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的归宿

财富的归宿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我也知道现场很多观众都是自发前来听资先生演讲的。我手上这本书是《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述评》,就是您最近的作品。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基金会还是在十年以前。所以我从这里面发现,洛克菲勒基金会做的事情确实很多。这里面我就更进一步发现公益事业的作用,基金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资中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主持人:万象更新,思想为先,欢迎资中筠先生登上世纪讲坛。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是我们《世纪讲坛》开播以来请到的第一位来自我们国内的女性嘉宾。而且我也知道现场很多观众都是自发前来听资先生演讲的。我知道我们很多人熟悉资先生可能都是从您的一部译作开始,和我一样,那就是前些年非常畅销的美国小说《廊桥遗梦》。其实那是资先生业余时间翻译的,而且用您自己的话说,就是业余之业余时间翻译的一部作品。那么资先生的真正身份,是著名的国际问题及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同时曾经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所长。

资先生,我知道您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外国文学专业。那怎么样会从一个非常感性的文学领域,转到一个非常理性的政治经济领域?

资中筠:这纯属偶然。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己选择职业的说法,毕业了分配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们毕业的那一年是国家统一分配的第一年大学生,因此还专门集训,上学习班,明白应该服从国家分配的必要性。然后就分配了。那个时候学外文的人最需要的主要不是研究文学,而是在外事部门当翻译,或者是处理一些外文的事务。所以我就分配到了叫做民间外交的一些机构,因为那时候跟我们建交的国家很少,所以开展民间外交很重要。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涉外的工作,当然必须了解国际问题。

主持人:那我想知道这么多年下来,您作为一个在我们眼里的杰出女性,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您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状态?您有哪些爱好?

资中筠:最早我挑了学外国文学,当然是对文学比较喜欢。另外从前小时候古书念得多一些,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的东西是有兴趣的。最近十年来我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写随笔写得比较多。就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出了一些随笔杂文集。

主持人:我还听说您还特别喜欢弹钢琴,而且在小时候还开过个人演奏会,是吗?

资中筠:那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了。小时候学了,然后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觉得应该搞一场,就开了个人演奏会。大学的音乐系的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相当于毕业论文那样,就是搞一场比较标准节目的演奏会。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觉得告一段落了,也跟这个老师告别了,就开了一场演奏会。以后我就越来越退步了。

主持人:现在还会弹吗?

资中筠:弹还是弹,但是比较退步了,技巧跟不上了。

主持人:在我们眼里您真的是多才多艺?那还有一个爱好,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也算是工作,那就是翻译,是吗?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廊桥遗梦》,还有很多作品。

资中筠:翻译是这样,《廊桥遗梦》实在是提不上的。所以我总是觉得一种很偶然的,非常奇怪的,它变成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连自己的真名字都没用。我翻译大多数也还是被动,出版社来约,人民文学出版社常常来希望我翻译点什么。一般觉得有意义的我愿意去翻译,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翻译《巴尔扎克》。翻译《巴尔扎克》的原因,一个是我很喜欢巴尔扎克,再就是傅雷没有翻过的,还有一部分他们要求出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怕把法文忘了。就是温习法文,它很难。

主持人:是不是翻译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您的学术研究也有一些促进作用或者说帮助作用?

资中筠:我觉得天下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就是古今中外你多看一些东西,总会无形中开阔一些眼界,有些启发。比如像《巴尔扎克》,它是个文学作品,但是它里面历史典故多得不得了。当然通过这个(工作),你就会了解很多当时欧洲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主持人:说完了您的译作,我们再来看看您的著作。我手上这本书是《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述评》,就是您最近的作品。一般来讲我们说到美国研究,一般的人首先都把着眼点放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我们也知道您以前也一直致力于此。那怎么会突然从这样一个领域,转到人们看起来似乎不是特别重要的基金会这方面。

资中筠: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我觉得研究问题,作学术研究,现在流行的程序是倒过来的。先想好一个课题,我要研究这个,然后再去找材料,然后拼命地想完成这个课题。我觉得应该是相反的。就是你看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忽然发现这事很有意思,然后你再进一步慢慢地深入,越来越觉得对这个事情加深了了解,然后觉得值得写那本书。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基金会还是在十年以前。你也知道我研究美国,是从研究美国外交以及中国跟美国各方面的关系开始的。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里头,我想了解美国起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而且我相信也许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一个最大的杰作,就是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应该说中国的西医就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地培养高级的西医的人才以及有像样的正式的医院。所以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去看档案。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只看有关中国这部分,就多得不得了。原来从1910年代到1920年代一直到1930年代,中国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里面,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家起步的时候,总在一个时候得过它的资助。我就发现现在我们的最老一代的,大概现在已经八九十岁的科学院院士,在他年轻的时候,在做出成就的关键时刻,常常是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是资助他的科研,或者是出去留学。所以我从这里面发现,洛克菲勒基金会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另外一条线索是:前几年我写了一本书,书名《冷眼向洋》,其中研究美国20世纪为什么走向富强。这里面我就更进一步发现公益事业的作用,基金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并且能够发展,健康地向前发展,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就是现在大家常常说的效率和公平,我用的是“发展和平等”。在发展的过程里面,特别是市场经济里面,两极分化的趋势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你不加以控制的话,它的自然趋势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但是要分化到一定的程度,贫富悬殊太厉害了,这个社会就要不稳定了,所以一定要有另外一方面加以平衡。美国这个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它的激烈的竞争,个人奋斗这一面。可是不常注意到另外一方面,就是改良。向弱势群体倾斜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因素,使得这个社会不至于(两极分化太严重)。控制它的两极分化,不至于使穷人穷得活不下去。就是以种种办法限制富人不断地走向恶性的膨胀。除了国家的立法之外,我就发现它的公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的确对基金会来讲,一般的普通人可能对此不是了解得特别多。我相信您这么多年研究下来,一定会有很多的经验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用掌声欢迎资先生进入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掌声有请。

