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会通鉴古今——读《中华一万年》有感
不是我与书情深而意气说事,从深层次阅读角度,如今历史作品常常封面花哨,内容飘浮,尤其不负责任却大言不惭,乃至驴唇不对马嘴者的“忽悠”,不仅令读者难以卒读,而且心生愤懑。不过,近日经朋友推荐,读了由郭志坤、陈雪良所著的《中华一万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以往的想法有所改变,毕竟偌大的中国,潜心学海、守望文化者大有人在。
《中华一万年》洋洋逾83万字,分33章卷,讲述了1 000多个精彩、耐读的历史故事,以及近千幅图对中华文明史进行独具机杼、不入藩篱的科学解读,其观点鲜明突出,材料充实可靠。全书直书实录,鉴往识今中有史家眼光和大家见识,文字浅显平实,文笔流畅洗练,读起来轻松有益,不必大费思量。全书还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不少文化遗址图片,更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时下流行庸俗、混乱、商化的文化氛围中,顿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有人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八千年历史看甘肃”,我对此说抱有同感,因为我多次去过西北等地考察,访问过考古学家,参观过专题博物馆,中华民族的不少古迹、文物还埋在地下,将来的科技发展会进一步加以证明。但中华文明是不是再推前几千年,我半信半疑,曾以己见度人之识,以为作者用“中华文明万年说”来替代“中华历史五千年论”,会不会又是文坛上的一次“自说自话”,因为这类“伪说”爆发得太多。
但细读《中华一万年》中“陶铸文明”、“原始村落”、“女人天下”、“人体包装”、“农耕初始”……一路下去,了解一万年前华夏先民,至少已经有了五个“懂得”。作者言之有据,叙之有理,不能不钦佩作者对中国通史的熟稔,以及对中国文明史的准确把握。作者在书中讲了缘由,在1997年8月举行的“海峡两岸史学家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论点,受到与会者普遍关注。会后,有学者起草了《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主张中华古史应从一万年前写起,受到海内外百余名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的签名赞同。作者对中国通史富有造诣,为了能向读者通俗而又科学地阐述中华万年文明史,经过采访、考察、调查、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中华一万年》的写作,其中依据考古学家苏秉琦对中国古代史框架、脉络的概括——“超百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依托最新考古成果和史料的发掘,用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中华前5 000年文明的发生与发展情况,第一次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五千年。
全书从史前写到清末民初,呈“蜘蛛网”和“珍珠串”的写作结构,由中心点引出岔枝,但又时时不离蜘蛛中心点;由各故事组成散珠,随后用一条历史红线贯串;大约一万年前,中华祖先逐渐从渔猎、采集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开始定居,进入母系社会。南北各地都发掘出许多古文化遗址,说明华夏大地的农耕文明已经开始传播。全书的论述不是概念化,而是蕴含在史料和文物的运用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谨慎地用史实把它端出来”的精神,诚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见大不小,见小不大”的性格,见了大人物,一点不委琐;见了小人物,一点不张扬。作者也同样如此,见到大题,一点不迷信,敢向专家权威提出自己见解;见到小题,一点不马虎,处处搜寻资料,小心验证,用事实说话,让证据做向导。我想,这才是我们时代真正所需要的学问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