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勿忘“•”

勿忘“•”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这场洪水过去55年后的2009年春天,宝鸡市水利局的水官们,提出动议,勿忘历史,勿忘洪水,勿忘“817”,建碑勒石,昭示后人。到下午2时30分,河床之水已高约4.5米,一场灾难降临了。委员会提出了“抢救人命第一,财产第二”的防洪救灾原则。

勿忘“8•17”

一座抗洪纪念碑,屹立在渭河出宝鸡峡口的福临堡——宝鸡儿童公园南大门外的渭河左岸旁。清晨的缕缕朝霞,傍晚的抹抹余晖,让纪念碑沐浴在金黄和绯红之中,高耸的碑体日日夜夜注视着渭水,把一幕幕水患史镌刻,把一曲曲抗洪歌唱起,发出敬畏渭河、勿忘洪水、人水和谐的呼唤。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从源头——甘肃渭源县出发,经316公里的长途跋涉,穿山过涧一路风尘到达陕西境内,再经502公里投入到黄河的怀抱。渭河是陕西关中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之河,翻阅从公元601—2010年间的记载,洪水肆虐达250多次,不足6年就有一次,洪灾频率着实不低。1954年8月中旬的那场洪水灾害,涉及全流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最大的一次。8月17日下午2时30分,洪峰在宝鸡市区达5030立方米/秒,渭河入黄河洪峰7660立方米/秒,这场洪水虽不是渭河洪水之最,但其影响深远。这场洪水过去18年后的197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门开会,把这场洪水定为“五四”型洪水,给渭河洪水定了一个计量标尺。这场洪水已经过去了57年,那时的孩童已步入老年,那时的小伙子也进入耄耋之年。渐行渐远的这场洪水,已在不少人的视线中淡出,已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忘却。谈及这场洪水,现在的年轻人知之不多,就是当今的水利人也只是从老辈水利人的言谈中听昨日的故事。当这场洪水过去55年后的2009年春天,宝鸡市水利局的水官们,提出动议,勿忘历史,勿忘洪水,勿忘“8•17”,建碑勒石,昭示后人。

一头扎进档案资料中,从竖排发黄的文献中,从报纸中,从亲历者的记述中,追寻那场远去的洪水踪迹,复活那些鲜活的、可亲可敬的抗洪英雄,还原那场洪水和凄美壮烈的抗洪救灾史诗。公元1954年的8月中旬,渭河流域普遍遭受雨水侵袭,上游的甘肃、宁夏一带阴雨连绵。暴雨挟持着泥沙和漂浮物,过山穿涧一路横冲直撞,来到宝鸡峡口。越过这个峡口,渭河就进入中游,进入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出宝鸡峡口之水,如脱缰的野马,狂奔而下,直冲宝鸡市区。8月17日中午11时开始,渭河宝鸡市区段水位在连续几天大水的基础上,抬升速度加快。到下午2时30分,河床之水已高约4.5米,一场灾难降临了。宝成铁路铁桥西至福临堡段,渭河左岸洪水决口了。决口之洪水沿宝成铁路向北,侵入陇海铁路南之三角地带,又突破宝成铁路路基冲淹市区,7条街道成为泽国,6840间房屋被淹,1350间房屋被毁,淹没市区农田6500余亩,占到当时市区农田的20%。市区1.18万人受灾,溺水死亡7人,其中老妪1人,孩童1人,抢险人员1人,经济损失68.4亿元(时币)。这次洪水宝鸡全境(含县)死亡22人。渭河陕西境内3地市14县数十万亩农田被淹,1.58万余间房舍倒塌,百余座桥梁被毁,数十万人受灾,11万亩农作物受灾,死亡百余人。

洪灾就是命令,宝鸡专区、市委领导立即作出决定:防洪救灾!200多名干部、70多名治安干警,利用汽艇、皮筏等抢救被洪水围困之群众,并采取从宝成新线开洞分洪、开挖明渠等办法除市区内涝。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就有工人老大哥,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八五○一部队直属侦察连李连长带领27名战士,驾驶汽艇,救出300多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大批物资;七勘队涌现出26名抢险英雄,成为一个抢险救灾集体,救出群众195人和大批财物;共产党员、铁路工人范清源,在洪灾面前奋不顾身,一人救出14名群众;公安大队李副政委率领指战员冒洪越涛救出群众18人,木料1700多根……

