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让细节证明
尊重的主体是人,并且是全体的人,尊重所指称的对象则是多向性的,可以是自我、是他人,也可以是集体、是社会、是自然,但尊重首先是对个体人的尊重,对个体人的尊重是其他尊重的前提。
尊重一定是相互尊重,要获得尊重,首先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有时往往是从人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1981年春,当时还是副总统的乔治·布什乘“空军2号”飞机赶往外地执行公务。突然接到国务卿黑格的紧急电话:“出事了,请您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密电告知:里根总统遇刺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紧急抢救。“空军2号”在安德鲁斯着陆前的45分钟,为节约宝贵时间,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提出了一个特殊事情特殊办的建议:“直接飞往白宫,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考虑了片刻,决定放弃这个打破常规的计划,他解释说:“约翰中校,在美国,只有里根总统的空军1号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我乔治·布什只是副总统,不是总统,不能那样做。”细节最生动,细节最能证明,作为副职的布什对里根总统的尊重,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心怀尊重,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一天,他和孙子从田间走过,一个正在干活的农工取下帽子向他们鞠躬致敬。杰斐逊立刻摘下帽子,鞠躬回礼,态度比农工还谦逊。杰斐逊的孙子大惑不解:“您贵为总统,又是农场的主人,鞠躬却比手下的工人还低,这不是降身份吗?”老总统严厉地说:“难道您觉得农工应该比你更有教养,更懂礼貌吗?”听了祖父的话,男孩儿羞愧不已,赶紧还礼,杰斐逊的脸上这才露出了微笑。杰斐逊其实是给孙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相互信任的现场教育课。是啊,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人,都应重视尊重的普遍性所具有的社会价值,避免将社会差别作为不尊重人的理由。在普遍性的要求下,无论人们的职位、年龄、性别、财产、学历、身体状况有何差别,作为公民都应该受到尊重。
尊重人,尤其尊重普通小人物,自更能彰显尊重的真谛。无独有偶,在瑞典与诺贝尔奖颁奖有关的蓝厅,其中一个细节很吸引人。蓝厅为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是瑞典最富有魅力的建筑。步入蓝厅前的一个侧厅,墙面高处有一幅生动的年轻人的雕塑头像,无任何说明。原来,在蓝厅建完后,大家觉得应该为建设者留个纪念,于是就将其中一个活儿干得最好的小伙子的样子雕成塑像,并镶在了墙上。此人是当年给蓝厅工地送啤酒的一个送酒工。每天下工后他都给工人们送来啤酒和欢乐,所以大家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了这幅肖像挂在蓝厅表示感谢。蓝厅建设者的塑像、油画,充分反映了瑞典对普通百姓的尊重。从那时开始,瑞典的国王、王后和各国科技精英、政要,都要先瞻仰这位当年的普通工人才能进入蓝厅。
尊重,属于正常人的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愫。因此,尊重不需要物质的代价和精神的筹码。只有心胸狭窄或精神变态者,才吝啬、无视这种人之常情。对尊重抱着等价交换或冷漠麻木态度的人,既无法理解尊重的价值,也无从获得别人的尊重的情谊。
尊重人,当是以真诚待人为前提的。失却了真诚、诚恳,便无以有尊重可言。2000年6月,一家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到其中一些问题时,丁肇中一连以三个“不知道”作答。我相信,每一个听说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丁肇中的诚实所打动。其实,细细回味一番,丁肇中其言其行不就是对提问记者、对在场所有人以及广大电视观众的尊重吗?要知道,尊重与欺骗、造假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别。尊重,是质朴情感孕育的理性之花,无时不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欺骗、作假则属于一种邪恶的机智,其庸俗世故和它那类似巫术妖道的下贱影响,则无时不在腐蚀着文明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尊重人,须让细节说话,在日常行为方式上,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吗?“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做到谦逊友好、以礼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存在、能力和个人选择,理解并关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反对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冷脸对人、恶语伤人,反对随意冷淡、蔑视和贬低他人乃至横行霸道、恃强欺弱的恶劣行径,反对以任何借口侮辱人、强加于人甚至践踏人的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