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唱大风
——冯家山水库灌区通水 35周年巡礼
老手茧拖出那高峡平湖,
大脚板踩出那大坝巍峨;
千河水浇出那良田万顷,
好年华流出那青春之歌……
这是一曲豪迈的歌,这是一曲奉献的歌,这是一曲扎根山窝、以苦为乐、生死拼搏者的生命之歌。三十五年的峥嵘岁月,三十五年的热血依旧,坚毅执著的冯家山人,如今又勇立潮头,以他们的似火激情同唱一首二次创业的青春之歌。
创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大群饱受旱灾饥饿之苦、不甘听天由命的关中汉子,沿着渭北平原一路西来,在名不见经传的冯家山小山村前驻足,他们要把自己的智慧和青春以及对水的渴望抛洒在这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峡谷里,他们要在这里筑大坝修水库。一时间,冯家山沸腾了,渭北大地点燃了,冯家山水库的建设工地成了每个西府青年向往并奔赴的圣地。
日出日落,秋去春来。几万人的艰辛和汗水,让雄伟的大坝屹立在冯家山峡谷之间,桀骜不驯的滔滔千河在英雄的气概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温顺地蜷伏在群山之间,沉淀了内心的浑浊和污垢,融入了水利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化作涓涓清流,滋润了西府大地的工农城乡,绘就了冯家山水库建设和发展的旷古蓝图。
作为宝鸡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冯家山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农业灌溉发展到以防洪保安为根本,以工农城乡供水为基础,水力发电、水产养殖、水利旅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灌区,实现了灌区渠、库、田、林、路合理分布,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工农城乡协调保障。在艰苦创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水利人奋斗的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治旱、惠泽万民的时代凯歌……
1934年,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局经过对千河河道、引水坝址的反复查勘,优选了冯家山峡谷坝址。随后的十年间,相继开展了对千河河道、流域面积、地质、水文、坝址及蓄水库区的查勘、地形图测绘和设立水文站积累资料,冯家山水库建设的前期工作由此开始。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再次查勘千河,提出了在冯家山附近筑坝建库的设想。次年,经过方案比较,黄委会将拟建的冯家山水库列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支流水库之一,从此拉开了冯家山水库枢纽和灌区渠系部分勘查、设计的序幕。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号召成了黄河流域人民的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人民艰苦奋斗,去改变受制于天的被动局面。冯家山水库建设从那时开始坝址地质钻探、渠系草测定线、确立设计任务、中外专家审查、千河流域规划、讨论初步设计、成立工程指挥部,头绪繁杂的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专用公路通车了,10千伏供电线路投运了,施工机械开进了,建设大军上来了,西府人民盼望已久的冯家山水库终于在1970年7月正式开工了。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里,十万民工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以民兵团建制,在枢纽、在灌区拉开了一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人民战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农群众“三结合”的建设队伍成了人民战争的主力军。
初期的水利建设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处,他们依山挖窑洞;没有床板,他们席地而眠;没有工具,他们自己打造;没有汽车,他们人拉肩扛;没有技术,他们边干边学。从指挥部机关到团、营、连、排,到处都是简陋的窑洞和土坯茅草房,住的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吃的是玉米糁子、黑面馒头、高粱面,新鲜蔬菜更少……老一代水利建设者就这样迈开了冯家山水库创业的第一步。
“人声鼎沸炮音隆,数万军声半夜潮”。在狭小的大坝工地上,最多日上劳达三万余人。山上山下,镐起锨落,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民工们抢阴天,战雨天,车满加三锨,日跑百里路,创造了持续两个月每天上坝一万方土的惊人业绩。广大建设者们硬是凭着一辆辆架子车,凭着那么一股劲、一股气,搬走了一个个山头,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历经一年十个月,于1972年10月完成了大坝填筑的土方任务。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从1969年水库筹建到1982年工程竣工验收,无数水利建设者的热血和汗水,铸就了冯家山峡谷73米的巍峨大坝,形成了3.89亿立方米库容,汇集了17.75平方公里的壮阔水面,锦织了纵横阡陌数千公里的灌溉渠道,让涓涓清流滋润着宝鸡、咸阳两地八县区136万亩的肥土沃野,实现了西府人高峡出平湖、引水上高原的梦想。147名先烈的不朽身躯,在冯家山水库当年的哑子口旁树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深情地守望着那一池碧水,也让后来者铭记当年那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艰苦的工作,难忘的岁月,一代人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几辈人的愿望在这里实现。抚今追昔,从风雨中走来的冯家山人心中充满了无限追思和崇高敬仰。
改造
“凝风天下,雄心壮志凭风起”。1978年,全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一场拨乱反正、清理“左”倾思想影响的精神世界的斗争开始了。水利工程设施投入大,社会效益明显,整体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成了全国水利战线的共识。如何让冯家山水利工程完善配套、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灌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成了摆在冯家山水利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自此,冯家山抽水灌区正式动工兴建,历经八年时间,形成5000亩以上大型抽水站22处52站,总装机33904千瓦,使71万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后经省财政安排790万元资金,完成了抽水灌区田间配套建设任务。
1987年5月起,市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用四年时间实现了灌区支斗分渠全部衬砌,使各类建筑物配套齐全。同年6月,冯家山水库灌区配套指挥部正式成立,又先后对灌区5000亩以下抽水站和自流灌区的田间工程进行重点配套建设,拉开了冯家山水库灌区配套的战场,为打开“宝鸡第二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家山水库灌区设施逐步老化,效益逐年衰减。在1991年对全国大型灌区工程老化损坏调查评价中,冯家山水库灌区被定为二级老化损坏灌区,进行灌区改造已迫在眉睫。1997年关中大型灌区改造列入了世行贷款项目。1999年6月,冯家山水库灌区改造项目启动,历经七年共完成工程投资1.35亿元,工程建设得到了省政府的通令嘉奖。今日的西府大地上,一个设施配套、渠道整洁、调配自如、面貌一新的现代化灌区呈现在人们面前,更新改造的每一项工程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2年4月28日开工的冯家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又给闻名遐迩的冯家山水库提供了一次破茧成蝶的良好机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历经七年时间,于2008年完工。共完成总投资7405万元,大坝增高2米,达到75米;坝长增加18米,达到300米;总库容增加0.38亿立方米,达到4.27亿立方米,一幅崭新秀美的枢纽工程画卷再一次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伴随着冯家山水库除险加固的建设,灌区六座小(Ⅰ)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相继开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有序进行,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水库防汛道路改造工程陆续竣工,极大地改善了冯家山骨干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状态,实现了工程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式迈进,提高了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可靠运行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了水库立足灌区、服务社会、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的综合实力,为建设现代化和谐灌区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保证冯家山水库源头活水长流不息的永恒主题。每一次改革的深入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面对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和中央、地方财政的分开,过去主要靠农民义务修水利和财政投入办水利的模式也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灌区水利的方向在哪里?灌区水利的任务是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把冯家山水利人引入了深层的思考之中。
