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实际工资问题
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中,工人的实际工资称得上是一个疑难问题了。困难当然不是对实际工资本身的理解,而在于它的变动趋势怎样。
长期来,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界中,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影响颇为深远的观点:实际工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难道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吗?那实际工资“不断下降”不就成为资本主义工资运动的规律了吗?
列宁指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74]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同样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科学态度,而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和公式化。
要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必须分析劳动力价值及其变化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总括起来,“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75]但是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无论在构成、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和其他商品不同,包含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绝对必要的生理要素,构成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76]但劳动力价值的这个生理的最低限度,并不是劳动力的“实际价值”或“正常价值”。因为后者“不仅取决于身体需要,而且也取决于成为第二天性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77]就是说还包括社会历史要素所决定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78]
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纯生理的要素和历史的或社会的要素,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认为,都要逐渐扩大。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中包括工人在内的居民消费水平,必然呈现提高的趋势。在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中,不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限度的身体需要逐渐增长,由历史道德要素决定的那部分社会需要也日益扩大,因而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不断增加。此外,还有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问题。马克思说过:“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79]“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80]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变化,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必然逐步提高。这一切,使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即工人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增加,工人消费的增长,并不表明劳动力价值的必然提高。如果把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不加分析地认为,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增加,必然导致劳动力价值的提高,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就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起来。
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实物形式看,是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数量和质量,那是就其使用价值量即实物量的多少而言的;从价值形式看,是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是就其价值量大小而言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范围扩大了,种类和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但这只是实物形式方面的变化。尽管它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一个因素,但是不能据此断言劳动力的价值呈上升趋势。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既取决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同时也取决于这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量。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的增加,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发生的。虽然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但是生产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它们的价值量也减少了,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价值呈下降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81]在这里,劳动力的价格同劳动力的价值是相一致的,因为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是“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8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劳动力价值呈下降趋势,尽管在某一个别时期,也可能上升,但变动的总趋势是下降。
资本家有两种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作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依靠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后来,特别是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变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作用。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都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们是在劳动生产力提高过程中,同时发生的紧密相连的两个社会经济结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力的价值成反比,和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断提高,为争取缩短劳动日的斗争蓬勃发展。在工人阶级积极开展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有强制缩短劳动日的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八小时的工作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日进一步缩短了。当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每周40个小时左右的工作制,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却大为提高。如日本工业中的剩余价值率,1951年为275%,1960年为421%,1976年提高到431%;联邦德国1950年为204%,1974年上升到265%;美国制造业中的剩余价值率1947年为146%,1975年提高到263%。在劳动日逐步缩短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与日俱增,这不是有力地证明了劳动力价值变动的总趋势是下降吗?
从长期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价值呈下降趋势。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论,说实际工资也不断下降呢?不,不能。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工资时,把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区别开来。名义工资“即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83],就是工人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即劳动力的价格。实际工资“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资料”[84],也就是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相对工资就是和资本家的利润相比较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
名义工资不是工人的实际收入,因为它不能如实地表明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相对工资表明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相对经济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资产阶级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攫取越来越大的份额。相对工资的降低,表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提高,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时,即使工人的实际工资不变,甚至有某些提高,但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收入增加得更快,相对工资还是降低了,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与资本家相比较,悬殊更大。马克思指出:“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85]相对工资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1960—1976年,美日等国工人工资的增长都大大落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如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2.33倍,制造业平均周工资总额只增加了1.31倍,日本国民收入增加了9.57倍,制造业平均月工资只增加7.12倍。
