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文章在孤灯下

真文章在孤灯下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暮春,与上海新闻、出版同行有幸观看上海昆剧名家张静娴、蔡正仁主演的昆剧《班昭》。作为昆剧名家的张静娴,在精心设计班昭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时期的声音、神态、步态、动作、眼神后,更在分寸、细节的拿捏上精雕细刻。班昭追求的是一部书稿,张静娴追求的是昆剧艺术,虽然行当不同,但“真文章在孤灯下”的境遇是一致的。实际上,昆剧《班昭》也几经磨难。

真文章在孤灯下——记上海昆剧名家张静娴

2010年暮春,与上海新闻、出版同行有幸观看上海昆剧名家张静娴、蔡正仁主演的昆剧《班昭》。这出戏的排演、问世,已有十多年,曾引起社会的轰动。

这个戏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班固为杀青《汉书》寻找继承人,而14岁的妹妹班昭才华出众,但历经一系列生活磨难,后在大师兄马续的支持和感召下,终于继承父兄遗志、完成史学巨著。张静娴已过60岁,演班昭的年龄跨度相当大,囊括花旦、闺门旦、正旦、老旦等旦角门类;特别要从14岁少女演到71岁老妇,其人物心灵变化幅度不小。作为昆剧名家的张静娴,在精心设计班昭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时期的声音、神态、步态、动作、眼神后,更在分寸、细节的拿捏上精雕细刻。张静娴为了完整塑造班昭的音乐形象,不仅有大量声情并茂的演唱,还尝试着将大小嗓结合运用,使人物在音色上有年龄的递进感;在兄死夫亡、火焚书稿一出戏中,她将班昭的悲痛欲绝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她苍凉地唱出《梁州第七》的曲牌时,让人着实感到昆剧确是魅力无限。

出于职业习惯,我更多关注的是张静娴所展现班昭生命历程中的文化精神。《班昭》剧中有这样一段唱词:“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我琢磨、品味,发现不仅是《班昭》剧组的精神写照,更对我们当代具有现实意义。

舞台上的演绎,展示班昭50余年的人生风雨,她经历被婚配,守空房,再守寡,直至孤灯寒卷守书稿,是寂寞而壮美的一生。昆剧《班昭》虽不是信史,但拂去遮盖这位杰出才女身上的尘烟,还其有血有肉的具象,尤其班昭那种坚持操守、永不放弃的精神境界,颇有现实的启迪意义:如今社会上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此剧是“吹皱一池春水”,正以主人公甘坐“半个世纪的冷板凳”之“针”,刺出当今社会浮躁、虚飘之“血”,针针见血,振聋发聩。

有人说,治史是寂寞的学问,昆曲是寂寞的艺术。对这两种寂寞的事业,都是要付出一生执著。班昭追求的是一部书稿,张静娴追求的是昆剧艺术,虽然行当不同,但“真文章在孤灯下”的境遇是一致的。当年班昭若走宫廷,游豪门,居美屋,着华服,疲于应酬而惰于续书,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汉书》可能夭折了。实际上,昆剧《班昭》也几经磨难。那是1996年,尽管张静娴艺术名声如日中天,但她决定不再重复昆曲舞台上早已唱尽唱绝的二八佳人。她与编剧罗怀臻在上海的一间小茶室里,掰着指头在中国历史上的才女中寻寻觅觅她心中的“那一个”,无意之间说到了东汉的女史学家班昭,刹那间,两人都觉得灵光一闪——班昭,煌煌《汉书》的完成者……

为她度身定做的剧本很快写成了,张静娴灯下捧读《班昭》,感动得哭了。1998年夏,张静娴开始勾勒班昭漫长的人生画卷,各种昆曲旦角行当的表演手法都被她当做元素拿来吸收:借鉴花旦行当的灵巧来表现小班昭的清纯早慧,用闺门旦的灵秀与正旦的沉稳来塑造中年班昭的柔情缱绻,想好要吸收老旦甚至老生行当的苍劲大气来凸显老年班昭的悲壮气质。但突如其来的变故,使《班昭》经历了排练搁置、演员受伤、导演病倒等种种波折。

张静娴没有气馁,认准的事一定做到底。最后峰回路转,磨戏五载,新编历史昆剧《班昭》横空出世。张静娴说过,为班昭寻找的人物之魂是“独立、坚毅、自律”、甘守寂寞。这部“非历史的历史剧”,正是经得磨难、坚持寂寞、甘于清贫的内心世界的呈现,折射一代昆剧人坚守使命和岗位并传递戏曲薪火的群像。

体验人生百味,陶冶历史情怀,可在聆听、欣赏昆剧《班昭》中领略一二,但唯有亲身经历寂寞、磨难,才会孤独中出真文章、真性情。如寂静中落日西沉,唯剩悲笳呜咽,清音辽远,但幽谷中的风弦,永远充满内在的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