家时,农家房屋里时断时续隐约凄厉的哭声令他止步不前。经过询问,才知是这家农户的妻子病危,已奄奄一息。暮色四合,山里早黑,已不能看见归途了。望望这气若游丝,垂危将死的农家病妇,汉子略一犹豫,就毅然决定,先看了病人再说。但见他望、闻、问、切,三根指头定乾坤,诊断为,病妇已是肺炎后期。他当下顾不得暖一下双手,喝一口热茶,就采取静脉、肌肉双管齐下的急救办法进行治疗。

三天三夜在紧张忙碌的抢救和护理中过去。

病人终于从死亡线上回归,告别了死神。见病人转危为安,这汉子的嘴角终于绽出了一丝笑容。

当病人知道这一切时,她望着双眼红丝遍布,非亲非故却几日几夜都未曾合眼的大夫,双眼滚出了两行感激的泪水。

这时,这家农户的老小几口,一齐跪在了他的面前,齐呼救命恩人。在山里,憨厚朴实的村民,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难以报答的大恩大德。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汉子姓刘名义龙,刚分配到白河县西营区医院工作,三天前从双河乡双宝大队出诊回来。从此,刘义龙的名字就响彻了西营区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家家户户。

时下的刘义龙,已是知天命之年。追思往昔,他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一九六八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安康卫校。毕业后何去何从,一是回县,一是留校,再是上调到地区某所有名的医院。

最后,他选择了家乡,分配到了白河县西营区。这里是山的重围,走路凭双脚,照明靠桐油和松明子。山野人家,居住分散,一天出诊,翻山越岭,疲倦不堪。面对工作条件的恶劣和生活环境的艰苦,他坦然待之,认为苦中有乐。哪里最清苦,哪里就有成功的事业,这是他在日记里的心声。

当别人在喟叹命运的不公,他却在治疗病愈后患者身上得到巨大的慰藉。当别人在纷纷活动调回县城时,他却认为根扎于人民,救死扶伤,为百姓解除病痛是他的事业源泉所在。

西营区五万多村民都知道刘义龙,刘义龙也非常熟识他们。

几次调令,都被他婉拒了,因为他心里装满了后山人民,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凡人,在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当然,他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追求动力。

早在上小学时,他就极爱听老师和辅导员讲雷锋的故事。一册《雷锋的故事》,他爱不释手,一连读了九遍,都达到了背诵的程度。从此,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对雷锋的崇敬和羡慕之情,且暗下决心,要做雷锋那样的人。

雷锋的思想滋养了他的灵魂,奠定了他良好的人生根基,使他树立了追求理想的风帆。

沿着义龙的足迹,他每一个深深的脚窝都蕴藏有好多感人肺腑却又平凡质朴的故事;每一个脚印都铭刻着他为患者无私奉献一颗挚诚爱心的事例。

一九七一年,他在“三线”卫生队工作期间,一位腿部化脓的民工经医疗队一位甚有权威的医士治疗,屡不见效。民工痛苦的呻吟阵阵刺激着义龙的心扉。为尊重老医士,他私下翻阅了许多医案,偷偷为民工诊断,由于对症下药,民工的病情大减,不久就痊愈回到了生产第一线。

一九七五年,他随农村工作队驻进卡子乡东坝工作时的一天深夜,一位社员匆匆来找刚刚就寝的他,去急救他们队一位喝了“敌敌畏”的妇女。人命关天,他马上拎起药箱摸着黑,走一条鸡肠小径,碰碰绊绊地赶到病人家。探脉,病人已心音微弱,呼吸难察,他当下顾不得满地满床脏气秽物,就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进行抢救,终于把这位轻生的妇女从阎王殿里救了回来。

他,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爱的种子。

中部 爱的咏叹调

——诚挚的人情美

一九七八年,刘义龙来到县水泥厂。

作为厂医,他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六年。

由于水泥厂居住集中,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染和蔓延,加之职工们来自全县各地,文化素质普遍欠差,卫生常识也是不足,这样就容易形成疾病的温床。面对这种情况,每遇发病季节,他都提前采用黑板报的形式,告诉大家可能会发生什么病以及具体的预防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验和细心研制,刘义龙配制出了一种“大锅汤”,在疾病初来乍到或刚一抬头之际,服饮后即确保无事。数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很有效,颇受全厂职工的欢迎,而且,每次都能把传染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了职工的身心健康,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间接地促进了生产。

