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事工作中的另三大歧视
一个单位招聘人才,一位领导选用人才,都存在许多不成文的潜规则,诸如性别问题、年龄问题、出身问题等。当然,有些规则也是明文规定的,是显性的。但是,那些潜规则,换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身份歧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才流动的频繁,一些新的或者改头换面的身份歧视,诸如学历歧视、籍贯歧视以及偏好歧视,已经从层层的云雾中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
1.学历歧视
高学历比低学历受到更多的重视,这个现象早已有之。然而,当前却有一种新的学历歧视隐约可见。那就是看你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一般高校还是重点大学,等等。例如,在许多高校引进博士研究生时,不只看他们的科研成果,也看他们的第一学历及学位颁发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厦门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对我说,他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看他们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本科又是在哪个学校毕业的。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新的学历歧视,实乃人才在某种层面上供过于求,于是出现了求方对供方挑肥拣瘦的现象。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确实,这种现象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历都不难获得,于是,要在一定条件下评价对方的才学,只好通过其第一学历的情况来评判。另一方面,虽然高考有许多值得改革的地方,但高考确实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高考的胜利者,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效率以及思维素质方面,往往也要略胜一筹。但是,我们不能通过这一统计学意义上的“多数人的优势”简单得出“名牌大学毕业生个个出类拔萃”的结论。因为高考的失败者,也有许多是非常优秀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后劲;同时,高考的胜利者,也有靠死记硬背而获得高分的。我倒认为,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之一,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将许多高考失利但勤勉努力且才思敏捷的人才拒之门外。
2.籍贯歧视
籍贯歧视,有多种类型。例如,对某个地方的人们形成了某种不良印象的思维定势,典型的代表就是关于河南人的故事。但在此主要指人事工作中,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挤压。事实上,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受到流入地的不公平待遇,这种情况早已有之。不过,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较大关注。或许是因为那时人才流动量不够大、不够频繁,问题的存在也就没有得到多大的关注。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加大,由过去以大城市为中心转向以中小城市为重要流向,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各种流动人才的抱怨,那就是当地人对他们的排斥。应该说,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并不十分明显,但在某些地级市以及县乡镇中,却并不少见。有一位湖南老乡在福建某地方高校教学,他力争考上博士,然后回长沙工作。他说,在那里上班,如果有几位湖南老乡聚在一起,领导便会在会上讲不要搞老乡帮;并且认为每个月给你发两千元左右的工资,好像是一种恩赐。按照常理,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松动,个人籍贯对个人身份的评价作用应该越来越小。可是,在中小城市尤其农村,这种现象却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越箍越紧。为何呢?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籍贯的不等值,于是,上海人、北京人似乎就成了高贵人,而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似乎成了低等人。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地方经济,造成了相对保守的狭隘情感,缺乏开放和大度的精神,因此,在迎接大规模外来人口到来时,有一种地方保护倾向。我想,随着城市开放程度的提高,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进步,随着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这种籍贯歧视也会减少,并最终消失。
3.偏好歧视
所谓偏好歧视,是指被选人才的个人兴趣爱好一旦与领导的兴趣爱好相悖,那么往往被领导冷淡处之。例如,一位领导不抽烟,那么他就不喜欢经常带着一位喜欢吸烟的人出差或者一起办事。反之,一位对足球挺感兴趣的领导,如果对方对足球也能谈出一知半解来,往往被领导格外赏识。又如,如果领导是行政出身,那么对那些高学历背景的人才虽任用却不重用,他们往往只是把这些人才当作御用大臣,攫取精神智慧之后就冷落一旁。事实上,偏好歧视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一位皇帝喜欢某个人的某些技艺,可能重用之;反之,如果讨厌他的某些习惯,这个人可能连命都不保。《水浒传》中记载的高俅发迹的故事,其实从反面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在现代的民主社会,本来不应该出现这类事情,为何偏好歧视的阴霾还是挥之不去呢?我想,或许这就是人性,也或许与管理方式不无关系。不过,偏好歧视不应出现。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个人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位开明的领导,一般也不会根据个人的偏好来判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2005年12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