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杏坛守望》序言

《杏坛守望》序言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庚寅仲秋前夕,诸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马伯成发来短信,盛情邀请我为他的新著《杏坛守望》写序。诸暨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父母及姐姐们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千方百计让他成为读书人,好重整家业。这是印刻在诸暨人骨子里的东西,他们最尊重有文化有品质的读书人。马老师的散文追求真率和质朴,在现今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更加难能可贵。阅后,我当即批发给《新读写》杂志编辑,予以转载,以表达我的欣赏之情。

《杏坛守望》序言

庚寅仲秋前夕,诸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马伯成发来短信,盛情邀请我为他的新著《杏坛守望》写序。我的工作繁忙,杂务缠身,文债墨债堆积如山,常感焦头烂额,加上序不是一般的文章,可以随心所至,故一般除了朋友和师长外,我很少给人写序。虽然我与马老师素不相识,可马老师是同乡学人,我怎能回绝呢?于是请他寄点材料过来,让我对他有所了解。我花了半天时间认真阅读马老师寄来的材料,从材料中可见,他是一位积极进取、有思想有才华的老师,这也唤起我对家乡生活以及年轻时在中学教书的回忆。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此处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使越从小到大、由弱转强;越女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不负使命,兴越沼吴。一代文坛俊杰王冕、杨维桢、陈洪绶,轶类超群,彪炳史册。越人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活跃在这片热土之上,显示出开拓进取的秉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卓越非凡的智慧,形成了经济本位的价值取向、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诸暨是我的家乡,寻根问祖之地。虽说我生长在上海,属于典型的第二代移民,但我对家乡仍怀有真切的情感。家父是江藻镇钱池村人,小时候书读得很好,十四岁来上海做学徒,解放后自学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除夕为四周邻居写春联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能为家乡西施故里创作并书写诗碑,同父亲的严格管教是分不开的。记得儿时放寒暑假,父母总将我们弟兄送到诸暨老家,老家成了我儿时的乐园。我们弟兄一起捉泥鳅、摸田螺,还在那里的池塘里学会了游泳。这样的生活虽然短暂,但它让我从小体会到稼穑的艰辛和农家的朴实,也收获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诸暨人的耿直、勤奋、坚毅与率真,诸暨人的这些性格特质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处世为人。诸暨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当我肃立在钱氏先贤牌坊前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仰之情,人生的价值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即使在我去淮北插队务农的艰难日子里,我也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读书与写作伴我度过了那个孤独无援的蹉跎岁月。

1969年元月,我去淮北插队务农,那时我是68届初中毕业生,或许是因为我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在当地也有了点小名气,竟被调到当时赤山公社的农中教初二语文。其中有个别学生的年龄比我还大。后来我读了大学,分配到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当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教学外,我刻苦学习,我接受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努力帮助学生成功,也写了不少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所教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高考成绩也不错,引起了上海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关注。1987年,我出任上海市青年语文教师学会会长,参加了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1988年6月22日,《文汇报》头版头条以“教圃小字辈,发奋喜成才”为题,报道了青语会取得的成绩。后来,我改行做了记者编辑,但我对这段教书生涯念念不忘,情有独钟,还与同好一起创办了面向中学生阅读写作的《新读写》杂志,如今该刊已成为国内知名刊物。

马伯成老师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他在偏僻的山村学校工作了14年,2000年调到诸暨中学教书。由于他的爷爷是地主,在那个讲成分的年代,两个聪慧的姐姐都没有完成小学的学习,辍学干农活。父母及姐姐们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千方百计让他成为读书人,好重整家业。这是印刻在诸暨人骨子里的东西,他们最尊重有文化有品质的读书人。1986年夏秋之交,马老师如愿以偿地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尽管山村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他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在他的《青灯有味忆石壁》《怀念伟光》和《琐忆》等文章中都有所披露,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思有想的书生。

说马老师有思想,绝不是我的过誉。他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认真地实践着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主张,力求落实“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努力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着重提升学生语文精神”的语文教育理念。我曾在北京东城区东四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拜见过叶老这位长者,聆听过他的教诲,他的教育理想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为之奋斗。叶老的教育思想,我非常认同,我在主编《新读写》杂志时,也将叶老的教育思想作为我们办刊的指导思想。

马老师的散文追求真率和质朴,在现今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更加难能可贵。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马老师坚持写作并非易事。长年累月,青灯黄卷,耕读不辍,这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需要持续的创作激情。一个没有理想抱负和志气的人能做到这些吗?《夜宿五泄》一文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五泄的夜啊,奏着一曲舒缓的慢板,拉开了醉人的序幕。吸一口怡人的山风,听一声荡心的瀑鸣,望一眼迷蒙的山峦,怎由地不叫人心醉呢?”文章富有诗情,没有对家乡的热爱,没有对诸暨的感情,是写不出如此感性的文字的。阅后,我当即批发给《新读写》杂志编辑,予以转载,以表达我的欣赏之情。

我国古代读书人追求:上能够孝敬父母,下能有英才可教,中能做自己喜欢之事。马伯成老师基本上做到了,虽说辛苦,但可以无怨无悔,乐以忘忧了。我常想,一个被贫困折磨得太久的民族,一旦挣脱束缚,强烈渴求财富的欲望就会爆发出来,传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被抛弃或扭曲。如今到了让传统价值观回归的时刻,虽说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相信,有众多马老师共同努力奋斗,大家都尽力而为,这一天终究是要来到的。是为序。

2010年10月10日于上海无闲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