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黄达聪
黄达聪,字铭直,1914年农历闰5月30日出生于浙江永嘉(现温州市鹿城区)。原籍平阳郑楼,世代务农、清贫相承。19世纪中叶,曾祖父携絜家室,迁居永嘉,改业就商。祖父冠璈公在朔门开设“黄正兴”南货店,勤劳诚信,因以起家。父亲梅初继承父业,干练奋勉,不幸在达聪三岁时,乘“普济”轮沉船罹难,英年早逝。从此店铺被迫歇业,家道中落,生计维艰,一家四口(母陆婵,兄达权,弟达仁),全赖三伯父照顾。
三伯父黃群,字溯初,是东瓯著名先贤,早年曾从学于名儒孙诒让、陈黻宸二师门下,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帝制运动,抗战中,促成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策反高宗武、陶希圣),厥功卓著,名重一时。他博闻强记,学贯中西,精通翰墨,能文善诗,好收藏古籍书画。他膝下无嗣,对达聪兄弟三人,视若己出,从严管教,曾亲自讲授文史诗词,关爱至切。他见达聪敏而好学,酷爱书画,便悉心诱道,奖掖有加。达聪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长受熏陶,奠定了从事书画的基础。
我与达聪谊属同乡世交。我的父亲,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1916—1929年在上海《时事新报》和黄溯初共事14年,情意相投,堪称知音。以后他们还结秦晋之好,我的二姐嫁给黄的另一侄儿,挚友加亲家,关系更加密切。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黄离开香港,抵达重庆,在我父亲家寓居三年。令人惋惜的是,1945年春,猝发心脏病,遽尔长逝。抗战胜利,我父亲买棹东下,亲自护送他的灵柩抵沪,安葬虹桥公墓。
我对达聪慕名甚早,但久久未能识荆,1935年春,我父亲应邀出访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等南洋十大城市,以棋会友,力挫群雄。回国后,达聪送来画作,是一幅很大的山水画,雄伟清雅,意境弥高,悬挂在我平阳城西故居大厅。内题词“侠逊老伯,远征南洋,凯旋返沪,敬奉斯图,以作纪念”。时他仅21岁,涉世未深,弱冠年华,竟能挥毫落墨,创绘如此巨幅佳作,可见其聪明艺才,不同寻常。虽然,这是近70年以前的往事了,但我铭记难忘,犹历历在目。惜我们长期无缘一面,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我去上海探望我父母时,才有幸结识。
1927年达聪14岁时,在三伯父的赞许下,考进以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半年后,随原校教师一同转入以黃宾虹为校长的中国文艺学院,选读国画系。该校大家辈出,灿若繁星,荟萃了当时诸多书画金石名流,如黄宾虹,张大千、郑午昌、钱瘦铁、张善孖、郑曼青、谢公展、沈尹默、马公愚、方介堪等。国画系在二年级时分山水、花鸟两部分,达聪志在高远,进取心长,怀着对二者的浓厚兴趣,兼学不废。他笃学不倦,成绩优异,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在校三年,他虔敬师诲,聆受点拨,画艺大有长进,深得师长器重,二年级时,曾被推选代表学校向社会捐献书画获奖。
毕业后,约四年,他专心致志,夜以继日,在家从事创作。岁月砥砺,锲而不舍,进一步培育了自己。
1936年,三伯父介绍他去南京,进外交部亚洲司任职一年多,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三伯父嘱其辞去外交部工作,留在上海照顾患病的三伯母,并介绍拜师绘松名家汤定之先生深造。
在汤师家学艺时,他认识了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时梅先生蓄须罢演,杜门谢客,断绝和外界接触,惟作画自娱,常专诚到汤师家求教,和达聪同窗共硕,潜心切磋。二人谈诗论画,往来频繁,遂成忘年之交。梅大师常以自身艰苦学艺和明志爱国相勉,给达聪在立身处世,特别在人品、艺德和勤奋等方面,留下了铭感难忘的深远影响。以后达聪常说:“能结识梅先生,是我此生一大幸事。”1961年梅大师在京逝世,他不胜悲痛,曾赋诗以寄哀思:“人生事事有机缘,邂逅缔交怀昔年。共硕同窗情独厚,谈诗论画兴无前。多承奖励语殷切,使我奋蹄志益坚。讵料晴天闻霹雳,巨星陨落泪潸然。”
1939年,达聪辗转跋涉,抵达昆明,经亲戚介绍,进裕滇纱厂,权行棲身。公余之暇,除了从事书画艺术,纵情山水,寻幽问胜,滇、黔、川、桂四省的名山大川,奇观异景,如桂林、大理、金沙江、峨眉山、西双版纳、黄果树大瀑布等,都留下他的身影。在大自然中,他极目骋怀,俯仰观察,大大拓宽视野,丰富感受。
1944年初,他回到上海。不久,亲戚徐明诚、吴静芬夫妇由重庆潜来上海,筹办国际问题研究所驻沪办事处,一直到抗战胜利,才公开成立,任务是接收敌伪产业,徐明诚任办事处主任,达聪进去工作仅三个月,不意以后竟成为横遭困扰的一段历史,备受折磨,直到“文革”结束,才推到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宣告查清。
