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授眼中的美国学会

中国教授眼中的美国学会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类似这样的学会在美国有不少,如果在税收和法律方面不出问题,政府也懒得管。但美国的多数学会能从长远着眼,有品牌战略,出现了许多领跑全球的大学会。美国学会、协会的会员分三级。而美国的许多质量评判标准都是由学会制定认可的,而非政府部门。

中国教授眼中的美国学会

富乐敦分校继续教育学院亚洲部为我们安排的第一堂课,便是让来自中国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丛斌教授讲授软件包装。当丛斌教授兴致勃勃地讲解世界软件包装最新趋势时,团长似乎有点不乐意,认为专业性过强,所讲内容应与学会运作无关。教授之所以成为教授,其过人之处在于当他的话题让学生无味时,会立即根据学生的要求,讲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我们既了解了软件包装的趋势,更通过一个中国教授了解到了美国科技社团的一些情况。

丛斌教授的开场白似乎与学术无关。他说,2007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电视台有几个频道专门播放政治新闻,每个党都跃跃欲试,参加竞选,都在设法找对方的弱点,以攻击对方,提高自身。如果哪个州失业率高了,政客们以此为借口,认为你没有能力搞好经济,导致失业,支持率自然会下降。因而在美国做官,丝毫马虎不得。美国人的观念是,环境变了,处在环境中的人就得变。要不断适应,要看变化了的环境下什么产业最需要。由此,丛斌教授便引出了他的软件包装话题。这一教学内容正是紧随市场变化而设计的,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非常受公司欢迎。而中国的情况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是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公司找不到所需要的大量人才。这就是学校的教学、技术、专业不能紧随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所导致的结果。

软件这一生产链,就世界而言,顶尖的当属美国微软通用软件。微软员工闲着的时候照样赚钱,硅谷搞软件开发的人每小时可赚200美金,以中国人、印度人居多,美国人并不多。总体上看,软件行业这一链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由美国统治着。软件再先进是由人设计的,美国能用一些办法把世界各国顶尖人才吸引来,这是问题的关键。

美国高新技术研究来自几方面,一是军方,与民用结合得较好;二是企业、高校也搞高新技术研究,这样就有一个容易重复的问题。美国信息沟通系统便应运而生。企业在网上发布需求,说明某项技术需要研究什么,所需研究经费、时间,如果研究者感兴趣,就可联系。信息沟通系统方便了研究者和需求方的联系。

美国科技看似政府在管,其实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美国政府不设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每年却有可观的科技预算,经国会批准后,再预算到与科技有关的不同部门里,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有专人监控。也就是说,钱必须用在项目上,不能截留乱用,经费用完后,有结果报告;经费不是一次性划拨,根据进展分阶段拨付,不能有半点杂念。1992年美国一大学两位教授曾用研究经费为办公室购买冰箱和电视机而成丑闻,被学校解雇。

美国有协会的概念,如计算机协会、电气工程学会等,设理事会,有常住人员,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人员大都兼职,无任何报酬,但人们都把能在协会兼职看做是一份荣誉,非常乐意为协会做工作。每个协会都有刊物,每年组织一些学术交流会。每次会议办得很有影响,会费大多从研究经费中出,如召开3天会议,需交600美元会费,吃住自理,只管一顿早餐。即使如此,人们仍争相参会。会费、订阅杂志成为协会经费的两大来源。

美国的制度和政策并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没有任何漏洞。就科技社团而言,也并非纯粹都是为推动科技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会是为了赚钱,在社会上影响较差。美国有类似专门收集发表别人文章的协会。只要开会时交几百美金注册费,谁的文章都可发表,印刷厚厚几大本,谈不上论文质量,印刷质量更低劣。但这样的学会竟然越做越大。有几位博士专门与该协会较劲,在网上胡乱拼凑一些文章,竟然被几个类似的学会一同选中。这类学会能发展缘于:其一,社会上有需求;其二,开会地点放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其三,吸引中国一些学术投机者参加,通过交钱在国外学会刊物上发表文章,以显示自己所谓学术水平。据说类似这样的学会在美国有不少,如果在税收和法律方面不出问题,政府也懒得管。但美国的多数学会能从长远着眼,有品牌战略,出现了许多领跑全球的大学会。

美国学会、协会的会员分三级。初级,任何人只要申请即可参加;高级,只有工程师、教授才有资格参加;院士级,自然是工程院、科学院院士们组成的学会了。美国学会开会时很有趣,协会具体做事的人连名字都不出现,而不做事的人却要坐在主席台上。政府不组织学术会议,好的大型学术会议都由协会主办,一般请学术泰斗或有影响的人作主题报告,邀请论文入选者参加,凡注册者都可去听会。天下的学术会议似乎都一个模式,在这一点上,基本与中国的学术会议相同。不同的是,美国学术会议规模不大,一般都是圈子内30~40人参加,不图形式和规模,只注重内容和效果。

学会对美国的科技发展、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在美国学术界流行一句话:质量评判标准衡量行为。而美国的许多质量评判标准都是由学会制定认可的,而非政府部门。

2008.9.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