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次失败的尝试

一次失败的尝试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时期,因都城开封在黄河的下游,粮食供给主要依赖漕运。这时,适逢雨季,河水暴涨,由于河水汇集在已挖好的那部分漕渠中不能下泻,造成石堰崩塌,结果不得不放弃打通计划。可见,当时虽然开凿了荆襄运河,然而引白河水北上这条线路是不成功的。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当时所筑的石堰,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饷铺村北大圪坦头一带,也就是襄汉漕渠的渠首所在。1982年,南阳市政府将襄汉漕渠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一次失败的尝试

古人利用南阳盆地的丹江水系开凿运河北上,早在宋代就有了一次重要尝试。

北宋时期,因都城开封在黄河的下游,粮食供给主要依赖漕运。当时,汴京附近的汴河,是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主要内河航道,长江下游的粮食和物资通过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但是,长江中上游、汉江和湘江一带的粮食、物资,却必须绕道江、淮,入运河再转运到京城。这样的航线太长,航运时间太久,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平兴国三年(978)正月,西京转运使(负责财赋及水陆粮米、物资运输事务的长官)程能献建议:“请自南阳下向口(今南阳市夏饷铺一带)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今开封),以通湘潭之漕。”即在南阳市附近的夏饷口修筑一道石堰,将白河水拦腰截断,蓄水北上,通过一条人工运河进入到石塘、沙河,然后和蔡河汇合,直通汴京。

由于所选线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可以自流,如果修建成功,漕运起来将非常方便,既缩短航程,又省工省时。于是,宋太宗赵光义“诏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丁夫及诸州兵,凡数万人,以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祐、刘承珪等护其役。堑山陻谷,历博望、罗渠、少柘山(今清河乡境内二龙山),凡百余里”。

但是,这条运河的修建必须经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上的一个缺口——方城垭口,才能冲出南阳盆地,蜿蜒北上。此垭口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地势比左右高岗低50多米,为漕渠开凿的理想和必经之地。然而,漕渠要经过此缺口,仍需要再向下挖20多米。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当漕渠修到这里时,便进行不下去了,“月余,抵方城,地势高,水不能至”。虽然程能建议再增加民工数万人,日夜奋战,仍然不能打通此垭口。

这时,适逢雨季,河水暴涨,由于河水汇集在已挖好的那部分漕渠中不能下泻,造成石堰崩塌,结果不得不放弃打通计划。这条运河最终也没有挖成,“河不克就,卒堙废焉”。

十年以后的端拱元年(988),供奉官阁门祗候阎文逊、苗忠等人又上奏朝廷:“开荆南城东漕河,至师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州;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宋太宗命八作使石全振前往勘察,并“发丁夫治荆南漕河至汉江,可胜二百斛重载,行旅者颇便”,但是古白河却“终不可开”。

可见,当时虽然开凿了荆襄运河,然而引白河水北上这条线路是不成功的。从此,这段由白河夏饷口至方城东八里沟的已挖好的漕渠,就渐渐湮没,不为后世人所知了。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当时所筑的石堰,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饷铺村北大圪坦头一带,也就是襄汉漕渠的渠首所在。

襄汉漕渠的起始点丰山至今还有一株古柏,位于白河西岸。树龄长达千年,相传为当时修建漕渠时栽下的。

襄汉漕渠在南阳熊庄村附近保存基本完好,可以清楚地看到运河的走向和轮廓。在方城县八里沟段仍有长约1000米的河道,河面宽约40米,河底宽约6米,部分河段内还存有积水。1982年,南阳市政府将襄汉漕渠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非常有趣的是南水北调总干渠也经过这里,在这里与襄汉漕渠相交汇,并沿着襄汉漕渠的线路穿过那个当年难以逾越的“天堑”——南阳垭口,蜿蜒北上。因此,这里也将成为南水北调总干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