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识崇贤
——《运河边的故事》读后感
马云飞
春日,乍暖还寒,夜深,不能入睡。窗外,不时有汽车驶过,也有下夜班的人骑着电瓶车摁着“滴滴”的小喇叭赶着回家,间或还有些“潮头气”十足的吆喝声远远地传来,约莫是些个后生,乘着夜老酒的后劲放肆地寻着开心。
喧嚣甚,不如沏一杯热茶,于是有滚烫的沸水冲入青花骨瓷的杯中,一小撮雨后的径山新叶在沸水中舒展着落到杯底,看着便有了一种尘埃落定的意味,一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情。好些天了,一直想要写篇小文章,记录一些读书的心情,此刻看着眼前这杯新沏的径山茶,总算有了坐下来的心情。
这是一本不太起眼的小书。在咨询业发达、出版物多如牛毛、网络文字浩渺如烟海的今天,这本小书若是夹在书店或者图书馆的书架上,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看书名——《运河边的故事》,平淡得如同寻常看见的村姑,脸上不见粉黛描画,身上只着朴素的衣裳。看目录,书内作品划分为散文、小说、纪实文学三种,各有若干。初次翻阅,有写人的、记事的,纪实的、虚构的,文章多半是千把字的小文,讲述的都是小地方的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体裁和内容之杂,颇似一份什锦拼盘。再看装帧和发行量,32开,314页,印数1000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本书都只能算是一本小书。
然而,这样一册小书,却让一个读过不少历史和文学巨著的读者深深地沉入其中、陶醉其中,不时在书中发现珍宝,以至发出由衷的惊叹。那个读者就是我。事实上,这本小小的杂文集,让我一朝开卷,如入宝山,或囫囵饕餮或细嚼慢咽,每每读至夜深人静,不肯熄灯。那天夜深,当我终于读完最后一行字,回到前面比对了一遍目录之后,不由得掩卷而思,决意要写一篇小文,向我的崇贤乡亲说说这本书。
《运河边的故事》,作者陆云松,余杭崇贤人。其实在崇贤,很多人都认识陆云松,称他为“陆老师”或者“云松伯”。今年近七十岁的陆老师一直在崇贤生活和工作,对崇贤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真切的认识。他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认识都写在了一篇篇文章里,写在了一个个“运河边的故事”中。
《运河边的故事》,一位崇贤老人独家讲述的崇贤故事集。这些故事,有的是根据老前辈讲述的故事整理而成;有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思考创作而成,有的是对传统习俗和新风尚的素描,有的是对时代精神、价值观、行为道德的喝彩、惋惜或者批评。
《运河边的故事》,以故事或文学作品的面目出现,却满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价值。从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沾驾桥的传说,到公元21世纪崇贤老板们的创业故事,时间跨度达数百年,记载了崇贤这方土地上发生的很多“事件”,堪称崇贤的“史记”。
《运河边的故事》,记述丰富、内容庞杂,所记所述涵盖崇贤的传说、风俗、方言、谚语、民间艺术、农事、特产、民风、地理、人口、产业等,可以说是一本崇贤的“大百科全书”。
数十年的观察、思考、感怀,数十年的搜集整理记录,数十年辛勤的笔耕不辍,积淀成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这册小书看上去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册小书,似乎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关于崇贤的人文大百科式的著作。对于崇贤而言,它的人文和史料价值显然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是关于昨天的忠实记录,循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根”。《运河边的故事》为杭州、为余杭、为崇贤人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史志素材,为崇贤人寻找自己的“根”搭起了一座得以回望昨天的平台,所以这是一份巨大的贡献。随着历史的洪流进入21世纪的崇贤,还将随着历史的洪流进入22世纪、23世纪,以至更远,《运河边的故事》无疑将为崇贤的后人显示独特的文化根系。
所以余杭人,尤其是崇贤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家乡的书,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根系,然后向那位讲述崇贤故事、为我们留下崇贤历史的作者说声“谢谢”。
桌上的径山茶又要续杯,“运河边的故事”还将继续。我想着,今天这本《运河边的故事》应该只是“运河边的故事”全集中的一册,“运河边的故事”应该也肯定还有第二册、第三册……我相信,这也是所有的崇贤人所期待的。
“这里的运河水,即使是汛期,也不那么张扬,也不那么湍急,终年袒露出和畅、大气、秀美的本色。”我猜想,这不仅仅是运河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