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差异之二

南北差异之二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到北方过一个春节,体味一下南北春节的差异,未尝不是一种学习与收获。同时,春节也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对此,南北并无二致。但是,如今春节,往往不是立春的庆典。据查,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这样,春节就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专门称呼,同时人们不会将立春与春节联系在一起了。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说山东的春节有何特点。

南北差异之二——山东的春节

每个地方,均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有独具一格的文化与风俗;在中国南方人看来,北方有一套迥异于南方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事实上,在我国一个地级市甚至县级行政区域里,都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例如,以湖南省岳阳县大年三十的年饭来说,有些地方是中餐,有些地方则是早餐或者晚餐。可见,到北方过一个春节,体味一下南北春节的差异,未尝不是一种学习与收获。何况,我早就听说,山东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三,而我们湖南则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已经凸显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于是,我怀着体验的心情,千里迢迢,与兔子赶赴山东过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说,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同时,春节也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一家人都要尽最大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好喝好,走访亲戚,拜会好友,祝福满天飞。春节期间,不许讨债,要说吉祥话。对此,南北并无二致。不过,说到这里,我觉得“春节”这个称谓,肯定经历了一些变化。试想,春节,从字面来看,应该是指立春之日。每个立春之日,作为一个重大节日,符合农耕社会的特点,“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如今春节,往往不是立春的庆典。就以今年的春节来说,2月14日(正月初一)是春节,而今年立春是在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一)。不过,从时间来说,一般相差无几,这也符合春节即立春之本义。看来,经过岁月的洗礼,春节这个称谓确实有所变化。据查,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在夏商周及秦朝时期,岁首的时间各不一样。这个时期,岁首主要指立春之日。到了汉武帝时,再次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命名元旦,俗称“新年”。当然,还可称为“正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只不过以“元旦”最普遍、最久远。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1日定为元旦。这样,春节就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专门称呼,同时人们不会将立春与春节联系在一起了。事实上,从阳历纪年来看,元月1日也是新年。但是,我国还是重视阴历(即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个时候的新年气息要比元旦浓厚得多,连阴历年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俗称除夕,也并入“年关”,春节与此一起被称为年头年尾,都是春节时期大庆特庆的日子。我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般选在除夕之夜,意在欢庆正月初一的到来。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说山东的春节有何特点。不过,正月初六我就离开了山东,谈不上对山东春节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只能基于湖南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谈谈山东潍坊乡村春节的不同之处。从我的总体感受来看,山东春节的气息较湖南岳阳要浓,家家户户贴春联,甚至挂大红灯笼,祭祖祭神,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其中,有这么几点,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其一,户外祭祖似乎主要是爷们的事情。大年三十上午,我随同岳父、姐夫还有几位叔叔、弟弟去祭祖。对于逝者,潍坊这边早已实行火化。不过,仍然会做成坟墓,从外形来看,与岳阳土葬差别不大。但是,潍坊每个村落都有一片专门的坟地,不像岳阳,坟墓东一个西一个。而且,潍坊对丧事不会过分重视,而在岳阳,根据家庭条件好坏,会请来和尚或者道士,热热闹闹地唱上几天几夜,即“唱夜歌”,同时请来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喝上几天几夜。我们在一片坟地里,找到了祖坟,便放下肉、水果、饺子、酒甚至烟等祭品,烧纸钱,在离开之时,鸣放鞭炮,最后跪拜叩头。当我要下跪叩头时,岳父拉住了我。原来,跪拜祖宗一般是其直系亲属,因为姐夫是“上门女婿”,亦未行跪拜之礼。在离开之际,我放眼望去,一大片的坟地上,到处是祭祖的人群,煞是热闹。奇怪的是,我发现人来人往的祭祖队伍中,极少看到妇女与小孩。我纳闷,问姐夫原因。姐夫说这边祭祖主要是爷们,而且成年的男丁全体出动,体现家族的兴旺。而在岳阳大年三十的祭祖,往往只派代表,且往往是小孩,男女不限。在路上,我还看到有些土坟很小。姐夫告诉我,这是新坟,每年清明时节,要来扫墓,为坟墓添土,年岁久了,坟墓也就越来越大了。而在岳阳,逝者入土时,坟墓一般建得差不多了,除非日后加工修缮,清明时节祭祖主要是“挂清明”,就是坟头用树枝或者竹竿挂上各式各样的纸质幡条,点上香,烧纸钱,放鞭炮,乃至磕头,以给逝去的亲人请安。不过,我还发现,岳阳与潍坊祭祖的纸钱并不一样,岳阳用的是一种所谓的“打钱”,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在土纸上,烧“钱”的时候不能随便搅动,以免破坏纸钱,而潍坊这边,没有打出一个一个的孔,都是完整的土纸,烧“钱”时还可以用棍子搅动,以便烧得更彻底。

