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歌谣种类
由于歌谣贯串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而各民族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所以如何对它进行详细系统的分类,是个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按照广西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等九种。
引歌 是民间歌谣创作中对歌谣本身进行评价的一种民间诗论,它主要论述歌谣的起源、传承、作用以及唱歌的根由、好处等。如“鸟不唱歌林也静,鱼不打浪江也沉;出门不给妹唱歌,世界变得冷冰冰。”(壮族)它表明了人民生活中对歌谣的需求,没有它生活就会缺少生机。又如:
山歌好, 出门想唱就开腔。
不用谱来不用曲, 人人出口可成章。
山歌好, 唱起山歌解闷愁。
唱起山歌心快乐, 做起活儿有劲头。 (汉族)
由此可见民间歌谣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歌 即远古时代的歌。其内容包括叙唱天地形成、人类诞生、万物的由来以及那些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事迹,是远古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试图解释自然的歌谣。如壮族的《屝六甲》、《布洛陀造米》,苗族的《顶洛田勾》、《顶劳》,瑶族的《密洛陀》,侗族的《远祖歌》、《萨坛》,仫佬族的《水淹天门歌》,毛南族的《创世歌》、《说神歌》,彝族的《昆仑歌》,水族的《哪个把天造》,仡佬族的《三月火烧坡》便是这方面类型的歌谣。且看苗族的《顶劳》(片断):
……
还有一节木, 周身黑糊糊;
外面烂成肉, 中间硬如骨;
化身两只蝶, 相飞又相扑;
相扑又相飞, 双双情切切;
水面去屙蛋, 顶劳[1]破蛋出。
顶劳是个人, 开天又辟地;
顶劳是个人, 天地莫能敌;
看到天地斗, 顶劳有主意;
天上害[2]哪里, 顶劳战哪里;
地下缺什么, 顶劳全补齐;
世间一切物, 顶劳做出的。
劳动歌 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一种古老歌谣。有的直接描述劳动的动作、场面,有的则是表达劳动者的心态和体验。内容有关于农田耕作的,有关于打鱼围猎以及纺织、榨油、建房等手工劳动之类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歌并不都是在劳动时演唱的,更多的是在欢聚和喜庆的场合演唱。其形式有的是呼号式的,多数是欢乐性的放歌。壮族姑娘在捶布时唱的《打布歌》即是歌唱劳作的愉快:
金剪刀,银剪刀, 剪来天边金银霞。
自己剪来自己打, 一片温暖落壮家。
轻轻地打, 慢慢地搓。
一捶捶出欢乐歌, 一拉拉出甜心话。
日纺纱, 夜纺纱。
松明当灯来织布, 难免布上有疙瘩。
轻轻捶, 慢慢拉。
捶得好光亮, 拉得好平滑。
裁一双鞋面, 绣两朵桃花。
莫给人知晓, 你要送给他。
时政歌 是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态而创作的歌谣,包括讽刺歌和颂歌两部分。讽刺歌的主要内容是对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抨击以及对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讽刺。颂歌主要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事业。且看水族的《歪嘴吹喇叭》是这样的:
指手划脚满天飞, 无眼蜻蜓瞎点水。
挥舞大刀一刀切, 歪嘴喇叭胡乱吹。
旱土改种双季稻, 减产他说增一倍。
谎报成绩讲假话, 害得农民吃大亏。
如果说,这是对“文革”期间一些农村干部对农业生产瞎指挥进行讽刺的话,那么京族的《是谁送香到海岛》却表现了京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以及感激之情:
秋天哪花最清香? 何人种它在天上?
人间什么最芬芳? 是谁送香到海疆?
八月桂花最清香, 嫦娥种它在天上。
如今生活香过桂, 共产党送香到海疆。
习俗歌 是一种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歌谣。它由婚嫁仪式歌、丧葬仪式歌和风俗礼仪歌三部分组成。
婚嫁歌是婚姻过程中一系列仪式所唱的歌,是各民族婚俗的集中表现。婚礼包括迎亲、拜堂、喝喜酒、进洞房等一系列仪式。如壮族《哭嫁歌》的“骂媒”段唱道:
天下媒人心狠毒, 嘴上抹油走四方。
为得猪头和光洋, 哄了妹妹骗爹娘。
妹哭妹闹你不管, 但得妹妹进洞房。
骂你媒人来包办, 骂你媒人坏心肠。
夫家又穷路又远, 丈夫老得像猪郎。
狠心媒婆骗妹去, 哪年才得见爹娘。
妹不愿去强硬拉, 拉亲好比贼入房。
捆妹上轿把人抢, 逼妹低头来拜堂。
关进洞房陪红烛, 强拉硬配做一双。
夫家又穷路又远, 无犁无耙无牛羊。
无锄无铲也无网, 无锅无碗又无床。
媒人还讲样样有, 媒人心毒过豺狼。
丧葬歌是对中老年死者进行丧葬仪式诸如灵床哭别、入棺、洗灵、供祭品、装粮、献遗物、出殡、守灵牌等过程中相应唱的歌。如汉族《哭丧歌》的“哭夫”是这样的:
夫你四十出头未为老啊, 因何别我去阴曹?
女还小啊儿未大啊, 家中白发有高堂。
日出开门七件事啊, 还有穿衣入学怎安排?