职工食堂是职工就餐的集中点,如果把不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为此,他经常深入食堂,给炊事人员作卫生宣传和指导工作。一九八四年六月的一天,刘义龙在食堂里发现一大盆炒好的酸菜已经腐烂变质,可厨房一不回炉二不加工,准备卖给就餐的职工。他在讲清利害关系的前提下,硬让给倒掉了。

一天早晨,厂里食堂将前一天的米饭卖给职工,很快引起了几人呕吐。他发现后,首先积极抢救,事后对责任者给予严厉的批评,并责令其向大家作了公开检讨,同时,在召开的全体职工大会上,他反复强调卫生与健康,健康与生产的关系,接着,他起草制订了一系列卫生规章制度。

抓住这几件事,他对于炊事员采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办法,凡不合格者,立即更换,对新补充者,进行体检、培训和达标考试。根据水泥厂粉尘浓度大和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他又规定职工一年作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他把友爱,友情,把温暖送给同志,一片又一片。

白河县水泥厂,由于设备不配套,再加之生产性质使然,空气污染十分严重。一遇开机刮风,黑烟黑灰铺天盖地。每逢下雨,路面水沟里,黑水直流,每天早晨起床后,屋里床面桌面都蒙上了一层黑灰。十六年来,厂里的预防、看病、调剂等,刘义龙都是一肩挑。他要求自己要把药费开支、病假、工伤控制在最低限度,而病却要看好。要把这些工作都做好,绝非易事,可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他迎难而上。

人们不会忘记一九八四年的一天,刘义龙不慎被拖拉机撞伤。举步维艰,他双手拄着棍子还坚持上班。有人劝他回家休养,他谢绝了。因为他心里时刻都装着厂里的职工。在这期间,他一边为自己治疗,一边给几位因工致伤或煤气中毒的职工治疗,硬是坚持到完全痊愈。

由于水泥厂基本上是公费医疗,一些思想不健康的同志遇着脏活重活就装病。对此,义龙深入车间班组,有针对性地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和表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这类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次,某职工旷工两天,到厂后谎称“拉肚子”,要他给补开病假证明,他望了望这位“病人”的容颜,就断定是假无疑,便叫“病人”随去厕所。结果,谎言不攻自破,使这位同志感受到了批评,也使一些在这方面不注意的同志受到了教育。

义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周围同志的一致尊敬和爱戴。

在厂机立窖建起以前,都烧的是“蛋蛋窖”,一开风机和遇气压下降或有风,那股难闻的煤气烟就迎面铺地而来,职工们煤气中毒频繁。

那是一九八六年冬,有缪姓兄弟俩,中毒后又是呕吐,又是拉屎拉尿,搞得大便尿液和呕吐物遍地皆是,臭不可闻,而这兄弟俩早已不省了人事。刘义龙日夜守候在他们身边,施妙手回春之技,终于治好了他们。等这兄弟被救醒治愈后,刘义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

在日常工作中,刘义龙总结道:雷锋之所以平凡而伟大,就在于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好事。要学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就是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他用实践抒写着自己。

他用一颗炽热的爱心,把温暖撒向周围的人。

一九八四年七月,厂里女工唐某患了输尿道结石,发作无常,疼痛难忍。开始,义龙劝其用中药治疗,她未同意,遂下十堰就医,疗效不如意,所以又求助于义龙。当吃过他五十服中药后,即随小便排出了一颗完整的结石。而这期间,刘义龙为了治好唐某的病,体重下降了足足两斤。

一九八六年七月,厂里男工张某,小腹频发剧痛而休克,经送十堰检查。B超显示:左肾结石,询问疗法,答曰:“把那个肾脏合切掉才可好。”患者闻言,惊恐万状,拒不做手术。回到厂里,求治于刘义龙,他先是安慰,然后认真下药,患者服药五十一服,终于将结石尿了出来。

治好了两位结石病人,使刘义龙的名声再度大振。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医圣再世”“病魔的克星”,等等。但刘义龙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平凡小事。”

是啊!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厂里的职工谁不真正钦佩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呢!

