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妙联写尽名城史
也许受大观楼长联以一联写尽云南历史的影响,云南各地还有一些长联以史为要旨,以联中短短几句精妙之语撰写了各地的历史,并直抒胸臆评点世事人物。
(1)大理中和寺对联历数大理南诏风流人物和名胜风光
巍巍十九峰前,蒙颠段蹶,依旧河山。最难忘:郑回残碑,阿南烈焰,状元写韵,侍御游踪。世界几兴亡,往事都随流水去。
遥遥百二里内,关锁塔标,无边风月。况更有:苍山积雪,洱海奔涛,玉带晴云,金梭烟岛。楼高一眺览,此身疑在画图中。
此联作者周仁,字子安,云南大理人,清朝拔贡。曾任广东潮阳、揭阳知县,民国初任云南峨山、玉溪知县。上联“巍巍十九峰”指苍山十九峰: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莲花峰、白云峰、鹤云峰、三阳峰、兰峰、雪人峰、应乐峰、观音峰、中和峰、龙泉峰、玉局峰、马龙峰、圣应峰、佛顶峰、马耳峰、斜阳峰。蒙颠:指唐初蒙舍诏统一大理六诏,是为南诏国,历十三代,统治200多年。唐朝初期,在云南洱海地区有六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分别是蒙舍诏(今云南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及弥渡西部)、蒙嶲诏(今云南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今云南宾川)、邆赕诏(今云南洱源的邓川)、施浪诏(今云南邓川青索,又说在洱源三营)、浪穹诏(今云南洱源)。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蒙舍诏在其他五诏的南部,又称为南诏。
段蹶:指大理国段氏。937年,段思平在洱海边建立了大理国。1253年,蒙古人南下,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段氏政权。
联中的“最难忘”几句,回顾了大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郑回残碑:残碑指德化碑。南诏王阁罗凤之所以立德化碑,全因“天宝之战”。唐天宝九年(750年),南诏王阁罗凤按惯例到云南(今姚安)谒见太守张虔陀,其妻遭张侮辱。阁罗凤列举张的六条罪状上表控诉,无效。于是起兵杀张虔陀,并“取姚州及小夷州三十二”。次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问罪。阁罗凤派人带状子去辩白冤屈,“切陈丹款,至于再三”,并提出愿意修整被毁坏的城府,归还俘虏,赔偿损失。但鲜于仲通妄自骄大,急于用兵,夺取军功,于是派大将率兵绕道点苍山后,企图腹背夹击南诏。南诏局势不稳,阁罗凤遂遣使至浪穹向吐蕃求援,双方合力在西洱河大败唐军,唐军全军覆灭,“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等掩盖军队败绩,谎称胜战,并荐鲜于仲通为京兆尹。次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颧被擒,唐军三万败溃。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派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广府节度何覆光、中使萨道悬逊为副将,兵分两路,一路由北方南下,一路从安南北上,直取南诏腹地。双方战于洱海周围,唐帅李宓沉江,七万唐兵覆没。此为“天宝之战”的前因后果。虽然打了胜仗,但是阁罗凤为了以后与唐的交往,命人收拾唐军阵亡将士,“祭而葬之,以存恩思旧”,这便是大理有名的万人冢。同时命清平官郑回写《南诏德化碑》,表明与唐之战是不得已之所为,希望“世世事唐”。郑回,唐相州人。玄宗天宝中举明经,天宝(742~756年)年间为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757年,安史之乱时南诏攻陷巂州,郑回被俘。阁罗凤以其有儒学,委以重任,任为王室教师。异牟寻即位后,任其为南诏清平官(宰相)。
阿南烈焰:此为白族火把节传说之一。传说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恐其相逼,假称必须许三件事,才能归从。一须搭帐祭故夫,二须焚烧故夫衣物,三须让国人遍知。郭世宗允其言,第二天,聚国人,搭松幕,下置火盆。见一切布置好,阿南便点燃松幕,并抽刀自尽殉夫。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燃火把祭奠阿南。这个习俗相沿多年,遂成火把节,又称为“星回节”。
