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3报人聚元宵
北京:那个时候的元宵
□ 北京日报●陈戎
自记事起,正月十五这个日子,一直跟着姥姥叫元宵节,小时候从不质疑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那个时候的理解是吃元宵的节日,所以叫元宵节。在三四十年前,这样东西每年只在正月里现身几天,然后便是长长的,三百多天的销声匿迹。
那个时候,过年的新衣服穿过了,鞭炮也放完了,年差不多已经结束了。大人们早已上班,有的时候,学校都开学,正月十五对于那个时候城市里的人来说,就只剩下元宵这一件事了。在那个节日前的一两天,卖元宵的店,特别是稻香村的门前会排起相当规模的队伍,因着场地的限制,摇元宵卖元宵也都在户外进行了。
商店的人会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一条案子,多是一两张桌子拼的,上面的柳条笸箩里放着摇好的元宵。而附近一般有一个男性的工作人员,用另外的笸箩在摇元宵。那样的笸箩介于椭圆与长方形之间,两头稍稍翘起,像船停泊时的模样。撒着江米粉的笸箩以中间为支点,两边摇着,笸箩里的元宵随着笸箩摇来滚去。
这便是元宵和汤圆最大的不同,汤圆是把馅包进去,而元宵是摇出来的。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写元宵的制作:“先把糖熬稀,加玫瑰、山楂、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和在一起,或团成龙眼大的小团,或切成小方块,冷却待用。用大柳条笸箩,放上干糯米面,北京叫江米面,把糖块样的馅子倒入面中,一边洒水,一边滚……”
那个时候,元宵只能在元宵节的时候吃到,显得很珍贵,似乎也分外香甜。后来北京有了南方的汤圆卖,比元宵小巧而更软糯,就连我这吃惯了元宵的北方口味也开始觉得本地元宵的粗犷不如南来的精致,于是很多年汤圆成了元宵节的主角。开放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和流通的便捷,选择多样了,但,元宵节却还是叫元宵节,没有叫成汤圆节。
呼和浩特:我的马知道
□ 内蒙古日报●博尔姬·塔娜(蒙古族)
正商量吃什么馅的元宵——黑芝麻还是山楂,老家巴林右旗的堂弟宝音斯钦说,以前蒙古人是不过元宵节的。
可是,每年正月十五,妈妈都会去呼和浩特大召寺做佛事,风雪无阻。渐渐地,妈老了,我便搀着她去。正月十五这天,穿着宽大袈裟的喇嘛们晾大佛,跳恰木(跳神舞),送巴令(送鬼)。在号鼓齐鸣中,我和妈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好位置,双手放在额头上向佛祖燃香跪拜,敬献贡品。有一次,在起身的刹那,我看到旁边一个穿湖蓝嵌金蒙古袍的矮小老汉脸上,沿着皱纹铺展开无比安详满足的光焰。他将自己和亲人的平安幸福托付给佛,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我们年年来,又是为什么呢?不也是为了安放惴惴的心吗?汉族人的上元节,众人盼天官赐福,地官赦罪,不也是为了延绵福泽吗?
这座首府城市里,无论语言、风俗还是食物,蒙古族与汉族都有好多杂糅,这映亮夜空的千万盏灯笼,除了龙灯、蛇灯、梅花灯,还有奶桶灯、蒙古包灯、小马驹灯。
那一年正月十五,我和新婚的丈夫为了看一个朋友,在锡林浩特齐膝深的厚雪里走。雪停了,一轮明月静静地辉映着雪光,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凛冽的空气散发出像刚切开的西瓜一样的冰甜气息。
那一年正月十五,我骑着一匹蒙古马掠过大地,只为体验身体穿过气流的战栗。我不知道自己去哪里,也不知道路在哪里,但是,我的马知道。
这就是我的关于元宵节的零碎记忆,当然,我们每年这个时候,吃手把肉的同时,也会吃元宵的,因为这软糯香滑的圆东西实在太好吃啦。
广州:元宵,只与欢乐浪漫有关
□ 南方日报●李贺
今年春节,广州的天气出奇得好,阳光明媚,空气纯净,温暖如春,真是名副其实的“春节”。作为广州的传统习俗,迎春花市,往年都是除夕前三天集中大办,一过除夕夜零点,买花的人纷纷散去,花贩花农们也弃花离去,既紧张又浪费,今年办足18天,从除夕前三天一直摆到元宵节,繁花似锦成为春节广州的一道风景线,也为花农们帮了大忙。
为了让PM2.5更合标准,历年白鹅潭和琶洲的焰火表演也被花城广场的灯光秀代替,现代化的声光电五光十色,煞是迷人。这不是把元宵灯会的风头都抢了吗?发展到今天,春节反正都一体化了,既然迎春花市能延长到元宵,元宵灯会就可以提前到初一嘛!