一次,正是中秋佳节,全厂放假,义龙有几位亲朋好友从外地赶到白河,在他家过中秋。义龙正准备着收拾回家,突然有人匆匆跑来告诉他,厂采购员罗某病情加剧,生命垂危,怎么办?当一头是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一头是卧床不起的工人兄弟时,他却决定留下来照料医治患者。中秋节,他亲自检药,亲自煎药,亲自喂药,亲自为患者调理食物。事后亲友责怪他不尽人情,义龙答:“咱是共产党员啊!”

一九八九年,水泥厂在体检中发现有七名“乙肝”患者。刘义龙发挥所学之长,大胆探索,进行中医治疗,终于治好了这几名“乙肝”病人,使他们重返了生产第一线。

他给了患者第二次生命。

爱,在奉献中升华。

下部 走向新时代

——奉献者的史诗

打开刘义龙的日记,于是,你眼前就展现出一座座催人奋进的高大路标:“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在这里,你才算真正认识了刘义龙。

二十多年来,他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从不索取。

二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如孺子牛般将一个个垂危的病人救离生死线。他没有具体的工作时间,凡有求诊者,无论是他在吃饭、途中、家里,或夜半更深,他总是有求必应,竭尽全力。

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了。

他像一颗不熄的火种,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燃烧。

有人认为他“太本分”“太古板”,说他傻里傻气。但不管他人如何飞短流长,刘义龙认准了理,走准了道。在一些人眼里,刘义龙身兼厂工会主席,又掌管药品,俗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只要稍作手脚,不难私囊鼓胀,财源泉涌。而他几十年如一日,所保管的药品,器械从未出现过霉烂、变质、过期、失效和丢失,更没有出现过虚空和“瞒天过海”,一直保持账物平衡。逢年过节,正是“书法家”们集金收银的良机,可他却分文不取,年年义务为职工群众写春联,患者痊愈后送一些礼品表示谢意,他也坚辞不收。如此洁身自好,勤于职守,在一些人看来真是,本分有余,何其蠢也。他就是这么不开通,就是这么古板,二十多年来出差,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有时进城购药也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拉回来,宁可自己多流汗,不愿厂里多花钱。水泥厂有一辆130车,经常来回送职工,因车少人多十分拥挤,他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把方便留给他人。

幸福了别人,而刘义龙自己却有一本难念的经。他妻子原是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民办,四个女儿都在念书,全凭他两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社会上,曾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家里有个供销员,电器化家具都齐全;家里有个方向盘,大捆捆票子往家端;家里有个教书仙,既缺吃来又少穿。”刘妻是个教书育人的,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到夜半,工作量大待遇低。可他们觉得生活丰富、充实。

奉献,有奉献者的史诗。

平凡生伟大,点滴成江河。

几十年来,刘义龙苦钻业务,技术精湛,道德高尚,颇为人们所称道。他乐于助人,甘作螺丝钉的工作态度、高风亮节,获得党和政府的赞扬及表彰。自一九八六年起,他共获得各种表彰奖励和荣誉二十多次,一九九一年,被安康地委行署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在荣誉面前,义龙没有将它作为抬高身价的资本,而是一如既往,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哪里产生了矛盾,哪里就有他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声音,无论是分内分外的事物,只要他耳闻目睹,他总是倾其全力。在老家的小院里,住着位人老体残的孤寡的老汉,吃水购煤都需攀登百步石梯从街上背回,如逢雨雪,那就无法担水挑煤。几年来,义龙待他亲如子侄,每每疲倦不堪地下班归来,总是先给老汉担来清水,燃着煤灶,关怀备至。老汉每当讲起义龙的好处时,总是感激涕零地说:“人都说,如今世态炎凉,各扫门前雪,雷锋这样的好人只能在梦里去找,可我们院里就出了个雷锋,义龙这孩子就是个活雷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刘义龙深懂这两句话的至理。

眼下,人们离了金钱不说话,可义龙固执地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金钱以外的东西千万不能丧失殆尽。

这就是人格的伟大力量。

跨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大美。

1993年6月6日于汉水之滨绣屏东轩

(原载于报告文学集《闪光的螺丝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