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情有独钟的沈火明
东塘村有一位老农,他怀着对大地的一片深情,耕耘着被人遗弃的田地,凭借审时度势的好眼光,养水菱、栽茭白、种水稻,业绩年年辉煌。他的大名叫沈火明,他的人生感悟是:厚爱土地就是创造美好的明天。
我们见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农时,他正在和他的妻子采老菱。村里的领导告诉我们,沈老伯养菱的这片水塘,是早些年砖瓦厂取土后形成的。那时,大家都觉得,取土后形成的这个大水潭,种稻太深无活土,养鱼水清鱼不大,是个废潭了。可对土地情有独钟的沈老伯,觉得它还可以用来养菱。于是,在东塘村,就有了第一位养菱人——沈火明。
菱塘里的菱蓬一丛挨着一丛,把整个水面遮得严严实实。采菱的菱桶挤过去,才露出带子似的一线水面,过后不久,又被菱蓬遮得严严实实。这种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菱塘景色,给了我们无穷乐趣,也给了我们诸多的思索:为什么,在常人看来是一只废弃的大水潭,在沈老伯眼里会是一个可以用来养菱的聚宝盆呢?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有厚爱土地的人,才会对这个废水潭情有独钟。
沈老伯7月中旬就开始采摘头遍菱了,每隔五六天采一次,到现在已采了4遍,收入2000多元。头两次采的菱,数量不多,但价格很高,每公斤卖到7元,最近一次采了600多斤,每斤6角钱,也有400来元。这片有8亩水面的菱塘,有一年曾为沈老伯创造13000多元的经济效益。因而,组里改为公开招标承包时,沈老伯又以年上交1400元的最高价,取得菱塘的承包经营权。
沈老伯经营这只菱塘之外,还经营着5亩多八月茭和25亩水稻田。这些土地,除了自己5亩多责任田外,其余都是周围农民无心经营转让给沈老伯经营的。拿当地人的话来说,是人家不要种,给沈老伯种。
可到了沈老伯手里,茭白、水稻年年出高产,茭白亩值达到1500元,晚稻亩产超过450公斤。他在茭白田边告诉我们,这批八月茭,现在已经打孕,最多个把月就有收获了。到那时,沈老伯既要采菱又要采茭白,想必又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了。好在沈老伯已把辛辛苦苦的耕种、忙忙碌碌的收获,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和最大享受了……
向千千万万勤劳的“沈大伯”们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