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报是一份全国人民阅读和共享的报纸

中国教育报是一份全国人民阅读和共享的报纸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中国教育报刊社工作,在《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当一名编辑与记者。《中国教育报》要成功,同样也要将全国最优秀的相关稿件整合起来,让人们喜欢看它,让人们看了它有收获。多数情况下,《中国教育报》有两张八大版。摄影部,各个部门都可以简易地组建,技术性更高的可以放在新闻部,《中国教育报》上不需要来一张整版的图片。

工作感悟——我在《中国教育报》当记者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中国教育报刊社工作,在《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当一名编辑与记者。来北京报到上班,才不到半个月感慨颇多。这,或许源于我遭受了新环境与新工作的考验,也许源于我很快调整心态并融入了新的工作与生活。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新明亮。当我静下心来,我似乎又恢复了那种清晰的思维,甚至奇妙的幻想。工作,一个全新的工作,一个让我说爱不容易的工作,一个让我不爱也得爱下去的工作,让我慢慢接受,慢慢投入感情,于是,也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对于长沙的工作来说,这里有两点让我感受深刻:一是工作节奏稍快。虽然每人每月负责三个版面,但是,每一个版面的选题、约稿、校对、画版、审定等,都得耗费好长时间,再加上各种会议、讨论、差遣等,你忙都忙不过来,更不消说去搞点个人的科研。二是人们谦虚谨慎。在这里的几天,我听到了太多的“你好”“谢谢”,我看到了太多的微笑和轻盈,我感受到了太多的低调与务实。前几天聚餐时,我表现得稍微洒脱了一些,话也说得多了一些,主编就有批评之意地说:“你是不是酒喝多了!”主编第一次找我谈话时就提到,要低调一些,好好做事。低调?我觉得人不能太压抑自己的个性,只要合情合理、恰当适度,就应该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这,是我在长沙工作时期感悟到的。

对于如何办好《中国教育报》及其高等教育周刊,我也产生了这样一些感悟:

1.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要让全国人民来办

来这边工作之后,我有一个没想到,那就是这里的稿源有限。为何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稿源渠道过分单一,基本上通过约稿。事实上,《中国教育报》是一份全国人民阅读和共享的报纸,不能完全由几位专家学者或者行政领导来办,更不能由几位编辑人员孤芳自赏地办,而要由全国人民来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把全国最优秀的稿件集中起来,让全国人民共享。这样,我们的报纸才会受人青睐。《读者》杂志为何能够成功?它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刊物,根源在于它有好的稿源,而有好稿源的关键又在于它把各种刊物的精华汇聚起来了。《中国教育报》要成功,同样也要将全国最优秀的相关稿件整合起来,让人们喜欢看它,让人们看了它有收获。我想,如果许多人愿意个人掏腰包订阅与收藏《中国教育报》,那么,我们这个报纸就算办得不错了。要让人们喜欢它,要把握教育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仅仅靠几位专家学者就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口味吗?仅靠我们编辑人员的个人智慧就能达到目的吗?显然不行!这必须利用全国人民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地办报。我想,要让更多的人关注本报,并为本报撰写优秀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获取稿源,例如,除了约稿,还可以在版面上发布相关信息,以质量而不是名气来选取稿件。总之,稿源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诸如约稿、采访、投稿及转载(综合转载)等,其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周刊的质量、影响力,扩大读者面。

2.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多数情况下,《中国教育报》有两张八大版。我想,如果一个人要认真看完当天的《中国教育报》,得花上好几个小时,那么他一天还能做什么事情呢?再加上还有其他各种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等媒体,一个人哪还有时间做事情呢?或许你认为每个人会有选择地阅览,多一些内容和版面,反而给人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如果对一份报纸的大部分内容一扫而过,便认为这份报纸就是垃圾,不值得阅读和保存。说到这,我还是要举《读者》作为例子,它成功,是因为薄薄的几十页纸里面全是精华。我想,许多可报可不报的新闻,就由地方报纸去报道吧;许多可发可不发的论文与题材,就让它们在其他媒体亮相吧。如果《中国教育报》每版都是精华,只要四个版面一大张报纸,同样可以卖出这个价,肯定会畅销,人们也更会刻意保存。

