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铲遗忘的秘密

探铲遗忘的秘密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里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工作,钻探人员对当地的地层结构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这里的墓葬埋藏较深,多是土坑洞室墓,一般探铲的长度难以打到墓室底部,难以揭示出墓葬的整体结构,这就给判断带来了困难。这是一座西汉中期的洞室墓,墓南向,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如一座晚期的洞室墓,将墓室开挖在了早期墓葬的下部,但是没有触及早期墓葬,没有对其造成破坏。刷子是用来清理文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探铲遗忘的秘密

考古工作中的勘探环节,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每个人百分之二百的细心和耐心。因此,为了避免地下墓葬被遗漏掉,我们在钻探时采用的是梅花布孔法,也就是每隔一米远的距离钻一个探孔,这样在一平方的范围就会有四个探孔。这样拉网(密如织网)式的钻探往往把地下的墓葬清楚无误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开始发掘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哪里有墓,哪里没有墓葬,我们都清清楚楚,避免做一些无用功。

但是,再好的猎手也有失手的时候,再密的网也会有漏网之鱼,尤其是在我们这里,情况出现得非常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里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工作,钻探人员对当地的地层结构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这里的墓葬埋藏较深,多是土坑洞室墓,一般探铲的长度难以打到墓室底部,难以揭示出墓葬的整体结构,这就给判断带来了困难。

(一)手铲下的激动

2005年冬季的一天,窗外冷风呼啸,野外滴水成冰,天气阴沉沉的,像一个失去爱情的阴郁少女的脸,久久不肯露出她那宝贵的笑颜。这时的农村,人们往往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围着火炉或张家长李家短,或华山论剑,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迈出屋门一步。怕冷的人们甚至龟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久久不肯起床。平时热闹的街道突然空无一人,显得那样的冷清。

但是,我们考古队的队员们却是紧张地奋战在田野的考古工地上,我们必须赶工期,抢时间。厚厚的棉衣遮挡不住尖刀般寒风的侵袭,厚重的棉靴阻止不了人们双腿的瑟瑟发抖。我们每个人的双手都被冻得红肿、溃烂。冷风吹打在鼻尖上,酸酸的,痒痒的。通红的小脸迎着扑面而来的寒风,常常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时,我正在一座编号M9的墓室内紧张地照相。了解考古发掘程序的人都知道,这座墓的发掘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因为墓葬的发掘有一个严格的发掘程序,首先是对墓室内的遗物进行清理、编号、记录,然后是绘图、录像、照相,对文物进行起取。这些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要力求全面细致,不能有半点遗漏。因为只有通过这些资料,才能在将来完整地还原整个墓葬。比如对墓室的绘图,既要有其平面图,又要有纵横剖面图,还要有局部的正视图,甚至细致到对关键部位的每一块砖都要编号,砖的长短厚薄都要详细记录。因此,照相工作是考古工作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座墓葬发掘清理工作即将结束的一个标志。

M9是一座南北向的东汉砖室墓,在墓室的正南方有一条长长的斜坡墓道。我架起相机对墓葬的每个角度进行仔细地取景,细心地拍照,唯恐漏下某个关键部位。

下午两点,墓室的拍照工作结束了,我来到墓道内,想对墓门进行近距离拍照。这座墓的墓门垒砌得非常规整,很有特色。

为了防止脚下路滑摔倒,我将相机挂在脖子上,一手举相机,一手扶着墓道东壁,小心翼翼地下到了墓道中部。蹲下,调整角度,眯起左眼,通过相机取景框仔细对焦,屏住呼吸,轻轻按下快门。我相信,一张清晰的照片将要在我的手里产生了,心中不禁生起种种轻松感、满足感。我眨了眨困乏的右眼,抬起头,离开相机,伸直酸麻的腰,想休息片刻。不经意转头向左看时,墓道西壁上的一块土色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块土怎么和周围的土色有些不同?尽管这种差别非常细微,一般人很难发现,但是,在我们考古人的眼里却显得那样刺眼而醒目。

我赶忙放下手中的相机,找来负责此墓发掘工作的信应超了解情况。他说清理墓道时并没注意到,可能是天气太冷,周围都冻实了,在清理墓道西壁时,粘附在墓壁的填土用小耙子一叨,就轻松地剥落下来,墓道壁非常规整。因此,就没有往其他方面考虑。

于是,我们拿来钻探图纸,仔细进行对照,也没有发现在这里有墓葬存在的标注。

我又取来手铲,对墓道壁进行仔细铲刮、辨认,确实有两道清晰的线存在,并在下部闭合,这是墓葬的典型特征。

看来,探铲下也会遗漏某种秘密啊!

