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园林绿化漫谈

西安园林绿化漫谈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被称为中国的十大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不仅以勤劳智慧的双手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创造了灿烂的建筑艺术,而且在这里构筑园林,开辟风景区,绿化城市,培植花木,显示了古代西安园林绿化之盛,取得很高的成就。在这方面,园林绿化为人们创造了这种生态化、人文化的环境,而西安自古就有园林绿化的美德与传统。太液池是汉武帝在建章宫修建的一处园林胜地。

西安园林绿化漫谈

园林被称为中国的十大艺术之一。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不仅以勤劳智慧的双手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创造了灿烂的建筑艺术,而且在这里构筑园林,开辟风景区,绿化城市,培植花木,显示了古代西安园林绿化之盛,取得很高的成就。当今,人们在追求一种生态美、环境美、回归大自然的时尚,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这是现代人物质满足后的一种精神的需求。在这方面,园林绿化为人们创造了这种生态化、人文化的环境,而西安自古就有园林绿化的美德与传统。

要说西安的园林绿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的年代。

五六千年前的半坡人,在这里建立了民族部落,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据考古研究,这时候我们的祖先已懂得伐木造屋,种桑采果,播种谷物,群居在绿化之中的环境里。

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号召人民植物绿化的人,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植树绿化的美德。据传,他亲手在桥山栽种的柏树,人称“轩辕手植柏”,高19.1米,腰围10.1米,八个人才能合抱住,至今长势雄伟,稀世罕见,外国专家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后代人陆续在这里种植柏树。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在这里种植柏树,相传,汉武帝时,曾在这里祭祀黄陵,并种植柏树。汉武帝的“挂甲柏”就是植树的估证。到了唐代,每年官府都要到这里植种柏树。据历史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王朝在桥山栽植柏树1415株。北宋嘉祐六年皇帝下令,再次补植柏树千余株。元代时,曾颁发保护黄帝陵的法令:“砍伐桥陵柏树者,捉拿到官,痛行断罪”。由于历代王朝的重视,到上世纪30年代黄陵已有古柏61186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多年的精心管理和不断增植,古柏面积已发展到33万多平方米,数十万株柏树得到很好的保护,形成今天的“黄陵古柏甲天下”的绿化奇观!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王朝,在西安建立的丰、镐二京,在京城“方七十里”的广大地区(今长安县与户县,终南山与渭河之间)种植树木,畜养禽兽,开辟“灵囿”、“灵沼”,形成我国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城市园林绿化。《诗经》上的“王在灵囿,糜糜攸伏”,“王在灵沼,于韧鱼跃”,记载了周文王当年在灵囿灵沼的游乐情景。据《周礼·地宫》记载:西周时期对京城囿圃山林的管理,已设立“山虞”、“林衡”等官职,专门管理绿化事宜,制定了许多绿化措施和护林禁令。规定“任囿以树贡草木,不树者,无椁”,即对不栽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禁令“木不中伐,不鬻于市,草木未落,斧刀不入山林”,即严禁随便砍伐树木,严禁在集市上进行木材买卖,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绿化法规。当时,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已设“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管理城市园囿事务和饲养禽兽、鱼类的园艺工匠人员。

秦始皇建都咸阳,在渭河以南,沣、镐故地开辟上林苑。苑内“穷四方之珍木”,栽植了大量的珍木奇卉。举世闻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中。据史料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这是我国在道路两旁植树的最早先例。按秦制量度一尺核今O.23米计算,道路两旁每隔6.9米,植青松一棵。当时秦驰道宽树茂,一望无际,甚是雄伟壮观。这样大规模的道旁植树绿化在我国的绿化史上,不能说不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据史料记载,当时西安周围,渭河两岸,渭北高原,秦岭北麓均为森林覆盖。

到西汉时期,西安周围普遍栽植苍松翠柏。当时渭河沿岸有“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和“终南其山出……樟、檀、拓异木之类”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西汉王朝对拥有千亩竹林的人,封以侯爵位,给予很高的待遇。

