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别人着想
德国人,大多家里总是将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一半。问之,则曰:“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又问:“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答曰:“可是室外的过路行人却看不到了。”噢,原来窗台上的花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
我总以为,多为别人着想,是一种心灵的美好,是一种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华益慰,50多年来,始终在细节方面为病人考虑,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为病人服务:他给病人检查时总是翘着兰花指,因为小手指头最凉;他给病人看病时,总要了解病因以外的细节,力求从根本上治好病;他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尽量让病人少花钱……多为病人考虑,自然亦令他对待每个患者一视同仁,精心救治,因为在他心里,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即使在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住院的前一天,他还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完成了最后一例手术。他说:“这台手术是病人点名要我做的,我不能让人家失望。”
多为别人着想,意味着的是自己要有所放弃,有所牺牲。其实,一个真能为别人着想的人,又何以不能放弃、牺牲呢? 1949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1955年进一步设四个学部,并建立学部委员制度。后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61人中,在中宣部任职的共有5人:陈伯达、胡乔木、周扬、胡绳、于光远。这5位都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方面有造诣,有贡献。然而,中宣部的部长是陆定一,陆定一是中宣部里最大的官,而且是建立学部委员制度这项工作的实际指导者,但他并没有当学部委员。是不是因为他没有造诣呢?不是的,他1943年在延安整风时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应视为中国唯物论新闻学的奠基之作。他不当学部委员,是因为他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是高官,而不是学者。他这位有学问的高官都不当学部委员,其他担任行政职务的人就都无从提起无从争起了。如此,不也就能保证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使一些名副其实者能更多地成为学部委员。从这个意义上说,陆定一之举不啻是为了杜绝评选中的不正之风,更是为别人着想,保护和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是啊,多为别人着想,有时是要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的,否则,便是附庸风雅而已。近代史上,康有为是值得大施笔墨的人物,但他的人生缺失却是明显的。康有为好大喜功,不安于改良家的名分,觊觎他人成果,其《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旨多出自廖平的《辟刘篇》。康有为为著书而著书,暴露了学术上的疏浅和为人的不厚道。或许,其有过为别人着想之时,但此举又岂不让人怀疑其诚意?
多为别人着想,有时只是举手之劳,但终须坚持,哪怕别人不能接受,哪怕别人讥笑讽刺,自己都要竭力呼吁,直至成功。伊格纳兹·塞梅尔维斯,1818年生于布达佩斯。作为一名年轻的见习医生,他在维也纳的一家妇产科医院工作,在那里他发现:有十分之一的产妇死于产褥热。经仔细观察,原来医生常常解剖完尸体,就从停尸房直接回到产房对产妇进行检查。因此,他建议,让医生在接触产妇之前洗一下手。其时,其直言上谏被医学界看成是对权威的冒犯。但死亡还在继续。塞梅尔维斯一次次直言,一遍遍请求,最后在穷尽了种种讽刺、挖苦和嘲笑之后,医生们终于同意了用肥皂清洗自己的手。奇迹产生了:产妇的死亡率降到了仅仅百分之一。
多为别人着想,时刻想到给别人方便和帮助,在互助互爱中享受文明社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也是文明人的指标。多为别人着想,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处事法则,为别人着想,也是为自己着想;“给”了别人,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反,如果我们抱一己之私利,不为别人着想,那就可能毁掉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甚至毁掉你的一切。只须强调的是,为别人着想,不但要在实际利益上做到无私无求,而且要用一颗真正纯洁的心为别人着想,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别人着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