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缘何缺标志性城雕

缘何缺标志性城雕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个年头过去了,依然缺乏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雕大作、力作,相反,众多的“城雕垃圾”却暴露无遗,这是上海城市的一大逊色,是上海市民的一块心病而不是一份自豪。确实,城市雕塑超越其本身形态,蕴含和揭示这座城市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积淀,上海在这方面值得深思。而缺乏民族、地方特色,没有总体规划,“长官意志”浓厚,显然是创作与观众隔阂、制作与欣赏分离,上海城雕问题更是凸显。

缘何缺标志性城雕

人们知道,优秀的城雕是艺术地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可以起到美化城市与人们生活的作用,它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市民的心灵”,可惜在进入21世纪头十年的上海,具有一定水准的标志性建筑日新月异、有目共睹、为数不少;但是人们发现,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作品,在上海没有!十个年头过去了,依然缺乏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雕大作、力作,相反,众多的“城雕垃圾”却暴露无遗,这是上海城市的一大逊色,是上海市民的一块心病而不是一份自豪。

就北京说,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震撼和唤起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在纽约,贝德鲁斯岛上耸立“自由女神像”,让纽约人包括美国人民为之昂首;在鹿特丹,“被毁灭的鹿特丹”青铜纪念碑默立,让鹿特丹市民及荷兰人民感奋不已;在里约热内卢,城郊山巅竖起伸开双手、俯瞰全城的耶稣基督雕像,象征对人类所怀有的无限怜悯和博爱。凡此种种,诚如有学者指出,“城市主要功能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确实,城市雕塑超越其本身形态,蕴含和揭示这座城市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积淀,上海在这方面值得深思。

应该看到,城市雕塑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雕塑既有机遇,也面临危机,可能是市场经济作用,涉及集团利益,城市雕塑普遍存在粗制滥造、风格雷同、艺术低下、不匹配环境等现象,“精品少、劣作多”,这是目前我国城市雕塑的现状,也正是上海城市雕塑的症结之一。而缺乏民族、地方特色,没有总体规划,“长官意志”浓厚,显然是创作与观众隔阂、制作与欣赏分离,上海城雕问题更是凸显。

我时常漫步街头,发现上海的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存在严重脱节。有时单看一件城雕作品,创意极好,用料精良,制作优美,但就是放错地方,缺乏合适环境,按俗语讲,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虽然说得刻薄点,但表达贴切,艺术家都知道一件好的城雕作品只有放在合适的环境,才能显示出它的美,起到点睛、衬景的作用,但为什么出现此现象?艺术家不坚持,是否因为投降了“孔方兄”或主管方,置市民意志于脑外?作为工程人员,是否得过且过而“唯上”,或只懂技术而不懂艺术,不综合考虑外在环境、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城市空间?现在许多城雕均有“腾飞”、“世纪”等这类雷同主题,但就是不知道这类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十分空洞无力,几乎放到中国每座城市都可以,这是“懒人城雕”,这类人不下岗,上海城雕有何出路?

我时常散步遐想,上海不乏艺术人才,有许多艺术“海归派”,不缺城雕大家和国际专业眼光,为什么迟迟不出大作品,尤其是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城雕作品,原因何在?法国女人时尚、浪漫,德国学者严谨、古板,美国公民放达、自由,比起其他城市,上海人的生活讲究精致、儒雅,艺术鉴赏力相对强些,但偏偏就是没有这方面“大手笔”、“大眼光”,我在想,是否与近年上海的文化底蕴退化有关,与上海文化土壤“板结”、“沙化”有关。一方面上海涌进大量外来人口,使这座城市人力资源拥有青壮年,但文化秉承、衔接上出现“裂缝”,所以左右不逢源;一方面上海人口老化,“未富先老”,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使这座城市出现“艺术迟钝”,缺了“时尚敏感”,这是上海真正的危机,是上海人重房子、票子、车子的“精神危机”,也是上海人缺性格、勇气、批评的“文化缺陷”,这是上海发展最不容乐观的潜危险。确实,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标志,敢于对“公共艺术”、“公共文化”的保护、鉴赏、议论,这是有关主管部门、主管方面的职责,如果任其自流,不管“文化软实力”,后果不堪设想。但愿我们的城雕艺术家能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补妆师”,从而使上海“城市”更美,而不能让“美天鹅”变成“丑小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