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黎华和他的《一张发不出的奖状》
丰国需
不知怎么回事,我一到崇贤,总会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裘黎华,我们余杭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老会员。
裘黎华,沾桥卫生院原药房职工,爱好民间文学,业余时间喜欢收集整理民间传说,1985年4月,余杭县文联成立,下辖十个协会,他加入余杭县民间文艺研究会,我加入了余杭县新故事曲艺协会,由于新故事本身就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加之我们一些写新故事的人本身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而民研会的部分同志也在搞新故事创作,所以,我们两会交流较多,我与裘黎华也时常碰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后两会合并,我又担任了秘书长,与裘黎华的联系就更多了。我曾应他的邀请,专程去过沾桥一趟。
20世纪80年代,杭州地区年年搞新故事赛讲,我们余杭为了选送优秀的故事参加全市的赛讲,每年都搞新故事比赛,而且从乡里赛起,一直赛到县里,被誉为“乡乡盛开故事花”。我们这帮会写的,几乎都成了所在乡镇的骨干,每年都要创作出一个新故事来。裘黎华擅长民间文学,他整理的《武林神菊》和《半个军师刘伯温》相当出名。在乡里,会写的人少,他也被叫去写新故事。记得在1986年,裘黎华有了个好点子,开始写起了新故事,故事内容写企业发展与“电老虎”的矛盾。经过反复加工,作品定名为《一张发不出的奖状》,参加了沾桥乡的故事赛讲,而后又被选送参加了塘栖区和余杭县的故事赛讲,获余杭县1986年新故事赛讲创作一等奖,经过加工后又被选送参加同年11月由杭州市文化局和杭州市文联在杭州联合举办的“杭州市第七届新故事赛讲”,又获创作一等奖。
这是裘黎华在故事创作上最辉煌的一页,但不知何故,这故事除了在县文化馆内部编印的《钱塘故事报》上发表之外,投向外地公开发行的故事刊物则始终没有刊发。于是,我们一帮弟兄见面时就笑他是故事的名字取坏了,《一张发不出的奖状》嘛,当然是发不出来喽。裘黎华自己也只有苦笑,说可能是这个“发不出”的名字取坏了。
1987年,我和范自强老师合作了一个新故事《鸳鸯错》,参加了当年11月在富阳举办的“杭州市第八届新故事赛讲”。当时河南海燕出版社《故事世界》编辑部的李叔和先生前来富阳组稿,与我聊得甚为投机。他告诉我,我那个《鸳鸯错》他看了,故事不错,但由于涉及婚恋题材,不适宜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问我有没有其他故事作品,我告诉他我有一个写邮票的中篇故事,叫《珍邮之谜》,但稿子在家里,没带来,他便要我讲一遍给他听听,我讲完后他很感兴趣,拍板要了,赛讲结束后直接跟我到余杭上我家拿稿子。回到家后我突然想起了裘黎华的《一张发不出的奖状》,马上找出了那份刊有《一张发不出的奖状》的《钱塘故事报》,向李叔和先生作了推荐,李先生看后表态:“不错,我拿去。”就这样,几个月后,这篇文章终于刊登在1988年2月号的《故事世界》上,标题改成了“发不出的奖状”。
这是裘黎华所发表的第一个故事,他十分兴奋,收到样刊后还专门向我表示感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裘黎华没有再写新故事,这第一个发表的故事也成了他创作的最后一个故事。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石塘车站上,他下车我上车,匆匆说了没几句话,他告诉我家已搬到临平,要我有空去玩,两人就匆匆分手。
时间长了,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反正记得和那次见面相隔不是太久,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要开会员大会了,通知他得到的回音却是他已经去世了。当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好久没回过神来,他年纪不大呀,记得只比我大十岁,好像是1945年出生的,真可谓是英年早逝……
天堂中不知道有没有民间文学,也许,裘黎华正在天堂中继续他的民间文学事业……
行文到此,泪湿眼眶,谨以此文怀念裘黎华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