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外桃源”徜徉白河山水间

“世外桃源”徜徉白河山水间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田园美景,正变成白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该县按照“避灾、扶贫、安居、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了《白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倾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社区新村,力争5年县城人口达到 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

“世外桃源”徜徉白河山水间——白河县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纪实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蜿蜒的道路,休闲的广场,漂亮的房屋,干净的庭院,悠闲的老人,快乐的儿童,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田园美景,正变成白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近年来,白河县按照“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总体目标定位,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探索采用“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着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的四种模式,以11个集镇建设发展为龙头,建起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支点,以社区新村为基本模式的集中安置点15个,搬迁群众4098人,建成住房941套84430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50公里,桥梁3座,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0处,打机井20口,铺设管网29公里,新修渠道19公里,新建排水工程4处,铺设污水管道3000米,改造基本农田1216亩,改造农电线路13.1公里,新修堤防工程2000米,新建沼气池500口,全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该县按照“避灾、扶贫、安居、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了《白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倾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社区新村,力争5年县城人口达到 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

该县尝试建立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多元投资机制。一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部门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集中推进市政配套建设。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业主开发、项目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方支持工商企业、返乡能人、村组干部等创业兴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城乡统筹发展领域,走“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模式,引导社会投资。三是克服财政困难,每年预算2000万元,作为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保证民生所需。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县一是为移民安置社区配套建设6个农业示范园、10个龙头企业、10个专业合作社和20个示范点,积极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引进了汽车装备制造、黄姜产品加工、纸杯纸具、制衣制鞋等多个工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促使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强化“人人技能工程”,加大搬迁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有组织外出务工,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稳定提升劳务经济,确保搬迁户生活水平不下降、收入水平有增长,努力构建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城镇化搬迁新路。

为确保城乡统筹发展顺利推进,该县坚持从体制机制创新着手,整合归并了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进城和移民搬迁三块资源和职责,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兼任,配备一名正科级专职副主任、下设四个工作组,抽调19名干部集中办公,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有效地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为工作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坚持工程“三算”管理和项目“四制”要求,做到了按规范设计、按程序报批、按设计施工、按要求验收。同时,还将移民搬迁纳入各镇和统筹办年度“红皮书”考核任务,列为全县30项重点工作内容,作为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形成了县抓总、镇抓点、村抓户,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原载2012年11月26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