状元写韵:此句中的“状元”指杨升庵。杨慎被谪滇,曾游历大理,住在大理感通寺完成了著作《转注古音韵》。
侍御游踪:侍御指大理人李元阳。李元阳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李元阳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不仅诗文俱佳,其“心性图说”等影响了李贽等一批思想家。
下联写景,概括了洱海四周的风景名胜。
(2)凤庆文庙对联咏叹凤庆的山水风光及勐氏土司的兴衰
更上一层楼,看东凭乐障,南俯龙湫,北倚盘陀,西邻凤岫,况复双城烟火,四面云山,百里风光归眼底;
远稽往古事,想唐属姚州,宋名庆甸,元置土府,明设流官,益以勐氏孤忠,尚书大节,千秋史鉴注心头。
此联作者郑仕樵(1895~1972年),凤庆白族,名医。本联题于凤庆文庙的魁星阁(又名鸣凤阁)。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原址在城南虎山东麓。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建于府署之西,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迁建于现在的县城西北凤山脚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文庙的建设才全部完工。上联写景,写凤庆城四面山水风光。下联写史,叙述了凤庆的历史沿革,并讲述了凤庆历史上的一大转折事件:灭勐安汉。这一事件影响了明代中叶以后的云南政局。联中表明,唐时,凤庆隶属姚州。姚州为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为唐和西南各族往来要站。宋朝时,凤庆属永昌节度管辖,领主为孟祚。据史书记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1327年)内附设顺宁土府。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顺宁县。“勐氏孤忠”一句中的勐氏,民间传说是孟获的后人。据《凤庆县志》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孟氏内附,置顺宁土府,府署在今天凤庆旧城的龙泉街,以孟氏为土知府,左氏为土同知,属大理路,并赐姓勐氏。”勐氏政权从1327年开始,到最后一代土知府勐廷瑞,共计传承了18代。勐廷瑞,豪爽有才。先娶湾甸州土官景宗正之女为妻。后离异,勐廷瑞割出勐峒地赡养。后勐廷瑞娶大侯(云县)奉学女为妻。但奉学与其兄云县土官奉赦不和,经常争端不止,刀兵相见。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委派澜沧江兵备道参将李先著、金腾副使邵以仁率都司吴显忠部到凤庆一同查办勐、奉两家之愤。由此,勐氏土司遭遇了灭顶之灾。据《明史》记载:“顺宁与大侯接境。万历中,大侯土舍奉赦、奉学兄弟不相能。奉学倚妻父土知府勐廷瑞,与兄赦日构兵。巡抚陈用宾檄参将李先著、副使邵以仁勘处。以仁袭执廷瑞,因请改顺宁为流官。先著被檄,极言不可讨,被谤语,逮下狱庾死。然廷瑞实无反谋,以参将吴显忠觇其富,诬以助恶,索金不应,遂谗于巡按张应扬,转告巡抚陈用宾。廷瑞大恐,不得已斩奉学以献。显忠益诬其阴事,傅以反状,抚按会奏,得旨大剿。廷瑞出,献印献子以侯命,不从。显忠帅兵入其寨,尽取猛氏十八代蓄赀数百万,诱廷瑞至会城执之,献捷于朝。于是所部十三寨尽愤,始聚兵反,官兵悉剿除之,并杀其子。以仁超擢右都御史,荫子。未几坐大辟,系狱,应扬亦病卒。人以为天道云。”战争过后,勐氏家族大部分惨遭杀害,顺宁人口由此大量减少。1598年,朝廷下旨,顺宁府(今凤庆)改世袭制为流官制,由朝廷从内地委任,史称“灭勐安汉”。这一事件到此并未结束。后武定土官阿克反。“万历三十五年,继祖侄阿克久徙金沙江外,贼党郑举等诱阿克作乱,阴结江外会川诸蛮,直陷武定,大肆劫掠。连破元谋、罗次诸城,索府印。会流官知府携印会城,不能得。贼以无印难号召,劫推官,请冠带、印信。镇抚以兵未集,惧,差人以府印授之。贼退入武定,立阿克为知府。镇抚调集士兵,分五路进剿,克复武定、元谋、罗次、禄丰、嵩明等州县,擒阿克及其党至京师,砾于市。武定平,遂悉置流官。”这场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是陈用宾被告“失印”之罪,并被下狱。即使是在非常情势下的非常之举,“失印”仍是大罪。据野史,当时恰掌权者为李先著的同年同乡。