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中最难考的一次

温中最难考的一次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阳县横阳镇投考温中初中部的,有五六十人之多,只考取两人,另一位叫董希志。入学后,校领导和老师异口同声地称赞我们,说这是温中创办以来最难考的一次。以后的事实证明,在温中的历史上,其难度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后来再也没有25瞷1的考取比例。我在温中只读一年,便离开了。这是因为敌机轰炸,迫使温中西迁青田水南。无可讳言,对我一生带来深远影响的中学最初基础,是在母校温中奠定的。

温中最难考的一次

我是平阳人,1937年在县小毕业。当时平阳还没有中学,要升学一般都到百里之外的温州去。记得当时温州有3所中学:省立温中最好,费用也最省;私立瓯中,费用最大;还有一所联合中学,费用居中。

1938年冬,我去温州考中学。临行前,母亲再三叮嘱,希望我能够考取联中,争取考取温中。

到了温州,我寄居在安澜亭一位亲戚家里,那位亲戚当晚就将我领到他的邻居家中,嘱托他家的儿子照顾我。邻居的儿子叫朱启文,也刚小学毕业,第二天上午,我俩一同到温中和联中报了名。

临近考试时,消息传来,说报考联中的600余人,报考温中的有1200多人,使我不胜震惊。但我对考取联中还是较有信心的,至于温中,原来没有料到考生有这样多,只能正视现实,在临考中力争上游了。

过了几天,联中先放榜,我和朱启文都录取。我们互相祝贺,并预祝下个新的胜利。

再过几天,温中的榜也揭晓了,我俩跑到仓桥看榜,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这时,我才确切知道共有考生1256人,录取50名,平均25人中录取一个。我是提心吊胆地挤进人群看榜,不久,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也发现了朱启文名字,不禁喜出望外。

回家后,受到亲友们的赞扬。平阳县横阳镇(现昆阳镇)投考温中初中部的,有五六十人之多,只考取两人,另一位叫董希志。

我们是温初1939春一年级学生。入学后,校领导和老师异口同声地称赞我们,说这是温中创办以来最难考的一次。以后的事实证明,在温中的历史上,其难度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后来再也没有25瞷1的考取比例。

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当时,整个温州地区中学很少,温中是温州地区唯一的省立中学,教学质量好,遐迩知名。当时钱塘江以北广大地区已被日寇占领,温中却偏安浙南,因而杭州等地很多名师应聘来温中执教,更使温中声誉鹊起。

我当时的名字叫谢秉朕(以后读高中时改名瑞淡)同班同学有夏文俊、朱启文、陈宣崇、张万宗、张钤、张秉珠、王来棣、包银森、李广润、杨师鸿、单秀莲等。尘世无常,人事沧桑,他们中除了个别人,皆暌违达60多年,萍踪浪迹,天各一方。当年领我去报名并同时考取的朱启文,听说解放后曾任湖南省计委主任,惜无缘重相见。单秀莲是班内公认的佼佼者,才华出众,擅长古典文学,解放后曾在平阳二中任语文教师,笔耕甚力,卓有建树,惜“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英才不寿,不胜感慨系之!

我在温中只读一年,便离开了。这是因为敌机轰炸,迫使温中西迁青田水南。而我在青田经常患病,家中人很不放心,因此从二年级开始,便转学到新创建的平阳中学就读,我在温中的时间虽短,但母校的管理、设备、师资力量和教学,特别是经过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形成的良好校风,给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美好印象。无可讳言,对我一生带来深远影响的中学最初基础,是在母校温中奠定的。当年母校的师长,培桃育李,春风化雨,师恩长在,教泽流芳,我深深缅怀他们!

流光如驰,年华易逝,我们这些30年代的校友,几十年劳瘁既同,岁月共尽,现在届近杖期,鬓发盈霜,垂垂老矣。然而春晖寸草,饮水思源,我们仍然牢记自己的母校和当年的师长。在母校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歌吟怀旧,搦管颂今,以抒高山仰止之意和池塘春草之情。

(原载《温中百年校庆纪念诗文》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