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曹操墓吗
2006年,在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南发现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墓,当地广为流传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并且引起了多次被盗事件。那么,这真的是曹操墓吗?
关于曹操墓,历史上曾有多种传说,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载:“许城外有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碑,字皆汉隶。细视,则曹孟德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清人沈松在其《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清顺治初年,漳河水干,有捕鱼的见河床中有一大石板,旁边有一缝隙,向里一望,黑乎乎的一片。这人怀疑缝中会有很多鱼,就钻进去看。往里走了几十步,发现有一石门,感到非常奇怪,赶快出来召集其他捕鱼者。大家共同将门打开,发现里面有许多美女。她们有的坐着,有的倚物而站,有的卧在地上,均分列两旁。不一会儿,都化为灰烬倒在了地上。另外,还有一座石棺床,上面卧着一位“衣冠如王者”。墓中立一石碑,打渔人中有识字的,上前细看,原来是曹操的墓葬。就赶忙跪倒行礼,然后用刀砍断他的尸体。据书中记载,曹操尸体当时用水银浸泡着以防腐,故其尸体不烂。
另据近代历史学家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载,曹操墓在彭城镇西十五里地圮石室中。
当然,这些传说都不足为据。
其实,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早就进行了安排。据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就曾下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西门豹祠位于曹操的封地古邺城西,即今天安丰乡丰乐镇北丰村东。
至于曹操为何一定要将自己的墓地选在邺城,众说不一。本人认为,曹操把邺城作为统一北中国与南征孙权、刘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对邺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邺城在他心目中占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将自己的墓地选在了这里。
其实曹操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临终葬地,也是有多种考虑的,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首先,曹操在世时并没有代汉自立,对死后情况没有多大的把握,终归还有个皇帝高高在上;他一生中树敌太多,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太平之臣那样安心地静卧在当时的首都许昌或洛阳附近。出于安全考虑,他一定要将自己的墓地选在其根据地。其次,邺地是他的封地之所在。葬在其封地内,也符合当时的礼制。自西周以来,各诸侯王如果没有特殊原因,除被要求陪葬皇帝陵外,一般均葬在其封国内,如河南省永城西汉梁国王陵,河北省中山王陵等。作为一代权臣的魏王曹操也不能例外。这样也就减少了朝中政敌攻击他的借口,符合最初其拒绝孙权劝其代汉自立的思想。这是一个具有远识的政治家的考虑。
另外,作为一代雄杰的曹操,虽然生前没能登上九五至尊,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来,直至位极人臣,甚至使汉献帝成为自己的傀儡,他就认为自己有旷世之伟功,治世之奇才,功劳远大于当今的皇帝。这种自命不凡的心理也不允许他侧卧在自己的先人脚下,以遮其殊功。
再者,亳州远离中原,接近孙吴,极易为孙吴所偷袭、破坏,从安全角度考虑也不应葬在那里。尤其是亳州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远葬在那里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政治影响力。
出于以上种种考虑,曹操选葬在邺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曹操墓到底在哪里呢?它这样难以寻找,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譬如说在埋葬时,采取了秘密出丧等其他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外人知晓,或像后人传说的建了“七十二疑冢”以迷惑后人呢?
由于曹魏实行的是薄葬制,因此留给后人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很少,但从仅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这种疑问是不存在的。
首先,曹操的安葬在当时应该是公开的。当时曹操本人是东汉封国魏国的魏王,又兼任汉廷丞相之职,因此,他的去世,是当时朝廷的一件大事,他的对手王国以及与其通使的友好国家都派来了吊唁的使者,这样轰动天下的大事是不可能秘密处理的。也就是说,他的安葬不可能秘密进行。
事实上,按照当时的丧葬制度,其丧葬议程,是公开的,有序进行的。有关出殡时的情景,魏文帝曹丕在其《为武帝哀策》一文中,有生动地描写:“卤薄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廷,陟彼山阿。”也就是说他在殡殓时,也采用了高搭灵棚、卤薄齐整的礼仪;出殡时更是在上饰羽葆的辒辌车(丧车)前排列有送葬的节、挽歌、鼓吹、幢、麾、曲盖、介士(手执武器仪仗的武士)等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
关于下葬时的情景,描述最清楚的莫过于曹植了。他在为其父亲写的《诔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既即梓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窈玄宇,三光不入。潜闼一扃,尊灵永蛰。圣上临穴,哀号靡及。群臣陪临,伫立以泣。”
也就是说,当曹操被安置在地宫里时,他仍穿着平时穿的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印玺没有随葬,仅象征性的将平时捆绑这些印玺的丝带随身放了进去。随葬的器物中,没有金银,都是些陶器。曹植用笔简洁,文辞优美生动,短短数语,准确描述了当时悲痛凝重的场景,包含了其对父亲逝去的痛惜之情。使人读过之后,马上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曹植不无惋惜地喊道:“去此昭昭,于彼冥冥。永弃兆民,下君百灵。千代万乘,曷时复形。”
那么,当时的老百姓对曹操的去世是怎样一种反应呢?正如上面所说的,曹操的去世,为国家大丧,举国悲痛。对此曹植在这篇《诔文》中也有生动的描述:“兆民号啕,仰愬上穹。”