因李先著之死极冤,便公报私仇,扣下为陈用宾求情的上疏。陈用宾被逮入狱九年,染疾成病。后司寇准其移出治疗,未几遂卒。陈用宾用心经营云南,却因一时不察,最后有此结局,令人感叹。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云南巡抚御史毛勘奏请昭雪李先著、勐廷瑞冤案。虽然此举未成,但是凤庆当地人一直怀念勐廷瑞,纷纷建勐公祠私祀,祠堂遍及凤庆城、鲁史等处。一些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文写此冤案。如杜宗甫的《谒勐公祠》:“堪怜质子还赍印,当路如何操斧寻。参政无辜遭逮系,焚桥未辨已成擒。流魂得诉精通帝,披甲著灵梦入黔。郡邑有祠家有祝,年来尚见百蛮心。”刘有培的《过勐家桥吊勐中宪大夫》:“勐家遗迹水流东,江上行人忆勐公。万古犹尽臣子节,一门都尽弟兄忠。英灵气作山河壮,姓字香留天地空。我过契阳寻故事,至今祠祀满乡中。”董永艾《吊勐廷瑞》:“心直为弦事已休,转将彝俗化神州。英魂总在谁招得,黄叶沧江两岸秋。”
(3)腾冲龙光台对联感叹腾越战事惨烈
腾冲龙光台有一副对联,撰联者寸开泰(1863~1925年),字晓亭,号心丹,云南腾冲洞坪人。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进士。著名学者,精经史,工骈文,擅书法,自取斋名为“八十一株梅花馆”,喜梅且擅画梅。曾参与编修《腾越厅志》,主编《腾越乡土志》、《龙陵县志》、《寸氏家谱》等,传世著作有《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此联全文如下:
捷足上高台,披襟远眺,喜山川面面皆新。看盈水飞瀑,凤岭晴岚,??朝云,山求山牟晚照,笔锋霁雪,大洞温泉。胜境名区,一一奔来眼底。趁此氛消雾散,日暖气清,安排美酒香茶,收拾新蔬佳果,招邀密友良朋,乘兴快登临,好细玩两厢歌赋,半壁诗文,双塔烟霞,四围花木。
回头思往迹,拔剑狂呼,叹豪杰纷纷谁在!想丞相天威,尚书营垒,总戎露布,参府战功,经略筹边,将军忠节。流风余韵,重重触到心间。迄今事过境迁,时殊势异,指点荒榛败梗,摩挲断碣残碑,搜访古墓旧址,捐资宏建筑,更永固七司障屏,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九隘藩篱。
此联亦有仿大观楼长联的痕迹。上联写景,下联写史。在下联中,以简短几语“丞相天威,尚书营垒,总戎露布,参府战功,经略边筹,将军忠节”概括了腾越地区自汉以来的重要战役,更以“七司障屏,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九隘藩篱”点出了腾越的战略重要地位。丞相天威:指诸葛亮征南中。据《汉晋春秋》载:诸葛亮七擒孟获,“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尚书营垒:指明正统六年(1441年)至十四年(1449年)明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平定麓川宣抚使思任发叛乱的故事。据《徐霞客游记》载:腾冲来凤山南麓留有尚书营地遗址。《明史》载:“……次子任发袭为麓川宣慰,狡狯愈于父兄,差发金银,不以时纳,朝廷稍优容之。会缅甸之危,任发侵有其地,遂欲尽复其故地,称兵扰边,侵孟定府及湾甸等州,杀掠人民。而南甸知州刀贡罕亦奏麓川夺其所辖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当时朝廷内部发生主战与主和的争论。以太师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王骥等为首的主战派得到王振的支持,于是开始三征麓川的庞大战役。一征麓川是正统六年(1441年)二月,明英宗诏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发兵15万,出征麓川,思任发败走,“于是献捷于朝”。但之后,思任发之子思机发“图恢复,据麓川,出兵侵扰”。于是,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复命定西伯蒋贵充总兵官,率兵5万,再征麓川。王骥趋者阑,“破之,机发脱走,俘其妻子部众,立陇川宣抚司而归”。此为二征。因“机发据孟养自恃,时服时挠,总兵官沐斌追击”,“终不出,潜匿孟养”。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帝以斌师出无功,复命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务军务,都督同知官聚佩平蛮将军印,率南京、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官军土军13万人马往讨之”。