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棋王谢侠逊的故事,你知道吗?

棋王谢侠逊的故事,你知道吗?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伟人的日子里,难忘抗日期间棋王谢侠逊请缨救亡及荣幸地受到周恩来访晤对弈的故事。谢侠逊暗中盘算,认为自己堪当此任。当时负责派遣巡回大使事宜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是谢的故交。通过“义赛”形式,在广大爱国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慰问伤兵和救济难民的捐款。南洋广大爱国侨胞,和祖国共患难,同呼吸,全力支持抗日战争。大会当场表决,一致通过,每月捐款100万元。

矢志抗日 共抒国难——棋王谢侠逊请缨救亡及荣受周恩来访晤对弈的故事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伟人的日子里,难忘抗日期间棋王谢侠逊请缨救亡及荣幸地受到周恩来访晤对弈的故事。

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和在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行者,也是我国荣获中国象棋冠军(1918年有全国60多位高手参加的上海市个人象棋赛)和国际象棋冠军(1935年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的第一人。他不但以幽柔缜密的棋艺风格树帜棋坛,蜚声中外,而且穷毕生之力,精研棋艺,宣传推广,为弘扬我国象棋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他因棋艺高超,提倡和发展象棋运动,厥功卓著,被全国棋界拥推为“棋坛总司令”,誉称“中国棋王”。

难能可贵的是,他弈棋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始终将弈棋和爱国紧密结合。长期来以棋为戈,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把自己的爱国赤诚全部倾注在舞象活动中。无论是撰写文章,编著棋书,还是创制残局,举行棋赛,常联系时局,赋以爱国内容,驱车走马见丹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启迪和感召下,他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励,只身前往南京,奔走于许多故交和老棋友之间,请缨救亡。时国民政府正准备派五个巡回大使,到海外侨胞中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到欧美的四人已定(胡适、于斌、萨镇冰、陈树人),唯有东南亚,因情况特殊,尚未找到合适人选。

谢侠逊暗中盘算,认为自己堪当此任。因为两年之前,他应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等地象棋会的邀请,以棋会友,交流棋艺,曾访问过南洋十大城市,历时一年四月有余,辗转鏖战,战果辉煌,扬威海外,受到广大侨胞的爱戴,被赞誉为“象棋大王”、“天才圣手”、“弈界泰斗”等等,既有“地利”,又有“人和”,可谓人地两熟。

当时负责派遣巡回大使事宜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是谢的故交。民国初年,他在上海主持《民国日报》,谢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同在报界,曾有结识。还有,邵的秘书卢雪正是谢的东瓯同乡,交谊笃厚,他认为谢甚孚此任,应当仁不让,并从中做了许多工作。

于是,谢侠逊拜访邵力子,毛遂自荐。邵谓“东南亚不比欧美,皆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岛屿多,地域广袤,气候炎热,辗转奔波,殊费时日,不但艰苦,还可能有危险,不如另图报效吧!”谢慷慨陈词,说:“国难当头,何计个人,大丈夫报国有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邵壮其言,嘉其志,答应为之保荐,并在书桌上伸纸把笔,挥毫书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

在邵力子和张治中的联名保举下,谢出任巡回大使,二下南洋。临行前,南京许多棋友纷纷挥毫赠别,如冯玉祥题书“象棋国手”以勉;张治中书赠“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陈立夫书赠“教战以雪耻”,李宗仁书赠“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的精神,最后的胜利必属我们”。在南京车站为棋王送别时,人们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慨,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棋友们的支持和关怀,是很大的策励。谢在离南京前夕,曾以诗言志,作《出国誓师吟》四章,词情并茂,意切语挚,拳拳爱国壮志,促人奋进。

11月16日,谢侠逊奉命南下,历经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缅甸等地,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通过“义赛”形式,在广大爱国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慰问伤兵和救济难民的捐款。东南亚各地侨胞,长期来身在异域,心系中华,依然一往情深,热爱祖国,密切关注祖国的盛衰荣辱。他们对谢奉命前来宣传抗日救亡,义弈筹赈,热情支持,积极响应,不分男女老幼,都闻风而动,踊跃参加。在槟城,有位耆宿杨源和,棋艺高超,遐迩知名,人称“常胜将军”,因年迈隐居,已息影多年,不再下棋。但这次为报效祖国,支持抗战,也毅然破门而出,和谢对弈,轰动槟城,一时传为美谈。至于一些爱国侨领,更是不辞劳累,身体力行,潜心策划,竭诚张罗,很好地起了陶模铸范的表率作用。