特别是西汉都城长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绿化很好的都城,其规模之大,可与当时的罗马城相媲美。当时,汉长安城宫殿林立,河流环绕,槐荫茂密,柳丝依依,整齐的街道栽植一行行槐、榆、松、柏,使汉长安城建在绿树如云、生机盎然的环城绿色之中。尤其是汉武帝开凿的上林苑、昆明池、太液池等风景地,更胜前朝。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广而开之,东至蓝田,旁南山而西至周至,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围四百余里。据说,苑内栽植的花木多达三千余种。有从西域引进的石榴、葡萄、苜蓿等。有从南方移植的荔枝、山姜、甘蕉、槟榔、留求子、金橘、枇杷、茉莉、菖蒲、桂蜜香、千岁桔、龙眼、橄榄等。仅梅花品种就有候梅、朱梅、紫梅、同心梅、紫蒂梅、胭脂梅等。因南北气候不同,有些植物不能在长安越冬,如荔枝交趾移植百株栽在扶荔宫,无一活者,但仍连年移植,后来偶然成活一株,亦不结实。苑内养有大宛(今中亚)之马,黄支(今印度)之犀,九真(今越南)之麟,条支(今西亚)鸵鸟等。还有以花木命名,自成一景的别宫离馆三百余所。如长杨宫、葡萄宫、棠梨宫、五柞宫、扶荔宫、椒唐宫、樛木宫、梨园等。还有以动物命名,专供皇帝观赏的观台,如飞糜观、白鹿观、射熊观、走马观、走狗观和鱼台等。上林苑完全是一处历史最早的野生动物园。

苑内开凿有大小水池十多处,有初池、糜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等,最大的是昆明池。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三年为征伐昆明国,训练水战,征发谪吏“大修昆明池,列观环立,治楼船高十余丈,旌旗加其上,甚壮”(《史记·平淮书》)。实际上汉武帝开凿昆明池除了练水战外,还有供给都城用水,泛舟游乐和植树绿化之用。据史书记载,昆明池周长四十里,池中利用跌水地势,铸有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等装置。这是我国园林中设喷水泉最早的雏形。池旁立二石人,东为牵牛,西为织女,隔河相望,象征昆明池的浩瀚。池中还置有玉石刻的鲸鱼,形象逼真。传说“每至雷雨,常鸣吼,鳍尾背动”。

太液池是汉武帝在建章宫修建的一处园林胜地。方园二十里,沿岸“奇树异花,靡不具植”。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像海中仙山。池北置有石鱼,长二丈宽五尺。池西塑有石龟二枚,长六尺。池南有占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以重重。池东广植荷花,据说当时有一株公枝荷,一茎四叶,壮如骈盖,甚为奇观。池中备有各种游船。如容与船(行驶缓慢的游船)、越女船(归南方女子驾驶的船)等,专供皇帝后妃们泛舟游乐。太液池畔设有惭台、避风台、神明台,台上铸铜仙人,高擎玉杯,承云表之露,供汉武帝服用。汉武帝迷信道术,迷信到连自己的女儿都嫁给方士,结果害了女儿又害了自己。不过,汉武帝在构筑山水园中形成的“一池三山,山水组合”的造园手法,对后代园林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一池三山”仍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方法。甚至连“太液池”之名和“蓬莱、方丈、瀛洲”之名都被后代一再沿用和效法。

在长安建都的前秦皇帝——苻坚,也很重视植树绿化。他亲自主持在阿房宫城种植梧桐树数万株,以招凤凰栖居,故当时民谣中有“凤凰,凤凰止阿房”之说。苻坚还对汉长安城街道两旁种植槐树,形成绿荫茂密,青槐夹道,招来百鸟巢居。当时民间有歌赞道:“长安大街,两道树槐,下走车轮,上有鸾栖”,唱出了当时京城长安绿化胜景。