实际工资表明了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工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数量,而且取决于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房租高低、税负轻重和失业人数多少等因素。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往往是不一致的。
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使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而是使它降低,也就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的价值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86]有些同志引作根据,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实际工资是不断下降的。我认为这种理解未必符合原意。
首先,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指“平均工人”的工资水平,它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87]是从平均的一般的水平去考察。平均工资就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因为实际工资按其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指生活资料的实物量,是使用价值,而平均工资既然由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指生活资料的价值量,是价值。
其次,平均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价值的下降而下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呈下降趋势,因此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的工资或平均工资也随之下降。同通常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的变化一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也决定了平均工资的下降,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抽掉了许多非本质的因素,从纯粹的形态去分析,那么二者变动的方向和速度应该完全一致。平均工资的降低,反映了工人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表明货币工资包含的价值量的减少,而不是指工资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的减少,因此得不出实际工资下降的结论。
再次,尽管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工资下降,是指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但也不能断言实际工资必然下降。由于劳动力价值包含生理要素和社会、历史要素,而且在两者之间有一个伸缩范围,这就给资本家剥削工人,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之下,大开方便之门。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由价值决定,受市场自发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但劳动力商品的供求关系,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供给经常超过对它的要求。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形成了大批失业人口,使工人不得不在资本家压低工资的苛刻条件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价格就经常低于价值。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工资的降低,是指“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实为劳动力——引者)的价值低到它最低限度”。工资降到劳动力价值的生理的或物理的最低限度,意味着什么?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假如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降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88]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补偿,工人实际得到的生活资料,就其价值量来说,低于劳动力价值,就其实物量来说,不能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但就是如此,也不能说明工人的实际工资必然下降。因为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是指工人实际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后一历史时期比不上前一历史时期,现在比不上过去,愈来愈少了。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它的最低界限,都是可变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价值量不断下降,但它们所代表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所以尽管劳动力的价格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低于劳动的价值,工人的实际工资仍然可以增加。
从上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的价值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减少了的价值量却代表了增大了的使用价值量。劳动力价值的物质表现,即工人的实际工资呈增长趋势。如果对此持异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实际工资变动的总趋势不是上升而是下降,那势必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的消费水平每况愈下,现在与几百年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相比,消耗的生活资料,数量更少,质量更差了。显然这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求水平的增长。……欧洲的历史十分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需求的上升的规律,例如把18世纪末和19世纪末的法国无产者或者把19世纪40年代和现代的英国工人比较一下就可知道。”[89]“二战”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尽管上升或下降错综交替,有过很多的起伏和转折,增长也不多,有的国家很多年份是下降的,但从长期的总趋势看,实际工资还是有所提高的。如英国从1749—1758年到1933—1939年,增加了45.4%;法国从1789年到1934—1939年,增加了94.4%;美国从1791—1800年到1933—1939年,增加了116.6%。“二战”后的三十多年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有了显著的提高,比战前增加快得多。以制造业为例,1949—1970年,美国增长48.8%,日本增长289.7%,联邦德国增长242畅4%,法国增长120.4%,英国增长46.1%。以后1970—1977年,美国增长7畅3%,日本增长50.7%,联邦德国增长27.7%,法国增长47.3%,英国增长10畅8%。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还出现过实际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如1967—1975年,英国的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畅9%,实际工资增长了3.3%;在法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6%,实际工资增长了5.7%。
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消费有了较大的增长,物质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消费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衣食方面的开支,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显著下降,文化、娱乐、教育、保健和交通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显著增加。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79年8月6日报道,美国居民在纳税后平均每100美元的开支中,饮食支出从1950年的占28.06%下降到1978年的19.91%,衣着支出在同期从占11畅66%下降到7.20%。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曾经是高档商品的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等等,也逐渐普及到工人的消费领域。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历史看,实际工资呈增长趋势。但是这种增长,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的,当然不排除某个时候出现下降现象。除了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特定阶段,比如危机阶段,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外,一定国家在一定的时期,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也会出现实际工资下降的现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他们早期的著作中,不乏这样的论述。例如,马克思在《工资》一文中写道:“总之,在发展过程中,工资双重地下降:第一,相对地,对一般财富的发展来说。第二,绝对地,因为工人所换得的商品愈来愈少。”[90]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整个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91]。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正是大工业的幼年时期,机器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无产阶级的觉悟还低,组织程度也差,在小生产者大量破产,男工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以及外来移民(如爱尔兰之于英国)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大量失业者,竞争加剧,使资本家得以在一定时期内压低工资,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以后在列宁的著作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如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列宁分析了19世纪末期的俄国,大工业迅速发展,农民小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物价上涨等情况,指出:“因此工资即使有了提高,但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却日益减少;谋生越来越困难了。”[92]列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一文中,阐明德国在1880—1910年中,工人的工资增加了25%,而生活费用最低限度增加40%,因此“工人是绝对地贫困了……”的一段著名论述,更是深刻、具体地揭示了德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实际工资的下降实况。
