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心人
按照原先计划,博士论文初稿早该完成,现在应该是修改论文及整理资料与形成心得体会的时候了。但是,由于中途忙于课题及其他方面原因,直到今天,博士论文还有最后一章的撰写任务没有完成。为此,除了从网络期刊索取文献外,还从教育研究院资料室借了十五本书。这些著作中,有专著,也有编著;有教育学界人士的著作,也有非教育学界人士的著作;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有让人爱不释手的,也有读起来味同嚼蜡的……总之,我们不能说,学术文化市场单调,知识供方市场不足。同时,关于看书,在某些方面或许每个人都差不多,那就是先看看作者介绍,然后看看前言乃至后记,再看正文。其实,念到博士阶段,本人还是看了不少书,看了种类繁多的书,看了许多让我怦然心动而写下读后感却不曾写过读前感的书。然而,在这十五本书中,却有一本书——《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让我在稍微浏览了一遍之后就有一种要说点“东西”的强烈冲动。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一种读前感,因为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该书的内容,而没有逐字逐句地仔细拜读,甚至只是像一位年迈的老太太要在一本厚厚的书中找一张纸条一样地把书翻了一遍。但是,我认为,该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我已经把握了。
是什么冲动,让我有话要说?
从作者简介来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著作大多收入十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另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教育在线文库》等三十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事实上,从这个简介来看,倒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没有在我的心中产生任何波澜。一位博导当副市长,很正常,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并且,在我个人看来,也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
那么,是什么冲动让我有话要说?
在《朱永新教育文集》总目中,列出了:
卷一 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
卷二 滥觞与融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卷三 沟通与辉煌——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卷四 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
卷五 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
卷六 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
卷七 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
卷八 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
卷九 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
卷十 诗意与理性——教育问答录
试想,一位年龄不过四十八岁的中年人,一边在机关担任重要职务,一边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却能够完成许多仙逝的学界前辈都未来得及完成的学术梳理与整理任务。我手上的这本书,厚厚的四百三十四页,洋洋洒洒三十五万字;这套文集的十本书,按这个字数估计,加起来就有三百五十万字。到此,我的心里不免有点震惊。但是,这在我看来,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或许源于作者的勤奋与聪颖。至此,还没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让我想写点东西。
那么,让我想写“读前感”的最大冲动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从手上这本书的一些信息产生的矛盾感想,让我这个自以为“难得糊涂”的人一时犯糊涂。
此本著作,语言通俗,章节明朗,内容偏重知识的梳理,而不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掘。或许,这更多是一种个人学习经历和思想成果的整理,更多的是针对入门读者和管理工作者的普通读物。在我看来,学术论文和著作,既要去感性化,也要去哲学化;既要拒绝食洋不化,也要拒绝学术蠹虫。因此,我对这种风格的著作是持欢迎态度的,至少不会反对。但是,一位大忙人,呼啦啦地拉出一套十大本个人专集,全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且每一本都精心设计。就如许先生在总序中讲道,他本来已经够忙的了,却又率先自费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成了四面八方奋斗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众多网民的朋友。每天,当他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后,还要浏览网站上的帖子和来信,并且要逐一回应,这是自找苦吃。如果是专心学术,视学术为精神食粮,有没有必要精心打造自己的学术成果?如果是自找苦吃,那么在学术著作泛滥成灾的今天,著书立说为哪般?或许,从这种矛盾的感想中,让我有一种收获,产生写“东西”冲动的真正根源还在于这种收获。这种收获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就像朱老师那样,大到人生的步骤,中到文集的构建,小到章节的安排和插图的剪辑……
于丹说得好:“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2005年1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