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牌建设”断想

“品牌建设”断想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响“中国制造”品牌,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抑或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大多走过“贴牌”生产的路子。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实力不强,牌子不响,通过“贴牌”而“借船出海”,不失为一条求得生存的权宜之计。

“品牌建设”断想

“日本制造”,早年在美国曾是低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但通过日本企业家的不懈努力,日本产品终以高品质获得世界的认可。

今天,“中国制造”或许正面临同样的拐点。“日本制造”可以做到,“中国制造”没理由做不到。

打响“中国制造”品牌,不仅关系到我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地位和形象。打响“中国制造”品牌,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抑或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重要的因素。

核心技术,就是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别人所没有的、也是无法替代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颇有点“世界遗产”的味道,即独一无二,无可替代。核心技术哪里来?惟一的途径便是自主创新。要知道,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全球化浪潮中,经济技术转让虽然十分活跃,但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懂得,别人拥有的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从来不可能单纯靠市场或资金就可以换来。须懂得,引进了技术,并不等于就有了技术能力;引进技术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技术创新的水平。即便可以通过委托开发等“买断”技术,但如果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那也只能落得“有产权,无知识;有技术,无能力”的尴尬境地。而一个不能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而没有核心技术,所谓创名优品牌,只是一句空话。

一个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固然重要,但不管多么先进的设计和设备,没有手艺高超的技术人员亦即“灰领”去实施,那都是“一纸空想”。这令笔者想到“瑞士造”的质量,瑞士的学徒制度已有几百年历史。瑞士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上大学,绝大部分选择上各类专科技术学校,成为“学徒工”。他们在师傅带领下,按工种进行2~4年的培训。在日内瓦百达翡丽表厂,24岁的钟表工人亚历山大中学毕业后在一家钟表职业技术学校培训4年。现在,他和两位工人配合,一年只生产4块怀表,价值高达1 300万瑞士法郎(约合9 000万元人民币),他个人的年产值超过400万瑞士法郎。瑞士企业界认为,企业发展靠名牌产品,名牌产品靠质量,而质量优劣则取决于工人的技术。信然!

无论哪家企业,不论哪个品牌,亦不管科技如何高深复杂,归根到底还是要为人服务的,所以,在使用操作上不能太复杂,否则,消费者便会望而却步,难以亲近。忆起荷兰飞利浦公司曾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推介自己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译成中文是:“精于心而简于形”,其想表达的意思是:飞利浦的产品一定要同时兼具技术先进和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飞利浦推出这个新战略,显然是为了争取消费者,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将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市场优势。飞利浦的做法表明,无论什么公司,要想获得成功,都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消费者的要求出发。

飞利浦的做法亦同时告诉我们,企业要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凭借自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或核心技术,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要求。上海有一家生产“中华”牌产品的企业,这个产品虽说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其维护和提升产品的精确度年年有提高,现已达到十万分之一,因而这个产品也一直成为同类产品在全国以至全球的领先者。

自然,品牌要素亦不只是产品质量。其服务和销售质量,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做企业做的应该是诚心,把用户放在第一位考虑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一个品牌的背后有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还有周到的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口碑。

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大多走过“贴牌”生产的路子。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实力不强,牌子不响,通过“贴牌”而“借船出海”,不失为一条求得生存的权宜之计。但从长远来看,肯定不行。走出困境,则必须致力于自主创新,必须致力于自主品牌的打造。而只有不断提升产品与品牌的档次,我们才能抵挡大牌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冲击与吞并,进而真正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跻身于世界名品名牌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