8月18日,专区确定了以市委为基础,地委派专员薛志仁、方晨部长及专市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的防洪救灾委员会,统一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抢救人命第一,财产第二”的防洪救灾原则。委员会下设防洪指挥所和抢救指挥所。防洪指挥所由专员薛志仁任指挥,铁六局300人,搬运工300人,市区每天最少出民工500人,分三班日夜修建西关堤防、老桥南堤防。整修河堤9处,疏通导水渠道10余条,确保了导水入渭,决堤口封堵。抢救指挥所由许振湖市长为指挥,专市两级200多名干部组成四个工作组,负责救人、抢救物资及灾民安置、防病防疫等工作。抢救灾民656人,安置18013人于机关、学校、教堂,做到大灾后无露宿,灾民有饭吃。组成卫生防疫工作队,修建临时厕所6处,消毒饮水井79眼,消毒3295平方米,防疫灾民2319名,治愈痢疾等490人,做到大灾面前无疫情,市区抗洪救灾8日,生产生活基本得到恢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8•17”洪水已过去57年,回眸和反思那场给宝鸡人民带来灾难的洪水,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启迪也是深刻的。1954年8月31日,宝鸡市委关于《宝鸡市洪水成灾的原因检讨及今后防洪意见》中指出: 8月10日市委和市政府在12日发了指示,成立了防洪减灾委员会,但平时宣传教育较差,群众性防洪组织及防洪设备还未完全建立,有些建起来的也流于形式。市委文中述:市上曾多次向省及有关单位提出修建渭河大堤的意见,但因工程艰巨,投资庞大终未解决。对水势估计不足,洪灾初期一两天有些忙乱。在当时市委就防洪准备不足作出的深刻检讨,在50多年后的防洪准备中,还能看出那个时候的症状和病灶在今天防洪准备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宝鸡渭河市区段当时的堤防标准不高,有些地方还是无堤段,加上南山支流入渭,逼渭河水向北岸移动,给北堤形成较大压力。宝成铁路大桥设计高程桥北579米,桥南580米,明显低于1933年的洪水位1.17米和0.17米,南高北低,水流向北,加上渭河铁桥孔少,洪水不易泄出,市上曾建议在纸坊头以南筑一坝,也因故未能实施,硬件设施的欠缺,致使北堤决口,淹没市区。

宝成铁路桥较短,桥孔少,起了阻水作用。事后市上要求铁六局将桥加长至500米。

当时修建中的宝成铁路渭河铁桥,施工围堰工场的堆积物料等,也起到了阻水并使水流北挑的作用。

“五四”型洪水已经过去57年,宝鸡市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不足20万的小城市,现在人口达80多万人,正在朝着大城市迈进。今天的渭河市区段,堤防坚固至百年一遇,河道生态治理,水面景观成为渭河美景。但渭河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河床乱采沙,致使某些河段形如蜂巢。河床内高尔夫球场、游泳、垂钓场馆等碍洪建筑,如跨渭河桥下、桥洞封闭成娱乐场所等比比皆是。子堤上的渭河公园,给渭河添绿增色的同时,高大的树木是喜更是忧,树林成了有洪时的阻水体。高泥沙河流上建设的人工水面导致河床抬高,要不了多少时光,渭河在宝鸡市区段成为悬河将不是危言耸听。加上截污不力,渭河市区段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渭河57年没有出大问题了,但小问题也未曾间断,垮堤、冲堤也时有发生。57年的大安澜,归功于人们坚持不懈的治山治水,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水工程的建设和市区堤防的建设。现在的渭河,能承受1954年“8•17”洪水的袭击吗?这是历史对现实的拷问。

铭记灾难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坚强的民族,这个民族将是不可战胜的。一座纪念洪水的纪念碑和碑下的抗洪纪念馆屹立在当年洪水决口处,也就屹立在宝鸡人民的心头。勿忘“8•17”洪水,祭奠死难百姓,让人们不再成为洪水的牺牲品,实现人水和谐,应当是当政者、治水者坚守的信条和不朽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