南洋广大爱国侨胞,和祖国共患难,同呼吸,全力支持抗日战争。他们在义弈筹赈大会上,慷慨解囊,踊跃捐输。12月25日,在马尼拉召开“全菲华侨抗日救亡大会”,时正值南京失守,侨情惶恐,焦灼不安。谢亲撰一副对联,高悬会场讲台两侧,激励侨胞报效祖国。会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与会侨胞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群情激昂,对侵华日军暴行义愤填膺,高呼爱国口号,声浪响彻云霄。很多人悲痛陈词,声泪俱下,不少妇女呜咽啜泣,并将随身佩戴的戒指、项链、手镯等即席捐献,殷殷爱国之情,至为感人。大会当场表决,一致通过,每月捐款100万元。

为吸引更多侨胞参加,提高救亡筹赈效果,“义赛”采取了多种多样形式,除了平时常用的单人、多人对抗赛,大型的单骑车轮战(即在一个人前面摆了若干盘棋,依次行进,迎战许多人)和盲棋战表演,谢匠心独运,效法春秋战国军事家孙武演阵习战的故事,首创了以人为棋子的“阵地战”。具体方法是:在体育场中,用白粉划地为大棋盘,以男女青年各16人,分别穿红黑色衣服,戴写有“车、马、炮、兵”等各样帽子,听从义弈台上的指挥号令,攻守厮杀,回旋进退。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犬牙交错,使人眼花缭乱,蔚为壮观。当地侨胞几乎倾城而出,争看这种别开生面的象棋赛。

谢侠逊这次南洋之行,历时一年五个月,舟车劳顿,辗转奔波,含辛茹苦,备尝艰险。夏季,南岛炎疆酷暑难耐,得每日冲淋凉水,由于不适应当地的酷热气候,他在印尼曾患病休息半个多月,最后取道滇缅公路归国,途中染患痢疾,被迫下车住腊戍医院,在死亡线上挣扎了近两个月,生命垂危,经过悉心救治,才化险为夷。而随他同道归国参加抗战的爱国侨胞,有四人壮志未酬,一病不起。在槟城,他还受到汪伪歹徒当面威胁,不准他在槟城停留。时我国现代史上第一号大汉奸汪精卫已叛国拜倒在日本帝国主义脚下,认贼作父,甘当卖国贼,而汪的妻子陈璧君是槟城人,他们在槟城有一定社会基础,难免有一些寡廉鲜耻的民族败类会追随他们。谢坚定不移,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有一天,有人送来装有一颗子弹的恐吓信,并一脸狰狞地对谢威胁说:“如果你不听劝告,就别想活着离开这里!”谢斩钉截铁地说:“谢某恭候,为抗日而献身,是我的荣幸!”那歹徒见恐吓不成,便灰溜溜地走了。由于有广大爱国侨胞的支持和保护,那些民族败类才不敢贸然下手。

谢的这次南洋之行,成绩显著,共募得现金5000余万元(不包括南洋各埠侨胞对以后的定期认捐),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动员华侨技师、技工3300人回国服务。在当时派出的五名大使中,谢侠逊巡回劝募的时间最长,最为辛劳,也最为成功。但他严于律己,高洁自持,不摆官架子,轻装简从。只带必不可少的秘书、翻译和随员几个人,除领取安家费3000元外,不支国库分文,耿耿丹心,可昭天日,充分显示出一个“爱国象棋家”(周恩来语),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爱我神州,把自己奉献给抗日救亡大业的赤子之忱和不畏艰苦、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1939年3月,谢侠逊回国途经昆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即在青年会公开表演三日,继又参加慰劳前方战士的象棋募捐赛,观众数千,同声赞美。

返抵重庆,国民党中宣部长邵力子夫妇主持举行聚餐晚会,为谢接风洗尘,除许多政府要员外,社会名流如郭沫若、沈钧儒也应邀与会。回重庆后,寓居大兴乡,满怀爱国激情,不辞劬劳,继续在大后方各地举行象棋劳军大会,反侵略棋赛大会,劝储棋赛大会,致力于抗日劝募工作。