其二,年饭不在中午而在除夕之夜。在我的家乡,大年三十的午餐可谓“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那天中午,要做出最丰盛的菜,吃饭时,要鸣放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只有全家人都吃完饭,才会开门。吃过午饭后,会有许多小朋友来“辞年”,口中喊着“辞年了,恭喜您家过了热闹年啦!”然后,主人们便拿出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到了正月初一,人们还会去拜年。在我们家乡,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两天便是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而在潍坊,大年三十中餐较为简单,与平常差不多,最重要的是晚餐,弄出一桌子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以饺子当主食。对于这边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我早已知晓,前面也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不过,有时大家喝酒聊天过晚,春节联欢晚会都只能等到第二天看重播了。潍坊这边,大年三十中餐与晚餐都不鸣炮,只在正月初一来临时刻,才会鸣放鞭炮。因此,在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之际,整个乡村一片鞭炮轰鸣,响彻云霄,煞是热闹。这个时候,还会摆出一桌子的祭品,像大年三十外出祭祖一样,非常隆重,既烧纸钱,还行跪拜之礼。不过,这次主要是岳母操劳,不知是祭天神还是祖宗。在我们家乡,为了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也会在这个时候鸣放鞭炮,而且烧香祭拜天神。

其三,鞭炮要用竹竿或者棍子吊起来鸣放。在我们家乡,春节期间及喜庆之日,不能用竹竿或者棍子将鞭炮挂起来鸣放,而是用手提着或者直接放在地上鸣放。只有在丧葬期间,才会采用这种方式鸣放鞭炮。而在山东,无论是祭祖还是迎接新年,都是用竹竿或者棍子吊起来鸣放。在祭祖时,好像还不是特别讲究,有的用木棍,有的就直接挂在树枝上。而在迎接新年时,普遍采用一根很长的小竹竿鸣放。

其四,正月初五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我们家乡,春节期间除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之外,较为重要的日子便是正月十五,即元宵。“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其意是说,在大年三十晚上,家里的火要烧得旺;元宵节晚上,每个房间的灯要亮着。同时,我们家乡较为重视正月十二,认为这天是“满年”。听老人们说,过去过年,在大年三十要煮很多饭与菜,到了正月初一,就不再煮饭煮菜了,都吃剩下的,一直吃到正月十二。在他们看来,这些天,尤其是正月初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许多器具都在“过节”,不要轻易触碰他们。因此,在初一,我们那边一般不扫地,不洗澡,不劳动。在潍坊,正月十二在春节期间根本不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只有正月初五才是较为重要的日子。在正月初五那天,人们会包饺子,放鞭炮,同时摆出祭品,像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一样祭祀。至此,我似乎感觉到,包饺子在北方是一种庆典,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其五,饮酒聊天代替了牌桌文化。在我们家乡,春节期间,对于大人们来说,包括老人、妇女,最重要的活动似乎是打牌,诸如麻将、扑克、骨牌等。要留住客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人来陪其打牌。也只有牌桌,才能留住客人。前几年,家乡的地下“六合彩”特别猖獗,人们的中心话题就是“六合彩”,那个时候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成年人都卷入进来。许多家庭都特意为此买了专门的书籍,订了“六合彩”报。连平常不看书读报的老头儿,都在津津有味地品读,把书翻得稀巴烂。在潍坊乡村,春节期间,似乎酒文化盖过牌桌文化。正月初一,成群结队的村民们,走家串户,都在相互拜访。这里的人,特别热情,送人出门,一直要送到门外,等到客人远离视线,才转身离去。这与“酒文化”一起,构成了山东人淳朴、好客的精神风貌。

总之,以上只是我个人经历的一些感受,或许只是管中窥豹,有些描述不具有普遍性,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一种经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南北春节的许多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总体趋势是坚守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年味”越来越淡了。或者有一天,我以上所说的许多内容,无论在岳阳还是在潍坊,都会成为过去。

(2010年2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