长安自古有“烟柳满皇都”之称,出现过许多以柳成景的名胜之地。如灞柳、青门柳、细柳、御沟柳、隋宫柳等。提起隋宫柳,不能不说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植柳工程。据《隋书》记载:“帝即位……自长安西苑刘谷、洛水、达于河,引河历荣泽入汴,又自汴梁人泗,以达于淮,又开邗沟,自山阴至扬子江。旁筑御道植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遣人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万艘,以备游幸之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隋炀帝从长安隋宫西苑开始,广植柳树,直达江都,他为了鼓励百姓种植柳树,不但亲自动手种树,还御笔赐垂柳姓“杨”,与帝王同姓,予柳以“最高荣誉”。“杨柳”树名即由此而来。他还下诏民间,每种活一棵柳树者,赏细捐一匹,因此天下百姓竞相栽树,出现绿化热潮。当时有一种民谣:“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隋炀帝种柳开河,完全是为了幸游享乐,满足他骄奢淫逸的生活,给当时劳动人民增加了繁重的劳役,造成人民的痛苦和怨恨。但是这种大规模的沿堤植柳绿化加固河堤也是一项了不起的绿化创举,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具有的植树美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写出了当年隋堤十分壮观的情景。长安的“烟柳满皇都”和“灞柳飞絮”的形成,不能说与这次植柳无关。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作为它的京都——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街道宽敞,笔直壮观,街道两旁青槐迢迢,绵绵相连,宫廷梧桐掩映,垂柳依依,城内湖泊星罗棋布,城外八水萦绕曲迴。当时,长安城的园林绿化之盛,达到了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据史书记载,唐代非常重视植树绿化工作。唐太宗贞观年间,设“虞部”、“司苑”等官职,分管植树、园林事宜。唐代的制度是按人口分永业田,在永业田必须种植“榆、枣、桑及所宜之木”。唐太宗还规定全国所有驿站与驿站之间都得种上行道树。唐玄宗开元年间,又下令各地所有通道两旁都得栽植行道树,以荫蔽行旅的往来。当时从京城长安到东都洛阳的街道上种植各种果木树,专门设官员沿路管理,巡守看护。特别在水果成熟季节,专派特使沿路巡视检查。郑审在《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秦因咏》中写道:“圣德周天壤,韶华汤帝畿。九重承涣汗,千里树芳菲。陕塞余阴薄,关河旧色微。发生和气动,封植众心归,春露条应弱,秋霜果定肥,影移行子盖,香扑使臣衣,入径迷驰道,分行接禁闱,何当扈仙跸,攀折奉恩辉。”这首诗记载了当时巡检树木的情景。可见,唐王朝对植树绿化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唐长安城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栽植树木,以槐、松、柳、榆、桐为主要树种,株行距整齐划一,纵横成行,长势茂盛,管护精细,如有缺株,就及时补栽,要求非常严格。每年植树时节,皇帝亲自下令种树,由京兆尹(市长)负责,组织市民植树绿化。凡“诸街添补树,并委左右街吏栽种,价折领于京兆尹,乃限八月栽毕”。说明当时植树绿化由官方出钱,民方出力,层层负责,有期限、有规定。特别对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的绿化要求更加严格,都要以大小规格一致的唐槐树栽植,偶有以“榆树补栽者”,均以榆非九街之树为由,亟命易之以槐,除去重栽:《国史补》中还记载了唐“贞元中度欲取西京槐树为薪,更栽小树”的笔录,证明了道路绿化的更新、补栽都有严格的管理。正由于这样,植树绿化为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景色增添了异彩,使长安城在自然与人为的雕琢装饰下,园林绿化与高屋殿宇交相辉映,相偕成景,放出奇异的光彩。

