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言晚
高尔基说过“读书学习,永远不晚”。读书不言晚,不只是对那些过去上不了学、读不起书的人而言,更是对那些曾经读过书,可平日不好好读书以至不屑读书的人来说的。对于后者,只要对读书的真谛有所领悟,并热爱它,从此再也离不开读书,那是随时可以期待的一桩大好事,无所谓晚。
不能不看到,我们正面临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时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音像、平面媒体等,逼视和调整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在眼花缭乱中我们似乎感到视觉的疲劳。咖啡厅、休闲中心……在工作之余的宣泄中,我们获得的除了是浮躁的娱乐,又能是什么呢?
我们不能不反思,自己太过追求生活表象的“丰富、繁荣”了,对内心精神的抵达却忽视了。由此,亦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常变得心浮气躁,欲壑难填?为什么我们的生命难以饱满、淡定?走出尴尬,读书似必不可少。
对于读书的意义,著名作家毕淑敏概括得极富诗意、极其生动。是啊,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这般读书,读书人的人生不是很充实、很精彩的吗?
关于书籍,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盲人作家博尔赫斯说:书是人类想像力的延伸。他还说,书里的文字像是精灵,它们睡着了。走到书的身边,我的脚步都会放轻。书在博尔赫斯的眼里,无疑是神圣的。那么,在我们眼里呢?
读书不言晚,其实亦不啻是对个人来讲的,因为读书与否,既关乎个人命运走向,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热播的《大国崛起》中讲道: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后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西班牙位列其中。西班牙全国人口仅4000多万,而在图书馆注册的读者有139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4.75%,每年到图书馆阅读者有1.862亿人次,出借的图书4420多万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也是源自西班牙。
想一想吧,西班牙国民的勤读好学与它的大国崛起之间是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呢?突然想到,前不久去俄罗斯考察时听到的故事:斯大林在希特勒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地铁站里演讲,他说道:“希特勒要消灭俄国,但不可能战胜俄国,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普希金的俄国,一个托尔斯泰的俄国,一个契诃夫的俄国。”多年来,人们被这个故事打动。民族精神不是比谁的血更旺,比的是伟大传统的凝聚力。伟大传统的凝聚力,不就来自人们自觉的读书么?
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讨,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福楼拜说得好,阅读为了活着。我们只有不懈阅读,才能对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有真切的体验和认知。
最近读报看到这样一个材料:英国有这样一些奇人,80岁的玛格丽特·斯科特成了潜水员,100岁的罗斯·哈克当起了新闻记者,70岁的多琳·尼克尔做了跳伞运动员,98岁的伯纳德·赫兹伯格读起了硕士学位。上述人与事无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做什么都不晚,而况读书乎!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读书学习,总会有收获,总会有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