3.裁撤部门,合并机构

现在《中国教育报》有好几个编辑部门,诸如招考就业周刊部、职成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基础教育部、新闻部、校长周刊部、文化社会部、理论部、网络部、摄影美术部、社会活动部等。每个部门下面还设立了若干种专刊,如高等教育部下面就有《科学大观》专刊。部门繁多,不仅造成报道的重复或遗漏,而且机构臃肿,效率不高。在我目前看来,只需要四个部门即可:新闻部、基础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社会部。各个部门可以组成若干小组,诸如高等教育部可以形成新闻小组、理论小组等。后面三个部,每周有一个四个版面的周刊,剩余的版面,由各个部去争取,选值得报道的去报。像诸如理论部、职成教育部、校长周刊部等都可以分散到新组建的三个部门中去。摄影部,各个部门都可以简易地组建,技术性更高的可以放在新闻部,《中国教育报》上不需要来一张整版的图片。[1]

4.培养更多学者型的编辑,而不是一个纯技术型的编辑

现在,许多部门都是某位负责人约稿,然后分发下去,由各个编辑人员编排。这不仅没有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也没有起到集思广益的效用。应该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专长,让他们去获取更广层面上的优质稿源,部门领导以稿子质量作为唯一标准。随着引进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让更多编辑人员独当一面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当然,这些高学历的新同志来这里工作,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比如,我学教育学的,但我还要学习新闻学,知道什么是消息,什么是特写,了解编辑如何做版面,新闻运作过程如何等;他是学新闻学的,但他要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政策等,了解教育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除了要有学习意识与学习动力外,还得有学习方法。我想,我不会因为我是一位博士,学历比他们高,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他们强。事实上,我是一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优缺点的人,一位能够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请教的人。例如,我昨天还不知道周刊与专刊的区别,今天通过请教黄文老师,才知道这是分类不同:周刊是每周出版发行一次,相对于日刊而言的;专刊是相对于头版的综合报道而言的,它可分为综合版与主题版。又如,在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我捕捉到了许多新闻字眼、行业术语,通过这些字句,我一点一点地架构起新闻知识的大厦,诸如插红旗、头条与塞缝、版式与内容等。

5.高等教育周刊不能办成理论学术期刊,更不能办成《新华文摘》或者《人大复印资料》那样的刊物

我们不能老是约一些理论性的论文,让报纸变成学术期刊;我们也不能老是从已发表的论文中搜集材料,让报纸变成转载媒介。事实上,这与现在的理论部就是重复的。办报与办刊,重要区别在于新闻报道。因此,办报,必须抓新闻。我认为,高等教育周刊目前要把握高等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值得推广的改革举措;②值得传颂的社会人物;③值得广泛探讨的现实题材;④值得引以关注的重大理论;⑤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的优美短文。

6.高等教育周刊既要为政策服务,也要起专业引领的作用

作为教育部的机关报,高等教育周刊首先要成为教育政策的播种机、传声器,但是,也不能完全成为教育部的注释部门、跟屁虫,否则,没有特色,没有可读性,没有前瞻性,会失去读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哪怕是宣传政策,也要采取一种让读者愿意看的方式。例如,对一个反面题材详尽报道,不仅可以起到宣传政策的作用,而且吸引读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应。事实上,理论与政策往往合而为一,也就是说,理论既是政策,政策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理论。同时,高等教育周刊需要专业引领,并不是我们只要避开政府的敏感地带,将它变成一个学术自由区和自留地,而是要将我们的理论变成一种大众化的理论,变成一般教师、行政人员及关心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懂、容易懂且乐于懂的理论。

如果从以上几点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为政策服务与探讨学术并不矛盾,都是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

(2006年8月27日)

【注释】

[1]2011年9月补注:当然,这只代表过去的感受。现在看来,某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例如,近来我看《校长周刊》,越看越想看,办得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