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筝琶》中的强征慰安妇情节
随着侵华日军在津强征慰安妇档案的公开,慰安妇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公开的文献资料外,我们从刘云若的小说中看到了作者对当年日军在津强征慰安妇的形象记录。这份记录虽然是文学性的,但它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佐证。
刘云若在《粉墨筝琶》中,描写了“大巧儿”被误认作妓女抓做慰安妇的情节。刘氏在小说中写道:日军在乡村抓不到妇女后,“就改计向都市征发妓女和各种卖淫妇人,分遣到各地慰劳军队。”刘还写到强征慰安妇的“轮班制”——一批送去,经过若干日期,便送回来,再换一批去。无奈头几批在途中死的死,逃的逃,所余不及半数,到地方又过着残酷的生活,简直没几个人能够回来。刘云若这番描述与1999年8月28日《今晚报》上《三份强征慰安妇档案公开》一文中的内容基本相符。
在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慰安妇,刘云若可能是第一人。“大巧儿”被抓后幸被搭救,否则她的遭遇将更传奇、更不幸。刘云若借“大巧儿”被强征未遂的情节,演化出了当年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历史画面。这画面上除“大巧儿”外,还有负责征集慰安妇的警官冯世江及妓女玉虹等形象。
刘氏当年写《粉墨筝琶》是怀有一股激愤之情的,他认为这部小说“愤书”。由此可知,他把“慰安妇”摄入小说场景中并非偶然为之。刘氏创作这部小说是在抗战胜利后,他自称“八年来饮恨切齿,郁不得伸之气,于此以嬉笑泄之”。他写慰安妇是用嬉笑之笔,但其心情确是沉痛的。当今天的人们通过文献资料接近这段史实时,不妨也看看六十多年前的《粉墨筝琶》。
(原载2000年6月26日《旧书信息报》,原名《刘云若笔下的慰安妇》,署名田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