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我生活勇气
我忘不了1970年的冬天。当时我还在淮北农村插队,同伴们都回沪过春节了。因家境贫困,寄不出钱给我做路费,而每天的劳动所得很少,还不够吃饭,我无能力回沪省亲,只能和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了。
我目睹有些农村干部挪用公款,大吃大喝,而善良的老乡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对此,我十分反感。“物不平则鸣”,我写了一篇抨击这种不正之风的评论文章,请老乡带到镇上寄发,不料稿子落到一位掌权的农村干部手中,一场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他们责问我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是来教育贫下中农,逼我写检查,还扬言要停止供应我的粮草。那时我才17岁,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我陷入了迷惘绝望之中。晚上,我在淮北平原上毫无目的地踱步,那滚滚东去的河水像在诉说我胸中的无限忧愤。我默诵着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心中不胜凄凉。
一天,我走进了新华书店,那时书不多,书架上赫然放着鲁迅的《彷徨》《野草》。我心里不觉一动,“彷徨”正和我的心境相吻合,我毅然买下了鲁迅在彷徨时写下的那几本书。
晚上回到低矮的茅屋里,我在煤油灯下认真地读《彷徨》和《野草》。这两本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野草》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秋夜》中的枣树分明是刚强不屈的战士,弱小的小青虫为追求光明而牺牲,令人崇敬。《求乞者》中的“我”,对着“四面都是灰土”的灰色、荒凉而又冷酷的现实,别人都在屈服地求乞,他却毫不妥协。《过客》更是令人激动,它刻画了一个遍体鳞伤、不顾劳顿疲惫、踏着荆棘坚决朝前去的“过客”形象,他“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奋勇前进的战士,带着创伤,歪歪斜斜地闯进无限的夜色里了。我想,从“过客”身上可以看到鲁迅思想的投影和折光。因为“过客”形象充分体现了鲁迅在现实斗争中的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不妥协、永向前的战斗精神。想到这里,我慢慢地昂起了头,压在我心头的愤懑转化为一种力量,我好像看到鲁迅先生在催促我像“过客”那样“就要前去”。于是,我取出稿纸,拿起笔,继续跟不良倾向作斗争,终于,我得到了支持。
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是鲁迅先生指引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此,我爱上了鲁迅先生的著作。20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买齐了鲁迅所有的著作,在工作之余常常翻阅,受益匪浅。
1991年9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