对南国广州来说,春节可能是冷的,但元宵一定是暖的了。说起元宵,有一首粤语歌曾经风靡华夏,就是80年代梁波罗演唱的《卖汤圆》,这首歌香港歌坛常青树徐小凤也唱过,可见汤圆在岭南的受欢迎程度。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广州,我最喜欢吃的一道甜品也正是豆沙汤圆,把黑芝麻或者花生馅儿的小汤圆放在稀糊糊的红豆沙里煮,盛进碗里,那真是香,面对一碗豆沙汤圆,再不幸的人都会感到幸福,这样的甜品绝对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大有帮助!
吃完幸福甜蜜的汤圆,看完美轮美奂的灯会,不能枉称元宵是咱中国的情人节,夜深人静时分,二人世界的时刻也终于到了。欧阳修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也太悲凉了。我觉得广州的气氛只合前一半,那就是欢乐浪漫。元宵,只与欢乐浪漫有关。
香港:灯影璀璨华夏梦
□ 大公报●夏智定
元宵节,往往是香港市民挟春节以来近半月之欢情,再以璀璨瑰奇之灯辉来照亮心中的梦思天地,其乐自可想知。
年年的元宵灯会,都是700万港人心中的美事——赏灯、玩灯、猜灯谜、写对联等等,可谓是在夜色中满眼晶晶莹莹的充满诗情的节庆乐事。香港自回归祖国至今,香港市民们对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努力弘扬之举,令人赞叹。即如香港灯彩艺人们制作的各种灯饰艺术品,基本上均以华夏古老的人文题材为主,诸如“福禄寿”三星人物的巨型人物灯廊、以《西游记》书中人物为背景的直耸夜空的“鳌山灯”、以京剧脸谱排列的脸谱灯廊、以云南西双版纳的孔雀为造型的10余种灯色各不相同的孔雀灯列等等,可说是灯影中的华夏史情和梦情皆灼灼亮在眼前,令人沉醉,更令人流连不舍。
“福禄寿”三星,虽是神话人物,但港人以之为节庆贺题,是年年元宵节中的保留灯饰佳作,作为港人之一,我每在细赏“福禄寿”三星灯时,心波浩荡,我想,今日之香港,在伟大祖国的关怀和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福禄寿”三星将永远长照,前程之辉煌,举世皆见。
以《西游记》书中人物为背景的直耸夜空的“鳌山灯”,制作过程很繁重,技术性也很高,这座悠悠旋转的高至数米的鳌山灯,最吸引围绕在灯山四周的小朋友们了,每当塑有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的灯影人物旋转至他们面前时,孩子们的快乐欢叫声便响彻夜空:“快看呀!孙悟空!猪八戒!”此时,我们这批大人也会童心跃如,与之共同哈哈大笑了。
在我的电脑中,我曾将自己在去年元宵节拍下的12座不同色彩的孔雀灯珍藏下来。孔雀灯,代表吉祥,时时在电脑屏幕上细赏之,美意不尽。
是的,今年香港的元宵节观灯,必定是同样精彩夺目的,而在灯影深处,列祖列宗和我们同在!伟大祖国和我们同在!
郑州:元宵说“闹”
□ 河南日报●张鲜明
在汉语中,与年和节相关的动词,总是那个平实的“过”字,“过清明”、“过端午”、“过腊八”、“过小年”等等,连春节也不过是一个淡淡的“过春节”;唯独对于元宵节,古人用上了喜气洋洋、动感十足的“闹”字——“闹元宵”。
你看这个“闹”字:透过门框,满眼街市。街市,总是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想想元宵节的情景,觉得也只有这个“闹”字合适。
每到正月十五,从城市到乡村,张灯结彩,爆竹声声,烟花冲天,跑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骑竹马、抬肘阁……人们把所有的游戏手段都拿出来了,歌舞,笑闹,整一个“狂欢节”。谁说咱汉民族拘谨?到了该释放的时候,看咱能狂成啥样儿、欢成啥样儿!即使是在女子不出三门四户的时代,元宵节这天她们也被允许蹦着跳着奔向街市,赏月,观景,看人,包括干一点幽会之类的事情。
在中原,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上元”即主管天界的天神——天官,正月十五是他的节日。据说天官喜爱耍闹,要让他高兴,这个节日就要过得热闹非凡。当然,闹元宵,不仅是为了娱神,也是为了娱人。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闹,是人的天性。你想啊,忙了一个秋天,闷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了,伸展伸展腰身,耍一耍,闹一闹,扬眉吐气,神清气爽,一年都有好精神啊!
存 目
重庆:一夜鱼龙舞 重庆日报●强雯
昆明:元宵心 春城晚报●原因
伊宁:元宵佳节话团圆 伊犁晚报●陈雁萍
三亚:“天涯”,正在消失 三亚晨报●郭艳菊
长春:岁月深处的正月十五 新文化报●祝成侠
南宁:潇贺古道叹“灯楼” 广西日报●罗劲松
武汉:人间事 长江日报●刘敏
济南:趵突泉边花灯明 大众日报●刘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