谢侠逊淡泊豁达,不慕荣利,自奉俭朴,安贫乐道。回国后,婉谢不就任何官职,也拒不答应加入国民党。他对当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吹拍奉承不屑一顾,对国民政府中的贪污腐败,漆黑一团,深恶痛绝。他不愿意官场逐鹿,宦海浮沉,而宁愿做个恬淡的自由职业者,过着较为超脱、闲散的布衣生活。

当年的陪都重庆是国内的政治中心,斗争十分尖锐。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正长驻重庆,向大后方广大群众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日方针,出色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落后势力,他坚毅沉着,不断地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宣传我党主张,扩大我党影响。因为谢不但是棋坛泰斗,誉满弈林,而且在东南亚侨胞和大后方群众中,都有一定影响,受到各界进步人士的崇敬和赞赏。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具体原因下,1939年仲夏,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会长郭春涛(解放初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副秘书长)的安排下,周恩来专程到东方文化协会访晤谢侠逊。晤面中,周恩来嘘寒问暖,情意殷殷。周恩来充分肯定谢的义弈筹赈,赞誉为“爱国象棋家”。他分析了当时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我党的正确政治主张,透彻精湛,铮铮感人。伟人的教诲,深情的勉励,使谢侠逊心悦诚服,刻骨铭心。随后,二人谈论古今棋谱,从《桔中秘》重“当头炮”、《梅花谱》重“屏风马”到明人重马、清人重炮时,周问:“马和炮的威力孰大?”谢答:“马有八面威风,但可用兵卒制之。”周意味深长地昂首大笑,说:“对,对!还是群众的力量大,抗日救国要广泛发动群众啊!”

会晤结束,周恩来提议纹枰对弈,谢欣然从命。在对弈中,发现周“棋法娴熟,守得平稳,攻得锐利,着法温和而又多变”后,十分惊异。经了解,原来他从小就知棋善弈,后在延安时非常重视文艺活动,经常举行各种演出和比赛,在一次棋赛中,董老必武折桂,他获亚军。

周、谢连下两盘和棋,经过商量,将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抒”和“纾”同,为解除之意,政治含义十分清楚,意指国共两党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解救国难,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所以在重庆《大公报》刊登后,传诵一时,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不言而喻,上述的专访、对弈和共同创造出“共抒国难”残局,就其动机、作用和影响来说,都是不寻常的。它是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救亡图存的一种工作和斗争方式,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把党的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实际行动的高超的工作才能和斗争艺术。专访不是通常的访朋会友,对弈也非一般休闲棋事,“共抒国难”更非一盘普通象棋残局,因为它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978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经过这次会晤对弈,二人接触频繁。后来,谢之所以能始终不渝,坚持以象棋为武器,从事爱国活动,这和周恩来的启迪、帮助是分不开的。

除了致力于义弈筹赈,谢还经常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象棋残局,寓政治于象棋,命题往往结合形势,切中时弊,蕴含深刻政治内容,策励国人。如“马革裹尸”、“焦土抗战”、“直捣黄龙”、“前赴后继”、“抗战到底”等,热情歌颂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止戈为武”、“内战自杀”、“严惩祸首”、“悬崖勒马”、“锄奸诛伪”等,则严正鞭挞了国民党亲日派和顽固派,深刻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党同伐异,倒行逆施,呼吁以抗日救亡大业为重,从速回头,团结对敌。

谢侠逊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憎恨,在一次去曾家岩途中,终遭暗算。一群歹徒用布蒙住他的头,拳打脚踢,右肋骨被打断两根。事后,周恩来派人到医院慰问,重庆《新民报》作了详细报道,引起了社会正直人士的极大愤慨。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去了南京,后又撤回延安,谢则倦鸟归林,息影桑梓。新中国建立之后,周总理不忘渝水情缘,介绍谢侠逊进上海市文史馆,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大赛总裁判长等职。

为表彰他爱国爱棋的光辉业绩,1985年,上海市各界为他举办了一次盛大、隆重的百岁华诞祝寿活动,举行“百岁杯”中国象棋大师赛,以表庆贺。江泽民同志书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的庆寿题词。

(原载《东南烽火》200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