此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说不定就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阳光之下

确定以后,我们找人开挖。果然如我预料,一个墓葬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个发现令在场的人兴奋不已!我们顾不上天气的寒冷,越干越起劲儿,最后脱下了身上厚重的棉衣,一口气将这座墓葬清理结束。

这是一座西汉中期的洞室墓,墓南向,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尽管规模不大,但是未曾盗掘过,保存非常完整。而且这座墓很有自己的特色,如墓门是用筒瓦进行封堵的。虽然是洞室墓,但是它有砖铺地,有砖砌的棺床,东、西两面都用砖垒砌起一个高台子,其高度与北部的棺床相同,在墓室中部形成一个东西向长方形的坑。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男性,骨架保存完好,头西脚东的横躺在北部的棺床上,其头枕在一块长条形的青砖上。在头的南面,墓室西部大高台上,摆放着一个体型巨大的圆陶盘,其上放置有两个陶壶和一个陶碗。它的墓门全部是用筒瓦封堵,这在其他墓地中是很少见到的,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我们给这座墓编号为M10,它和M9是一种打破和被打破的关系。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墓葬等遗迹的相互关系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由于墓葬建造的早晚时代不同,一般存在有叠压、打破和并行三种关系。所谓叠压关系,就是晚期的墓葬建造在了早期墓葬或遗迹的上面,它们的上下顺序体现了墓葬时代的早晚关系。打破关系,是晚期的墓葬在建造过程中,破坏了早期墓葬或遗迹的一部分,它们的时代早晚就体现在这种打破与被打破的关系上。并列关系,是指两座墓葬互不相扰,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层中。它们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也可能是不同时期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存在。如一座晚期的洞室墓,将墓室开挖在了早期墓葬的下部,但是没有触及早期墓葬,没有对其造成破坏。因此,在发掘这种关系的墓葬时就要特别小心,要从它们开口的层位来判断其早晚关系。

M10的时代早于M9,但建造M9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开挖M9的墓道时,无意中打破了M10的东壁。

不过还好的是,这种打破还不算严重,刚刚打破M10的东壁,没有对其墓室造成严重破坏。

经过此事,我们知道,这种遗漏的现象以后一定还会有,而且会经常遇到。我们应该多加留意,倍加小心了!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手中的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们的作用!

(三)考古三宝

考古队员手中有三宝,手铲、刷子和耙子,这是以往考古队员的基本装备。现在,考古队员身上的装备比起过去来,要好得多了。但是作为考古的基本功,这些基本装备还是缺一不可的。其中,手铲是用来刮地面、找地层、辨遗迹的。铲上功夫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考古工作者的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我们考古领域说起来谁的水平很好,常常说他有一把铲子,他是中原第一铲,等等。

刷子是用来清理文物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文物久埋地下,一般环境较湿,水分含量高,刚出土时非常脆弱,质地疏松,特别是那些漆器、壁画、丝织品之类的东西,很容易遭到破坏。当然,不同质地的文物出土时的坚固程度也不同,即使是那些质地较硬的文物,出土时也要小心对待,轻拿轻放,否则,其器物表面上的纹饰色彩可能就会在你不经意地拿动过程中脱落。因此,我们在文物的发掘、出土、提取和运输过程中特别小心,就像医生对待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倍加呵护。面对刚刚出土的文物,不允许用硬的东西去磕碰它,要小心梳理,用竹签轻轻的剥去周围的积土,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泥沙。因此文物出土时保护的好坏,和我们手中的刷子关系很大。

耙子在考古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巨大,是用来分离遗迹内填土与周围地层的有效工具。考古工作是对历史的还原,也就是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现象原原本本地揭示出来,然后才有它的研究价值,才能根据这些现象来判断当时的真实情况。比如一座竖穴土坑墓,本来是个长方形的坑,你不可以将它挖掘成一个圆形的坑,如果你将它挖成圆形的,就没有任何研究价值了。因为不同形状的墓室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丧葬习俗,体现着一种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在挖掘清理一座墓葬或灰坑的时候,不仅要挖出它原来的形状特征,还要做出它的原始壁面,只有这样才有说服力。在分离这些壁面时,小耙子就是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依靠手中的小耙子可以轻松的将灰坑内的填土与坑壁分离开来。

因此,作为一个热爱考古工作的科研人员,我们都很珍视手中的这三个宝贝,苦练基本功。在发现一个很不明显的遗迹现象时,我们往往用手中的小铲子反复铲,来回刮,仔细辨认。有时遗迹和周围的土层非常接近,肉眼很难辨认,怎么办?这就完全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判断了。为了辨认土色,你可能需要在刮铲地层的过程中去感受土质软硬的变化,质料细微的区别,颜色轻微的差异。为了辨别土色,有时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远近、不同的时间去观察。有时候,土色会因为其干湿度的不同而变化,这时就需要对已经变干了、变硬了的土层喷洒水,然后再刮铲、再观察,这时候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因此,考古工作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工作。它不断让你有新的发现,经常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不经意中,一个重大的发现就在你的手铲下产生了。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要有丰富的经验,足够的耐心。每次发掘时,我们都满怀着新的希冀;每次发现新的文物,我们都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和冲动。那种高兴劲儿,就像一个河边的垂钓者突然逮到了一条大鱼,畅快淋漓!

很快,下一个新的希冀又寄托在我们手中的手铲的下一次挥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