唐代经济繁荣,国家昌盛,非常重视和提倡种树栽花。当时长安城栽植花卉极为盛行,培育出许多名花异卉。据文献记载,有牡丹、芍药、梅花、月季、荷花、菊花、紫薇、石榴、樱桃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类花园,如曲江的芙蓉园、杏园、华清宫的牡丹园、玄都观的桃园、禁苑的梨园、樱桃园等。长安牡丹闻名天下,不仅皇宫中种植牡丹,而且许多寺庙和达官贵族的住宅中也种植牡丹,培植出许多名贵品种。如唐长安兴庆宫沉香亭有一奇异牡丹品种,在开花时,早上是深绿色,傍晚变为深黄,夜里则为粉白,唐玄宗看了后非常惊奇,认为是花之“妖”。每当牡丹盛开季节,长安城争相赏花,达到“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唐代诗人们在观赏牡丹时,见景生情,写出了不少描写牡丹的诗篇,称赞长安牡丹是“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每年长安城内都要举行花卉比赛,凡品种新奇稀少,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赞赏而卖得高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卖花》中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柳浑的“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司马札《卖花者》中的“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描写了唐时长安城花卉市场的繁荣和花价的昂贵。

唐代长安城,由于各门艺术的空前发展,特别唐诗对园林的影响,园林艺术已臻于成熟,取得高度的成就,由过去的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将自然美转化为人工美,更富于诗情画意,许多园林都是一些诗人亲自创意设计建造的。皇家园林——禁苑,其范围东至浐河,西包汉长安城,北枕渭水,南连京城。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三里。苑内亭台楼阁,池水泛舟,花卉遍野,自然景观极好,这在唐诗中有大量描写。“上苑何穷树,花开次第新”;三月有“上苑遍是花枝”,“上苑桃花朝日明”,“千树万树梨花开”;九月有“上苑初开露菊,芳杜正献霜梨”;十一月有“御苑雪开琼树”等。唐玄宗广凿的曲江池,是唐长安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当时,曲江池烟柳水明媚,画舫水荡漾,彩舟争流,诗人豪饮赋诗,佳人采莲嬉戏,呈现一派“曲江水满花千树”的景象。曲江风景区实际上是由曲江池、芙蓉园、杏园、慈恩寺、大雁塔、青龙寺等组成的。如“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游宴”、“登高览景”等,反映了当年曲江盛游的情景。唐华清宫,是唐代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修建的大型园林皇宫。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由著名建筑画家阎立德主持在这里修了以温泉为主的汤泉宫。唐天宝年间,又大加扩建,修筑了新的池台楼阁,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其规模“大抵宫殿包括一山,而潦墙周遍其外”,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建筑了一组庞大的宫殿群园林。在这里,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沐浴的“飞霜殿”和“九龙汤”;有专供贵妃沐浴的“芙蓉汤”(即海棠汤);有专供皇帝和贵妃赏花的“牡丹园”;有梨园弟子奏乐、宫女歌舞的“按歌台”;有进行赛马的‘‘舞马台”,骑马打球的球场和“斗鸡殿”,游乐享受应有尽有,说明唐王朝已不满足长安城宫苑的享受,而去寻找更能接近大自然环境的游乐场所。

唐代长安城的权贵和高僧,在这里营建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如安乐公主的定昆湖、太平公主山水池、玉真公主山庄、长宁公主流杯池、安德山池、燕王别业、杜相公别业、何将军山林、贵侯城南林墅、郑驸马池台、牛僧孺郊居、韦安石别业等和青龙寺、兴善寺、慈恩寺、荐福寺、玄都观等寺庙园林,这些山庄别墅和寺庙园林成为唐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留下了大量诗篇。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收录的五万首诗中,仅描写长安山水风景园林的诗篇有千余首之多。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等伟大诗人都对长安的山水风景园林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是一首绝妙的诗,又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是发展当今西安园林的一笔宝贵遗产,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内涵。从这些遗产中发扬和继承古代长安园林绿化的精华,创造西安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美好未来。

