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伏羲故里参观记

伏羲故里参观记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天水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因为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就诞生在天水,故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确切地说,中华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伏羲故里参观记

有幸跑了一次甘肃,尤其到天水祭祀“三皇”之一的伏羲,参观了伏羲庙,使我对甘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大概久居江南,我常以为甘肃是荒凉之地。实地考察甘肃,愈发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实际上,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先后有众多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甘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孕育和产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

据史料记载,从远古至清末,甘肃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大约有1 400余人,在中国历史人物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他们中既有教化人文的先祖,也有肇基立业的君王;既有经世济民的良相,也有安邦定国的重臣;既有拓疆戍边的名将,也有为民请命的廉吏;既有文章传世的大家,也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既有悬壶济世的神医,也有巧夺天工的能匠。总之,这些杰出历史人物成为甘肃的光荣和骄傲,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是当今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不说其他,到了天水,对中华古文明甚可窥见一斑。比起江南,天水这座城市也许不大,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但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讲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道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天水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因为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就诞生在天水,故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

在天水,不能不说到中华始祖伏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再后来,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但兄妹成婚毕竟是很难的,于是他们商量由天意来决定这件事。怎样决定呢?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合,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天意成婚,人类从此得以延续。在今人看来,如此传说有点荒诞,但神话印刻人类足迹,寄托人类向往,使荒诞寓意合理,想象变成现实。

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不懈的探索与研究。

随着人类的演化,特别是部落的兼并和迁徙,伏羲所创立和倡导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黄河流域,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核心,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图腾,也由黄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变成为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华人的始祖。

确切地说,中华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他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若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谶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黄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访问中,随行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上古时代许多史学知识,其中有个学术观点让我非常认同,那就是我国古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伏羲传说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首先应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分析,去伪存真,还原伏羲的历史;伏羲是我国原始氏族的称号,并且与渭水上游天水一带的氏族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俗学综合分析,渭水支流葫芦河流域是伏羲氏族早期活动地,伏羲氏族沿葫芦河谷南迁到三阳川,再沿渭水西迁至兰州以东,包括甘谷、武山、通渭等地,东迁到关中、中原一带,最后与中原部落融合,缔造了华夏民族;伏羲时代相当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和石岭下类型,其源头华胥氏族相当于大地湾一期,他们的活动在天水史前考古中均有所证。

天水也称秦城,即“秦人之城”,从秦武公十年(前688)始置邽县、冀县,到2009年,天水建城已达2 697年。实际上,天水是秦始皇祖先生存繁衍、发展壮大之地,也是秦人的福地。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商末周初,秦人先祖中谲“在西戎”,“保西陲”,从而开始了秦人、秦族和秦文化的崛起。早期秦人在其历代先主的率领下,与西戎各族杂居,以保卫西周门户而得到承认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秦人惨淡经营,几度荣衰,不惜失地亡君,终于由附庸而大夫,由大夫而诸侯,逐渐强大起来,被华夏文化所认同。秦人在回归中原文化的艰苦奋斗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从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吸收养料,促进了自身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又在同戎人的频繁接触中,融西戎游牧文化中彪悍勇敢、长于骑射征伐的风格。这样,天水“秦文化”注入了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新鲜血液,也是秦始皇得以一统天下的根本之因。

历史学家还告诉我,天水虽偏居西北内陆,但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是原始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据点;进入文明社会后,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此后,天水一直处在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后形成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上,无论传统建筑、语言风俗、地方饮食、民间歌舞、民间武术以及产业结构等,都带有东西过渡、南北交融的特点。

一番话语,我茅塞顿开。话题又回到伏羲身上。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从唐尧、虞舜以来,伏羲就被列为“首”、“先”地位,天水大地湾文化的考古发现,正好佐证了伏羲时代的存在,所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场所——伏羲庙,成为全世界华人瞻仰之地。听到此说,我对参观伏羲庙的愿望更强烈了。

天遂人愿。那天在导游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伏羲庙,其实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元大德三年(1299),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三皇”庙,以通祀之。当时,天水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因之,这里的“三皇”庙也便缮修得特别讲究。此庙就是如今伏羲庙的前身,从建成到元朝覆亡,虽然只有60多年光景,但因为政局动荡,百业萧条,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坍塌,直到明代中叶,弘治三年(1490),在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皇”庙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延续至今。

经历代屡次扩建、维修,使伏羲庙形成规模宏伟、气势整肃、远近闻名的古建筑群。伏羲庙坐北向南,目前占地1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两门三进。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人们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阴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2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

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据说,原先伏羲庙门前东西两侧还有横跨大街的两座牌坊,上楣分别题有“开物成务”、“继天立”,与大门匾额之“开天明道”一样,都是对伏羲功德的极端颂词。庙门南面,与大门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楼,三间宽,两层楼高,飞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众喜爱。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18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枝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

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苦难,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迎面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虽系清乾隆三年(1738)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襟怀顿觉释然。这里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民间流行一种说法,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现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这些千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了。

先天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此殿异常宏大壮观。看着它居高凌空、庄重威严的风格,我们一行啧啧赞叹。这座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4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工艺,堪为上选艺术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众,为其精美的工艺所倾倒。这些门窗,全系木质结构,上面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入大殿内,但见一个方柱似的神龛,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高5米余,悬挂“文明肇启”一方匾额,这是对伏羲始创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绩的高度赞颂。

伏羲塑像就供奉在这神龛内。这尊塑像体形魁梧,气宇轩昂,浓眉大眼,肌肤丰腆,微笑的面庞体现了他智慧卓荦、心地善良的内在气质。塑像袒胸露肩赤裸双脚,其粗犷朴实、平易、耿直的风度,给人以“既相托,敢委性命”的信赖之感。伏羲身着树叶,端然而坐,双手托着刻有八卦的太极图,目光炯炯,高瞻远瞩,赋予一种胜利在望、无限光明的视觉印象。据建筑家介绍,先天殿的屋架结构技巧精妙,是在我国采用早期“减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一例。屋架结构严谨,梁柱少而粗大,屋顶四周均用抹角梁拉牵。上层在二金柱间施七架椽,上置蜀柱、驼峰、抄手,再施五架梁和平梁,平梁之上又有鸡爪柱、抄手、驼峰等与之相互制约,这样一来,既省料,又结实,还使大殿内部显得空旷、开阔。这都是聪明的设计师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师傅,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的优秀成果,令人值得骄傲。专家还说,几百年来,天水地区曾屡次发生七级以上地震,但这座大殿始终安然无恙,实是屋架结构技巧之功。在伏羲庙内,还有来鹤亭、鼓乐亭、太极殿等建筑,若从建筑技术和美学观点来分析考究,大有让现代人折服之处,可惜我辈不懂内行之道,只能“外行看热闹”。

参观中,我的心灵有所顿悟。确实,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族,他为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进入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昌盛的根基。在这“羲皇故里”,我考问自己、反思当今:作为他的后人,难道不该为我们中华民族继续做点什么?如果片面地接受先人之古训,或者过热地崇尚西方之文明,一会刮“东风”,一会吹“西风”,不真正从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从域外文化中借鉴长处,从而建立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努力弘扬本民族的传统与光彩,我们将会由此迷失、湮没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