正统十四年春,明师大捷,但思机发逃走,思任发少子思禄仍拥众据孟养为乱,“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乃班师,捷闻”。三征麓川给明朝政局带来很大影响。有学者称:三征麓川是“土木堡之变”的根源。这场持续九年的大规模战役耗费了明朝巨大的人力物力,使国库空虚、北部兵力削弱。对当地而言,由于王骥采取“纵其大掠三日”、“将附降渔户解作生擒”的策略,致使“凡田地近人烟者,十垦其二三,去村寨稍远者,则迥然皆旷土”。据元、明史料统计,三征麓川前后麓川损失人口三十余万。战后,因获割地,缅甸、木邦的势力得到增强。
总戎露布:露布一意为檄文,一意为文书公告。此句指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是三征麓川造成的后续影响。总戎指刘纟廷。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缅军焚掠施甸,进攻顺宁(今凤庆)、盏达(今盈江县莲花街),深入到顺宁府境,窥视腾越(今腾冲)、永昌(今保山)、大理、蒙化(今巍山)、景东等地。明廷以南坐营中军刘纟廷为腾越游击,武寻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出击抗缅获胜,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攀枝花大捷后,明军发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号召各土司“与我同仇”、“奋身立功”,“慕义效忠,谬力赴敌,或助兵以隶行,或助晌以奉战士;为我侦候得其声息,为我反间携其党与,为我挟刀刺之帐中,为我遮截遇之关外,为我犄角击其侵轶,为我设履绝其归路”。
参府战功:参府指邓子龙。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明王朝鉴于缅军频频入侵,“诸夷力不能敌,纷纷求救,永腾震动”,任用“先年破缅有功,谙熟夷情”的邓子龙。果然,邓子龙率军出奇谋,逼退缅兵。
经略筹边,将军忠节:此二句指清乾隆年间清缅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为始,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为终,历时7年。经略指傅恒,将军指明瑞。当时清军头两次出击的主帅刘藻因战事不利畏罪自刎,杨应琚被赐死。第三次出击清军主帅为明瑞。明瑞为外戚亲贵,参与过平定新疆的战役,立有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后为额尔登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明瑞初战告捷,深入缅甸。因过于深入,后撤时遭遇缅兵追击,又无北路兵的援救。突围时,明瑞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明瑞的灵柩归京时,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对作战不力的北路兵主帅额尔登额处以磔刑。第三次出击,乾隆以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此次战役,双方均损失惨重。从二月至十一月,清军方面病死者超过战死者,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缅军方面也无力支撑人力物力。双方主帅议和停战。傅恒回京后不久病死。
七司:指明清时期腾越一带七土司,即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宣抚司、勐卯宣抚司、户撒宣抚司、腊撒宣抚司。
三宣:指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
八关:指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所筑防缅甸入侵的八个关卡,上四关为铜壁、万仞、神户、巨石;下四关为铁壁、虎距、天马、汉龙。
九隘:指与八关同时修建的九个工事,大塘、明光、古勇、滇滩、止那、猛豹、彬木笼、坝竹、黄草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