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显著增长,虽然进入70年代后,增加很慢,有的甚至下降,但总的说来,工人的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这是有客观的政治经济原因的。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迅速扩大,财富大量增加,拥有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诚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进步的利益,却局限在资产阶级狭隘私利的框框内,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迅速、持久的改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一方面,使剥削阶级攫取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成果,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为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某种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有组织的斗争的不断发展。资本家总是竭力压低工人的工资,无产阶级则展开了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归根到底,这是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9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逐步提高,组织力量日益加强,积极开展了有组织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二战”后,劳资关系社会化,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集体合同的兴起,劳动力再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社会保险和福利措施的迅速发展,既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剧发展的产物,也是同无产阶级日益强大的有组织的斗争分不开的。国家、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社会保险、福利措施,是对劳动力价值进行支付的一种新形式。据统计,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平均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年代早期的13.2%上升到70年代中期的18.6%。它们或多或少地对工人的实际工资,起了补充作用。
再次,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增加劳动力再生产中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只有经过长期培训、懂得现代科学技术、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战后,在电子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人化机械”时代,更加提高了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要求。战前,美国劳动者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读过一年或一年以上大专院校的仅占10%,至于大专毕业的则更少了。战后,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学龄从1948年的9年提高到1972年的12.4年,1960—1979年,职工中大专院校毕业的,从10%提高到17%,“白领职工”(W hite collar)从42%提高到50%,“蓝领职工”(B lue collar)从40%降低到33%。现在日本的职工中,大专毕业生占33.6%,高中毕业生占57.3%,加在一起,达90%以上。此外,由于现代化城市的扩大、生活方式的变化,交通费用也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美国居民在纳税后平均每100美元的开支中,交通费用占14%,仅次于饮食和住房。
最后,就业面扩大,大批妇女参加了工作。如美国,1940—1979年,全国总人口增加了66%,但受雇职工从3238万人增加到8875万人,增加了174%。职工中42%是妇女,在职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63%,成年妇女中参加工作的达56%左右。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亦出现类似趋势。战后,大批妇女投入劳动市场,一方面表明了工人阶级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自己妻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没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阻挡的社会进步现象。恩格斯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94]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不但提高了妇女的教育水平,而且使第三类产业大发展,使家务劳动社会化,给许多妇女的就业创造了条件。其结果,在垄断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范围大为扩大之下,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实际工资呈增长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并不是矛盾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日益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作用,一极是资本家手中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半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矛盾的加深和竞争的加剧,在资本积累迅速进行的同时,资本集中的过程也更加迅猛,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周转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1950年只有4家,1976年增为460家,它们占工业公司总数的0.002%,却集中了资本主义世界制造业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二。垄断资本家加紧剥削工人阶级,攫取越来越多的垄断利润,如70年代上半期,美国公司纳税前利润每年平均达1068亿美元,等于30年代的30倍,而1500家大公司占全部利润的97%。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剥削有了新特点,一方面,工人平均熟练程度和复杂劳动的比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经过高等教育培训的脑力劳动者参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协同一起扩大了垄断资本的剥削范围;另一方面,剥削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攫取更多相对剩余价值。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超过战前七八十年间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两三倍甚至更多,剩余价值量的迅速增加是与剩余价值率的很大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本文前面已引用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受到的剥削是更为深重了。
工人的实际工资呈增长趋势,和他们的贫困化过程是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的命运和阶级地位日趋恶化,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且包括资本对雇佣劳动统治权力的加强,雇佣劳动受剥削受奴役和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加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实际工资即使有所增长,但它既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使劳动力的价值得到补偿。它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使工人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得不到应有居住、饮食、医疗和文化娱乐等正常生活的条件,来恢复和维持劳动能力,保证身心健康。就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美国,据官方统计,目下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很低,处在“贫困线”以下的有2600万人。很多工人寅吃卯粮,债台高筑,1950—1978年,个人债务从1040亿美元增为10500亿美元。
战后,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给工人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大下降,危机过后,回升非常缓慢,某些国家在“滞涨”中又出现了实际工资下降。如美国,1977年的实际工资比上一年下降11.8%,美国1978年刚达到1968年水平,1979年又有所下降,日本今年以来,实际工资连续五个月减少,六月份比去年同期减少1畅8%。这次危机后,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有普遍增加的趋势,美国今年六月的失业人数达800万人,为1973年以前失业率的一倍多,西欧国家目前的失业人数达到战后的最高峰,其中,英国今年七月的失业人数达189.7万人,创30年代中期以来失业的最高纪录。失业人数激增,不能不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了大灾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丝毫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也丝毫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工人仍然是被剥削被奴役的雇佣奴隶。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别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95]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生活有所改善的过程,同时就是所受的剥削和奴役更加深重的过程。无产阶级要摆脱雇佣奴隶的地位,使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