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暗批庄荫棠
1936年11月,刘云若的《由长坂坡说到刘宝全》在《天风报》连载了三天。第一天开篇写到王瑶卿的《长坂坡》受刘宝全《长坂坡》影响很大,特别是后者的唱词,进而谈及刘宝全唱词的来源,认为除了来自前辈生意人的“自制曲”和庄荫棠的手笔,有些来自韩小窗的子弟书,如《长坂坡》等。写到此处,刘云若忽来兴致,把《长坂坡》中《托孤》一节,凭记忆抄录了下来,抄毕附言:“这还是十年前所记入脑中的,想不到居然没忘许多,直抄到尾。”这节《托孤》有七百多字,刘云若能默写出来,我们自会赞叹其记性之好,除此之外,韩氏唱词的美妙和鼓王出色的演唱也应是其十年未忘的原因。
历来谈刘宝全的文章,谈艺的多通过实例来证明鼓王演技的高明,所谈多集中在唱法上,论唱词的并不多。刘云若谈鼓王比较关注唱词,喜从文学上说因缘,论得失。《由长坂坡说到刘宝全》第二天的内容便是专论唱词的:
说到《长坂坡》之在刘宝全,更有一种幸运,因为韩小窗的子弟书,多是一段中分成数节,每节用一个辙,刘宝全唱惯了一辙到底的旧曲,认为花辙是不大方,所以常请明公(?)修改,把全段归成一辙,例如前本《宁武关》,头辙是衣期辙,但他为迁就第二段的人辰辙,就全部改了人辰,所以弄得下句多是凑硬,把“愁云残雾透征衣”改为“征裙”,“福共海天齐”改为“海天深”,借《西厢》句的“须臾对面顷刻别离”改为“顷刻离分”,点金成铁,教人听着不受用,(只白云鹏唱词仍依子弟书原辙,故每段常有两三种辙),但这段《长坂坡》却是例外,从韩小窗初编时,就是一辙到底,不劳刘宝全更改,仍保存本来面目,原板初印,神气一丝未走,这可以说是赵云、糜夫人之幸,亦韩小窗与听者之幸也。
原来鼓王的《长坂坡》能成为精品,是和韩小窗当日的“一辙到底”有关,似乎这不用花辙的《长坂坡》是韩氏专为鼓王留下的。能道出《长坂坡》这段因缘,可见刘云若对大鼓不是一般的喜好。
上述引文中的“明公(?)”,指的是庄荫棠。此处刘云若没有指名道姓地批庄,但熟知鼓曲掌故的人都看得出是在说庄荫棠。庄荫棠改《宁武关》是有“点金成铁”之处,但经其改编的《宁武关》还是照旧唱着,并未因刘云若的批评而有所改变。
刘云若不甚看得起庄荫棠,但他的批评对庄氏鼓王功臣的地位并无影响。庄荫棠不仅善于编剧写词,对北京城市文化也有研究,著有《燕市积弊》《都市丛谈》。这样一位久已淡出世人视线的文人,连陈玉堂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也说不清他的生卒年,我辈只有一声叹息。
(原载2011年3月1日《品报》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