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大学生吟诗作词蔚然成风”说起

从“大学生吟诗作词蔚然成风”说起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95年该校成立学生诗词社团——兴华诗社以来,校园吟诗作词的氛围就越来越浓。目前,该校已形成“以诗词教育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诗词课被列入人文选修课。事实上,诗书画、文史哲等教育,都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李嘉诚先生无疑对大学进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提出了要求。

从“大学生吟诗作词蔚然成风”说起

刻苦钻研技术之余,或诵读唐诗宋词,或即兴赋诗一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刮目相看。从1995年该校成立学生诗词社团——兴华诗社以来,校园吟诗作词的氛围就越来越浓。兴华诗社的120名成员中,不少能熟练诵读上百首诗词。许多同学因诵读诗词,走上了诗词创作之路。目前,该校已形成“以诗词教育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诗词课被列入人文选修课。同时开设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中国戏曲等方向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肯定。

诗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内在生命的深层体现。会写诗词的人,就有灵气,就内秀,就有比较丰富细腻的情感、较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调。会写诗词的人的生活是一种生气勃勃的诗意的生活。学习历史亦然。“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能教人遇事温故而知新,慎思明辨,判断是非,或法或戒,决定行止。历史对于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得失成败,均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事实上,诗书画、文史哲等教育,都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是啊,尽管教育可以传授给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否使人成长为有着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问题。

汕头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先生在汕大发表演讲时指出,今天全球化信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信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我们每一天要快人一步,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典范,来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他深信教育可以让迷失的人性复归,“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传播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和完善人格。否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能彼此和谐共处,只是遥遥不可及的希望。”李嘉诚先生无疑对大学进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提出了要求。

君不见,而今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正重返大学校园。某大学进行的一次全校性的人文素质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同学不知道《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不知道“文艺复兴”所处的时代。这不免让人揪心,令人担忧。

曾看到一个材料,香港大学面试部分讨论话题,其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道德情商。因为在表达中,学生个人的社会素质、精神责任感以及公民道德见解得到了自然体现。近年来,香港有些大学曾拒绝了有些地方的“高考状元”,认为状元是分数方面的成功者,不一定是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优秀者。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引以为戒。

美国的大学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高水平,文史这类非实用的系所占的分量越大。何以如此?因为大学本科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素质,即美国教育界所津津乐道的“完整的人”。因此本科教育也就无法用专业来衡量,而必须看其通才教育的品质。在这种通才教育中,文史类占核心地位。美国一些企业的老板们就看得很清楚:掌握一门手艺当然不坏。但是,如今世界变化这么快,谁知道我们公司5年10年后干什么,一个素质好的人,无论学什么都快,怎么变化都能适应,这才是我们要的人。可谓将道理讲明了,说透了。

更须一提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还有相融性,互补性的显著特点,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昭示了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父亲是哲学教授,常常跟客人谈希腊哲学,谈康德,谈中国文学,这些对童年的丘成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今天,古文功底深厚的丘成桐睡觉前还要读上半小时文史书籍,一本《史记》更要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他说:“数学之美跟文学之美,实在是有相通之处。”想一想吧,丘成桐的数学造诣不就源自其深湛的人文素养吗?是啊,学自然科学的人,应该有一些人文素养,让心灵与大脑,灵魂与智慧齐头并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恰恰是对丘成桐双重学养与境界的最好诠释。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绝非为赶时髦,绝非附庸风雅,自然,更不应该成为一种摆设,而应该成为各高等院校的一种自觉,一种必需,进而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