1946—1952年,达聪先后在上海中央信托局敌伪产业管理局、上海中央银行造币厂、油墨厂、人民银行铁工厂任职,及在人民银行干部训练班学习,1953年10月转入教育界,先后在闸北二小、上海第三师范、塘沽中学等校任美术教师,1974年退休。
1976年,因脑血栓而半身瘫痪,医生断言,他的右手功能很难恢复。但他坚定不渝,寒暑如一,顽强苦练,执意和“病魔”抗争。过了一年,终于出现奇绩,右手挥毫自如,功能完全恢复。其后,他非常珍爱被夺回的24年光阴,刻苦努力,孜孜以求,终于使他的画艺更加璀璨夺目,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达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极富生活情趣,对周围事物,洞察入微,举凡水光山色,竹树云烟,奇花异草,珍鸟鸣禽,风雨日月,怪石层峦,目之所染,笔亦随之。由于深入生活,常师自然,他的画境,诚加黄少谷所说,“江山为助笔纵横”,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达聪一生勤于创作,成果丰硕。1942年春,他在重庆最大公共建筑“新生活俱乐部”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各种作品150余件,观者如潮,盛况喜人,文艺界前辈郭沫若、徐悲鸿、张大千、梅兰芳等知名人士均莅临参观,郭沫若除了为画展撰写长篇前言,还在“大公报”上发表画评,热情荐引这位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别在上海和南京举办第二三次个人画展,因画作气度气势,清思悠远,备受人们赞颂。198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宣传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选择了刘海粟、朱屺瞻、刘稚柳、黄达聪四位“海派”名家为摄制对象,拍摄名为《唯中国独有》的纪录影片(荣获欧亚纪录片一等奖)。1988年3月,在上海举办第四次个人画展,展出精品160余件,在上海画坛引起很大反响,参观者络绎不绝,上海三大报均作报导并登载他的作品。1995年,上海电视台《诗与画》栏目对他作了专题介绍。
达聪经过严格的科班训练,有扎实的中国画专业功底,笔法娴熟,画艺精湛。但他并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紧跟时代车轮,与时俱进,锐意开拓,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弘扬传统,推陈出新,使自己的画作新意迭出,独运匠心。他钟情青松,绘松是他画艺生涯的一大特点,早年曾拜绘松名家汤定之先生为师,得“汤派松”之真谛。但他刻意创新,又形成别具一格的画松特色,出笔质朴庄重,老辣灵动,融气韵毫墨于一体,交织松树风雨沧桑之坚质和郁郁勃发之神姿,近望挺拔雄伟,远瞰深邃高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他画山水,也有异于其师张大千、黄宾虹,大胆运用浓彩泼墨法,远处巍峨磅礴,近处精致俊逸,融景寄情,胜境天成。他的画作,既洋溢着我国传统画的古色古香,清雅优美,诗意沛然,又浸透着西画写实务真、用光透视的特点,总之,处处表现出他的传统根底和创新热忱。
达聪赋性耿直,情操高尚,淡泊敦厚,儒雅融和,人际关系很好,和他有过交往的,都异口同声,赞许他的为人。他成名较早,未及而立之年就在我国画坛脫颖而出,引人瞩目。惜命途多舛,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坦荡平静,随遇而安,仍然默默耕耘,自强不息,努力攀登高峰,精益求精。他长期从教,对学生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既教艺,又育人。他坚持“我画即我心”的作画原则,谆谆告诫学生:人品高才能画品高。他在有生之年,曾不顾年迈体弱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作义务讲习。1988年应邀在故里温州举办个人书画展后,捐献出数十件精品,送往日本展销,所得悉赠桑梓,充分表现出一个他乡游子的赤诚之心。在上海,他多次义无反顾,作画义卖。
他也善书法,幼小时学习书法和学习绘画同时开始。他的书法,取径北海,追二王,窥苏米,笔致超脫,颇见功底。
达聪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积极准备,计划给自己出本画册。惜天不假寿,于2001年离开人世。以后,他的三位哲嗣,同心协力,恪尽人子之责,完成了他的生前遗愿,于2004年3月,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黄达聪画集》,凝重气势,精美别致,内收载他各个时期精品153幅,内容丰赡,弥足珍贵。
(原载台湾《温州会刊》2006年8月,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