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新闻业之殇

台湾新闻业之殇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来台湾不久,就见识了台湾报纸的厉害。记得以前某些权威统计曾显示台湾新闻自由度非常高,在各类新闻自由度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例如,台湾一直缺少一份具有较高新闻公信力的报纸。台湾新闻业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报道中常常不是好事就是坏事,说好的人很多,说不好的人也不少,唯独很少人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问题。台湾多年来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公信力的新闻媒体,这是台湾新闻业之殇。
台湾新闻业之殇_我在台湾的130天

我来台湾不久,就见识了台湾报纸的厉害。那时塑化剂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报,各大媒体更是铺天盖地轰炸式报道,几乎全台湾都在关注事态发展。


其中舆论矛头直指政府。《联合报》发表文章《政府该做而没做好的事:从收废油到收垃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食安问题就是国安问题》;《苹果日报》发表社论,标题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不下跪就下台”。这些文章中激烈尖锐、毫不委婉针对政府的批评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要是政府官员,看了以后准会脊背发凉,如坐针毡。这些报纸好像根本不畏惧政府,言辞大胆,丝毫不打算给政府留一点情面。记得以前某些权威统计曾显示台湾新闻自由度非常高,在各类新闻自由度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据我现在观察的确如此,在新闻监督上,台湾媒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批评谁就批评谁,几乎没有话题禁区。


新闻监督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新闻监督是一个完善的民主政治体系中无可取代的一环。在近三十年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常常扮演着护航者的角色,每当政府出现差错时,新闻媒体往往能够给予及时的指正,促使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个有良心的官员不如有一家有良心的新闻媒体。西方有一句谚语:总统统治四年,但报纸却是永远的。在民主体系里,政党轮替,官员更换,只有报纸具备屹立不倒的能力,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熊熊之火,始终点燃民主政治的精神火炬,使其代代传承,不断稳定延续下去。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它只是一把传承民主政治的精神火炬,还是同时可能是一把容易灼伤人们的火把呢?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曾经说过:“要享用出版自由带来的好处,就必须要忍受由它造成的难以避免的危害。”


刚到台湾的时候,我总会为台湾的报纸可以畅所欲言而感到惊讶,但不少台湾人却告诉我不要把台湾的媒体想象得太美好,在很多时候“它们糟糕得很”。


例如,台湾一直缺少一份具有较高新闻公信力的报纸。台湾有四大日报类报刊,分别是《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其中有的主要支持国民党,是泛蓝阵营;有的则倾向民进党,属于泛绿。这些报纸的政党色彩非常浓厚,几乎是“一边倒”地倒向某个政党。它们对时事的评论往往是以其所支持政党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支持蓝营的往往会大力报道国民党的优异政绩,常常把负面消息低调处理;拥护绿营的同样如此,假如是其他党派的正面消息往往会置若罔闻,自己一方的政绩则恨不得“好事传千里”。


因此很多时候明明是同一件事情,这两类报纸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修路,甲方现在说要修路,说这有利于改善交通,乙方就会马上站出来反对,说这浪费纳税人的钱。然后过了一阵子,轮到乙方说要修路,那时它就不会说修路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而是说这有利于改善交通。


台湾新闻业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报道中常常不是好事就是坏事,说好的人很多,说不好的人也不少,唯独很少人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问题。专业的新闻媒体应该是扮演记录员和观察员的角色,不偏不倚,始终依据基本事实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常常忽略客观事实而作出极具主观色彩的报道和评论,这显然有违新闻报道中不断强调的客观中立的基本原则。


此外,台湾还有一些报纸,一年到头销量都是居高不下,每次去便利店晚一点都买不到,按读者人数来说这绝对是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但不能因此说它们是最好的报纸,而只能说是“卖得最好的报纸”。它们在政治立场上似乎不蓝也不绿,但有点“黄”,报纸里经常充斥不少“很黄很暴力”的报道和大量八卦消息,这种迎合部分读者的低俗趣味的做法,容易让人质疑其新闻严肃性何在。


台湾多年来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公信力的新闻媒体,这是台湾新闻业之殇。虽然台湾媒体过去在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无人可替,但在当今台湾人民越来越厌恶非蓝即绿的二选一题目的形势下,未来台湾新闻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定位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潮流淘汰。


如果新闻媒体不去改变自己,那就注定只能被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