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堂有个杨金根
初识杨金根,是在1999年初冬的一日。那一日,在他的新丰养殖场碰见他时,他正在拉线刨木搭鸡棚,俨然像个木匠师傅。看看问问,问问看看,才知道,这里的4000多平方米的鸡棚、鸭棚,无论是古战堡式的还是畚箕楼式的,都出自主人杨金根之手。
杨金根是三官堂村人。会做泥工、木工,种过蔬菜,养过珍珠。到酒店埭办新丰养殖场,是1996年的事。他告诉我们,他刚来时,这里的杂草齐胸膛。夫妻俩没日没夜地干了3个月,才铲清了杂草,平整了土地,搭起了第一座鸡棚,饲养了第一批肉鸡。到1998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鸡棚、鸭棚搭起了11座,年饲养量达到14万羽。我们问:“养了这么多鸡鸭,不怕销不出去吗?”他说:“只要养得好,质量好,不愁销不出去。这时我们才知道,此时的新丰养殖场,已在上海、杭州等市场上小有名气,常年贩销他家鸡鸭的客户有100多家。”后来,我们又问:“养了这么多鸡鸭,雇用了不少帮手吧?”他说:“没有雇帮手,就夫妻俩,连给鸡鸭治病、打防疫针都是自己一手弄的。”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杨金根啊!
闹“禽流感”的那一阵,杨金根和众多的养殖大户一样,苦不堪言。先前几家板鸭店你抢我夺的鸭子、不是常客不卖的三黄鸡,销路统统直线下降。三黄鸡还好一点,暂时卖不掉,可以养段时间再卖;可供做板鸭的鸭子不行,规格大小的误差必须在2两之内,超一两少一两人家都不要。老杨别无他法,只好把超标的5000余只鸭子杀了放进冷库里,自然亏掉好几万元。
“禽流感”过后的12月,我们再次来到杨金根所经营的新丰养殖场。心想,这次杨金根说不定要向我们叹苦经了。殊不料,一见面,老杨喜滋滋地告诉我们,“‘禽流感’时亏掉的都回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禽流感”之后,尽管部长、省长、县长都带头在电视里吃鸡吃鸭,但老杨发现,被“禽流感”吓怕的养殖户们,十有八九仍按兵不动,不想再养鸡养鸭了。老杨想,部长、省长、县长鼓励大伙放心吃,吃的人必然会慢慢多起来;如果养的不敢大胆养,到时想吃的不是会吃不到了吗?想到了这一层,他就壮壮胆子先后购进了2万只鸭苗和2万只鸡苗。不出他的所料,这4万只鸡鸭到该出售的时候,只只卖出了好价钱,不仅“‘禽流感’时亏掉的都回来了”,而且还赚了一大笔。这时,我们对老杨这个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还是一个有胆识的人!
2003年初夏,区科技局在开展“科技下乡”的活动中有一项送天鹅下乡的内容。前后两批共送出种天鹅100多只,分布在余杭平原、山区、半山区等5个点。有20多只种天鹅落实在位于余杭平源的新丰养殖场。1年之后的一天,《余杭大地》栏目组的编导忽然想到,当初送下去的这批种天鹅,现在怎么样了,该给观众一个交代了。于是有一天,栏目组的同志,摄像机背背,采访车开开,去各个养天鹅的点里去看天鹅了。看的结果呢?有的点里,天鹅虽比送下去时多了几只,但多得有限,也瘦了不少。有的点里,反而比送下去时少了;有的点里,要只看看都没有了。到了新丰养殖场,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群肥得屁股快拖地的天鹅,有的正在觅食,有的正在戏水。摄像的镜头正对准肥天鹅,杨金根的妻子跑来对我们说,天鹅多得这里关不住了,前几天都迁到运河边的新牧场里去了,这一群是留在这里培育“肥肝”的。于是,我们又连忙赶到省道边,运河旁的新牧场。啊哈,果真这里已成了天鹅的世界,肥得屁股拖地的天鹅多达800多只。我们问老杨:“天鹅1年时间20 变800,用的是啥妙法?”老杨说:“没有啥妙法,科技资料上这么要求的,我就这么养。”此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位崇尚科学的老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