其次,曹操虽然生前有“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要求薄葬的《终令》,但是,其死后,还是设有陵园,内设陵寝庙宇,以供后人瞻仰供奉。并且,在其墓前划出了专供其文武大臣陪葬的陪葬区。不过,由于这些陪葬大臣的墓也是严格遵照《终令》而不封不树的,故要想寻找出它们的墓葬,也是不容易的。
再者,虽然曹操墓今天难寻,但是事实上,它在曹操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为人们所知。南朝齐代著名诗人谢朓(464~499)在《同谢咨议铜雀台诗》中就曾写道“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在《铜雀悲》中他又写道:“落日高城上,余光如穗帷。寂寂松林晚,安知琴瑟悲。”根据此诗,有人认为他应到过铜雀台,甚至到过西陵,这些诗应是他参观两地时有感而作。
到了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二月路过这里,曾亲自前往祭奠魏太祖,并写下一篇祭文。可见,唐太宗对曹操是非常敬重的,他对曹操埋在西陵并没有半点怀疑。终唐一代,还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有关西陵与铜雀台的诗,如沈佺期、刘商、李邕等人。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曹操葬在西陵这一问题上是没有怀疑的。只不过,这时西陵已然看不到什么建筑,地面上早已是绿树荫荫了。
另据史书记载,曹操死后确实是葬在邺城的,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即曹操在《遗令》中所强调的“西陵”。
关于曹操灵柩运回邺城安葬这件事,史料也有明确记载。《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记载:“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遂奉梓宫还邺。”《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记载:“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三国志·晋书·宣帝纪》记载:“及武帝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指宣帝司马懿)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这些仅有的史料告诉我们,曹操的墓葬确实是在邺城,并且,这两条史料不仅记载曹操的葬址,而且,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负责典礼丧事、陪护梓宫回邺城的官员名字。故我们相信,这两条史料是真实可靠的。
但是,其葬址具体在哪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由此可见,要想寻找曹操的墓葬,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找到西门豹祠的位置。
关于西门豹祠的位置,《水经注·浊漳水》上有这样的记载:“漳水又东径武城南。……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词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众多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348年。
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佳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漳水又北径紫陌西。”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漳河在经过武城时是东西流向,武城在漳河北岸。西门豹祠应在武城的东南方向,其东北方向是阅马台,漳河在经过西门豹祠不远即改为南北流向,经阅马台西,过邺城西北的紫陌。这是有关邺城西门豹祠的最早记录,当然也是目前我们所知众多西门豹祠中最早的一个。《水经注》中有关西门豹祠的记载,与曹丕在《述征赋》中记载的西门豹祠前后相差仅一百余年,时代最为接近。故《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认为这就是曹丕在《述征赋》中所说的“羡西门之佳迹”的西门豹祠,也就是魏武帝曹操在《终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
西门豹祠就在故邺城西的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里有一高地,高出地面约2~3米,其上为一南北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魏、北齐时的砖瓦残片。说明在东魏、北齐时,这里曾有地面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1985年,这里曾出土一件后赵建武年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赵建武中所修也”五字,与《水经注·浊漳水》所记载完全一样。勒柱石刻上还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西门豹祠的面积、参加官吏等内容。这一石刻是目前唯一一件反映西门豹祠情况的实物,现珍藏在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内。
确定了西门豹祠的位置,也就为我们寻找高陵在邺城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知道曹操在其《终令》中,明确要求将其葬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并规定“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分明告诉了后人其地貌特征:其坟墓所在的地方为一高地,应比周围要高。曹丕在《为武帝哀策》上对之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弃此宫廷,陟彼山阿”,说明墓在半山腰上一向内凹的山窝处。这样就背靠山,两边山脊环抱,墓前又有一开阔地带,可以供后人祭祀或陪葬之用。这完全符合阴宅堪舆作为皇陵的最佳要求。
古人对墓址的选择非常重视。选址之前,往往请风水先生反复勘察、选择。特别是皇陵的选址,更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尽管曹操生前预作《终令》,亲身为自己的寿陵选好了位置,这仅仅是大致方位,但在选择墓葬的具体位置时,他和他的后人也不能不参考堪舆先生的意见。据曹丕的《为武帝哀策》中记载,在曹操殡葬之前确实曾进行过占卜。其文是这样记载的:“卜葬既从,大隧既通”。也许,这里正是堪舆先生们参考的结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在曹操墓葬的问题上,也应该符合大多数墓葬选址的基本标准。这样的地势和地理环境也正符合曹操《终令》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的要求。
随着近年来考古调查和地下文物的出土,有关高陵的神秘面纱正在一步步揭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