通过深入的探讨,冯家山水利人认识到: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灌区水利的方向是供水生产和综合经营同步发展,灌区水利工作的任务是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以水利综合经营推动开创灌区水利改革新局面。在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管理局按照“两个支柱,一把钥匙”的水利工作方针,调整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灌溉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开始了大规模的综合经营活动,并迅速形成了高潮。利用工程建设时期的设备,成立了机电设备修理调试安装队,对灌区抽水站和变电站进行检修试验;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成立了勘察设计室;扩大了水产养殖规模,在渔场捕捞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冯家山水库渔业队进行大水面捕捞生产等。全局综合经营项目涉及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建筑设计、工程施工、水利旅游、工贸服务、庭院经济七大类,综合经营从业人数和经济收入稳步增加,逐步占据了冯家山水利经济的“半壁江山”。
如何让冯家山水库灌区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浪潮中,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基层水管体制改革问题现实地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
2009年5月,灌区已改制支斗渠509条,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9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农户管水、用水组织,在农业灌溉供水中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已经在全灌区形成“管理处——农民用水者协会——承包斗——用水农户”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世行官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为国内其他世行贷款项目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干部聘用,职工竞争上岗,初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按照管养分离的改革思路,初步培育起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积极探索了公益性资产的有效管理方式和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实现了工程管理规范化、常态化。通过实施水管体改,初步建立起了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冯家山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效益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冯家山水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也收获了三十五年辛勤播种的无限希望。
冯家山水库灌区的建成通水,从根本上改善了关中西部渭北台塬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带动了灌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为灌区农业稳产丰收、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74年8月灌区通水开始灌溉到2009年6月,累计向灌区供水40.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灌溉面积80.9万亩次,粮食平均亩产由开灌前的100公斤增加到571公斤,作物复种指数由120%提高到166%。共增产粮食47亿公斤,为灌区增创经济效益70亿元。渠系水利用率由改造前的45.2%提高到51.3%,灌溉用水效率由改造前的44.6%提高到50.7%,灌区年节水能力增加近10万立方米。
1998年,冯家山水库先后向长青工业园区的宝鸡第二发电厂和宝鸡市城区供水,实现了水库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十多年来,累计为宝鸡第二发电厂供水1.54亿立方米,为宝鸡市城区供水1.85亿立方米,为宝鸡工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水保障。
从1974年至2008年,冯家山水库共拦蓄千河5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8次、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3次,通过水库调蓄滞洪,确保了下游防洪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测算,水库每年防洪效益达4.2亿元。
可以说,没有冯家山水库的一库清水,就没有渭北旱塬的连年丰收,就没有崛起在长青工业园区的高耗水企业,也就没有千河的岁岁安澜。
未来
三十五年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全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灌区水利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冯家山事业的新未来、管理的新跨越和经济的新发展是今后灌区水利工作的方向。
坚持人水和谐,加大流域生态治理力度。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库区水保治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为目标,加大流域生态治理力度,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行业管辖治理与属地综合治理相结合,流域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并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大力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优化配置的治理模式,依靠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植被良好、环境友好、山清水秀、人水和谐的生态型水库。
抓紧实施抽水灌区大型泵站改造项目,完善渠系配套建设。建立抽水灌区基层水管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抽水灌区灌溉面积萎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率低下、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
修建替代库容,延长冯家山水库使用寿命。通过实施段家峡水库加坝加闸工程,修建高楼子水库,拦蓄调节千河39%的来水量,实现既增加径流调蓄能力,又拦蓄上游泥沙,减缓冯家山水库的库容损失的目标。同时通过引水上塬,渠系配套,使冯家山抽水灌区变成自流灌区,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千河流域库群联合调度,从根本上解决冯家山水库替代库容和抽水灌区群众浇地难的问题。
深化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水资源优化调配研究、洪水风险综合评估、防洪安全决策研究,妥善处理“人与洪水”矛盾双方的关系,实现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逐步调整,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完善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提高暴雨和洪水预报精度,结合洪水仿真系统和洪水风险计算模型的建立,加大汛限水位研究力度,尽快实现冯家山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使日益紧缺的水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未来的冯家山水库应当是工程设施标准化管理、水资源自动化调度、水库洪水资源化利用、库区环境生态化治理、综合经营市场化运作、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灌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