巧妇难为无米炊呀, 我愿随夫你去见阎王。
从中可以看出一位失了丈夫的妻子对自己的亲人是多么的情真意切。
风俗仪式歌是指亲友往来、节日庆贺、吃入屋酒等场合所唱的歌。如壮族的《破土谣》是这样的:
手拿锄, 脚踏土。
地摇摇, 响咕咕。
龙王开金柜, 犀牛开银库。
金子三百三, 银子五百五。
金子垫, 银子铺。
垫新床, 铺新屋。
造个新房春常住, 起个新屋满福禄。
习俗歌除了上面三方面的内容外,还有一些比较零星的,如壮族的小孩过周岁,外婆送来背兜时所唱的歌,以及交友喝酒对唱的对杯歌等。
生活歌 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歌,内容十分广泛。新旧社会的生活歌,各有不同的内容和格调:新社会多颂歌,格调清新、欢快;旧社会多苦歌,充满哀怨、惆怅和悲凉。
且看旧社会诉说劳动人民生活苦情的《瑶人穷》唱段:
瑶人穷, 一日三餐苦菜根。
芒蕉叶子做被盖, 龙斗叶子做斗篷。
短短几句便倾诉了瑶胞的生活苦状,这实际上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在旧社会的生活写照。
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里,妇女被压迫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因此,处处流传着妇女不幸遭遇的歌谣。如仫佬族《十八姑娘三岁郎》就这样唱道:
十八姑娘三岁郎, 夜夜洗脚抱上床。
三更半夜喊吃奶, 是你妻子不是娘。
从这里可以看出被封建桎梏束缚的妇女是何等的辛酸,何等的悲痛。又如:
鸭子还没有绒毛就捉去杀,
女儿未满十六岁就逼去嫁,
不是女人生来命该受苦,
是人们把女人踏在脚下。 (壮族)
压迫得越紧,反抗越强烈,人民要求改变社会关系,争取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
独丁竹火不经风, 团结成把火蓬蓬。
穷人胳膊连胳膊, 不怕官府护豪绅。
革命人人都有份, 搞起团结事才成,
独丁竹火不经风, 团结成把火蓬蓬。
夺回土地理本应, 开天辟地是我们。
穷人胳膊连胳膊, 不怕官府护豪绅。 (壮族)
情歌 这是广西各民族歌谣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它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上也特别完美,历来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因相互爱慕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情歌有一定的程序,民间称之为歌路,歌路可分为:初会、探情、赞美、离别、相思、重逢、责备、热恋、定情等。在对唱时,不一定都把所有的歌路唱完,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也不可能一见面就进入难解难分的状态。
当两情相悦时,离别是难受的,可漫长的相思却又令人寝食不安。看:
日夜思妹心凄凉, 好比蚂蚁思红糖。
蚂蚁死在糖罐里, 纵然身死心也甘。
(壮族)
想哥一天又一天, 眼泪流了万万千。
若把泪水当雨水, 可灌苗山万亩田。
(苗族)
在旧社会,不少人曾把性命葬送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多少青年男女渴望着婚姻自由而从心底唱出他们的离愁别绪。情歌既表现了他们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诉,又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如:
若还我俩换心肝, 黄莲也会结蜜柑。
黄连树梢起屋住, 风雨不动稳如山。
外面美过金銮殿, 里面暖过红火炭。
土司路过连声问, 谁起洞房在云端?
爱做栋梁情做瓦, 爱做横条情做砖。
彩虹织作栏杆样, 月亮当灯照得宽。
人说我俩情义重, 好过你当土司官。
(壮族)
历史传说故事歌 它由历史歌、传说歌、故事歌三个部分组成,广西各民族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有传说故事的散文体出现,也有便于记唱的韵文体。这类歌谣多为长篇巨著,凝进民族巨大的创造力和智慧。有的又充满了战斗精神和奋进气概。如侗族《勉王起兵又重来》唱段是这样的:
浓云滚滚雾蒙蒙, 日月天地无西东。
苦难重重总会变, 撑开苦盖见天空。
六角神灯长不灭, 丈二大旗卷大风。
百节神鞭呼呼响, 群山伴我去冲锋。
水猛浪高冲崖壁, 翻江倒海起巨龙。
勉王起兵人拥护, 重来领我出牢笼。
儿歌 即童谣,是一种富于幻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歌。儿歌一般是随着儿童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唱的。如: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说我好宝宝。
糖一包,饼一包, 还有水圆还有糕,
你要吃,就动手, 吃不完,拿起走。
走到外婆大门口, 门口有条大黄狗。
(壮族·平乐县《摇摇》)
这是母亲为了使幼儿安然入睡,也为了给他们以某种思想或知识的教育而唱的。
儿歌既可开导儿童的好奇心理,也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如:
月光光, 好种姜。
姜碧绿, 好种竹。
竹开花, 好种瓜。
瓜未大, 孙子摘去卖。
卖得几多钱? 卖得三吊钱。
学种棉, 棉线断。
学打砖, 砖断节。
学打铁, 铁生锈。
学 猪, 没本钱。
学卖粉, 粉塞心。
学卖针, 针嘴秃。
阿弥陀罗佛!
(汉族)
它用批判的口吻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专一,不要朝三暮四,干任何事情,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好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