现代城市有个生态理念,已经把城市生态型绿地看成城市绿化的象征。而体现这种象征的主要是指城市森林的空间立体绿化。有人把城市森林比作是城市的“肺”,是很有道理的。城市森林绿化不仅可以制造新鲜空气,还可以吸附大量城市灰尘。森林是天然的吸碳和制氧工厂,自动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使空气保持新鲜。据测定: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气。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天每平方米约可吸收36克二氧化碳,放出26克氧气。从理论推算: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消耗7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一亩森林所生产的氧气足够65人呼吸之用,一公顷森林就可供1000人之呼吸了。按此计算,城市每个人需占有10平方米面积的林木或40平方米面积的草坪,即可满足人体呼吸过程所需氧气的最低补偿。按照人居最佳标准城市每个人需60平方米的森林或240平方米的草坪,才保证居民经常呼吸到新鲜清洁的空气。森林植物又有消烟除尘防风固沙的功效,对沙尘粉尘有很强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据测算:一亩森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灰尘20~60公斤,一棵约30年树龄的乔树一昼夜大约能滞留120克的粉尘,一年就可吸尘43公斤。按照80年代西安城区有各种乔木402万多株,一年就可吸尘约172860吨,所以说城市森林绿地是大自然的“滤尘器”。城市森林绿化还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据测定:有树木绿化的区域与没有树木绿化的区域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在闹市区内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多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1000个,而森林区仅有55个。更重要的是,有许多树木能够分泌出强烈的挥发性物质。据估计,全世界的森林每年要散发出大约一亿七千五百万吨芳香物质,利用这些物质可以杀死空气和水中的多种致病微生物,从而保障人类的健康。经试验:白皮松树的分泌物能在八分钟内把细菌杀死。法桐树的叶子捣碎后能在三分钟内杀死病原菌。一公顷桧柏一昼夜大约能分泌出30~60公斤植物杀菌素,这些杀菌素能均匀地扩散到周围两公里的地方,杀死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一些病毒。所以说,树木是天然的“杀菌剂”和天然的“消毒剂”。同时,有许多绿色植物还具有吸收多种毒气,净化大气,保护水质的作用。据研究证明,柳树、银杏、桧柏、无花果、石榴树、法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本领。每公斤柳树叶子每月可吸收3克二氧化碳,每公斤石榴叶子能吸硫7.5克以上。法桐树在空气污染的地区,每片叶子覆盖的烟雾沉积物最多可达50毫克。城市绿化还具有防暑降温,减少噪音,美化环境和涵养水源的功能,所以说城市绿化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保护树木,爱护花草就是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现代城市生态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水,绿色植物与水是现代城市生态理念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互为因果,是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绿色植物因有水而郁郁葱葱,水因有绿色植物而碧水长流。有人把城市湖泊、河流、池泉等湿地比作城市的“肾”,也是很有道理的。水,可以使城市流动通畅而显生气。水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过去,西安曾是“八水绕长安”,凿渠引浐河、潏河、沣河、滈河等河流入城,形成长安城内外池水湖泊遍布,说明西安并不完全缺水,看你如何开发利用,今天西安更有条件恢复和重建当年长安的水域胜景。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篇《改善西安城市自然景观和旅游风光的探讨》(西安市委《调查研究》1985年第25期)中曾提出恢复曲江池水面,引河水入环城河和建立灞、浐风景区等设想,已不是完全的空谈。如今灞、浐河风景区和渭河三角洲已形成一定的水域面积。恢复曲江池水源现已不是问题,从大峪水库引进的水源已在曲江池口凿有通道,且曲江水厂每天还要处理数千吨废水可排入曲江。然后,曲江与兴庆湖凿通,再由兴庆湖流人环城河,从环城河再流入沣惠渠入渭河,形成从上而下、南北贯通的水网系统,是解决西安水源一条便捷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