演讲

一般的人说到基金会,大概都有个概念。比如说现在我们高校,经常有一些项目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开一个国际会议申请一笔钱,我想这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西方国家都有基金会,但是美国基金会有自身的特点。(在美国)它的作用特别大,它的规模也特别大。所以我就想先简单地说一下它的规模。我说的是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它区别于两个东西。区别于传统的慈善事业,传统的慈善事业古今中外都有,反正是有钱人用各种办法捐点钱给穷人,或者救济灾荒,或者接济穷人。还有就是西方的教会,教会是一直在做这个事情的。但是现代的公益基金会跟这个有所区别。我要强调的是公益事业的基金会。现在我们常常听说,什么对冲基金,共同基金。这种是炒股的基金,其性质与公益性基金完全是两回事。我说的基金会,它是有限定的,它是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它区别于传统的慈善事业,就是说它们的目标不完全一样。它不是直接布施给穷人济贫,(或者)捐一笔钱给孤儿院,或者是捐一笔钱给残疾人,不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它是带有系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科学地花钱。我为什么把这本书叫做《散财之道》呢?赚钱有赚钱的办法,花钱,怎么花在点上,这是基金会最重要的一个任务。美国的现代基金会,我把它算作真正的大基金会,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个事业不断地发展。这个材料截止到2001年,已经有五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它的资产也是随着整个总财富的积累而发展的,它一般占美国总的GDP的3%—4%,有的时候少一点。还有一些非盈利组织,不完全是这种基金会。这个比例不算大,但是它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大。能够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基金会,资产在大概两三百万以上的有一千个。有一些基金会很小的,谁都能成立的。比如夫妇两个人稍微有点钱,也不用有很多钱,就可以成立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基金会。比如他叫强森,他就说叫强森基金会,然后去注册。完了之后他说明,我每年出两千元钱,救济几个学童,就是穷孩子上学,这也算。这很小,他的目的非常狭窄。或者有的人家里面有人死于癌症,他就说我成立一个抗癌基金会。就出五千元钱或者一万元钱,成立一个小小的基金会,每年给一点钱,或者是捐给研制治癌症药物的项目,或者是捐给得了癌症住不起医院的穷人。

我现在讲的是大的有影响的综合型基金会,那就很大了。像福特基金会,我们都是很熟悉的。福特基金会几十年来,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它是占第一位的。它的资产和捐献的金钱,都是占第一位的。大概是2000年开始它就屈居第二、第三了。现在遥遥领先的是比尔·盖茨基金会。盖茨基金会有几百亿的资产。这个基金会做什么呢?第一是教育。差不多每一个基金都有自己的方向,成立人的兴趣和想法不同,它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共同的、普遍的必然都有教育,面向各种各样的教育,成人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至于大学里面的某一个学科。所以美国的教育事业得益于基金会是非常大的。第二是医疗卫生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早期对于医学的研究,比如说小儿麻痹、黄热病、钩虫病等疾病的防治研究就投入较多,并有重大成果。关注医学科学的前沿,这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特点。另外一方面是公共卫生。培养护士,还有类似我们的赤脚医生,培训两年,到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在中国也培养过,在第三世界,在美国,它都培养过这种。它提倡医学的发达。当然还不止是它(洛克菲勒基金会),比如现在的比尔·盖茨,他把重点放在艾滋病研究上,为防治艾滋病已经捐了几十个亿。它有一个口号,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活在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上。所以简单地说医学算是一块。进一步比如说社会科学。因为后来感觉到自然科学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增加解决不了人类的各种苦难。比如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后来演变成蔓延至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那个时候生产力已经很发达,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可见物质的丰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些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所以基金会就出钱,建立了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

基金会出现于20世纪初期,它为什么会产生?它背后的思想是什么?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资本家剥削起来很残酷,并且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办一个企业,他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他为什么要捐钱出来?而且捐这么多的钱出来,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以个人道德来说。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剥削是坏事,捐钱是好事,所以怎么一个人又做这个,又做那个?这恐怕不是这样来考虑的。首先他有一个物质基础。我觉得这种大基金会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里面就不是这样。农业社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财富的积累也没有那么快。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直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突飞猛进,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非常非常快。20世纪的头二十年,那是美国大发展的时候,从这时起开始把欧洲甩在后面。在工业化的过程里面就涌现出来许多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金融大王,好多大王。这些人积累了非常非常大的财富。这个财富之大就使得他们觉得成了问题了。拿了这么多钱怎么办?在我们看起来,这应该不成问题,钱总是越多越好,是吧?他有几个途径。这些财富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扩大再生产是有限度的,因为在经济上如果你无限地扩大,他就有一个效益递减的问题了,不是越扩大越赚钱的。还有一个,美国已经出台了反托拉斯法,你一个家族的财产不能够大到一定程度的,它有限制。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他花不完。并且他们这些人白手起家的老一代资本家,并没有穷奢极侈的生活习惯,他能花到哪儿去呢?他就是多造几幢别墅,这个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没有为子孙积累财富的观念,他们觉得那是不对的。美国的文化里面是赞成个人发家、个人奋斗的,通过奋斗,哪怕你的奋斗过程里手段比较残酷,人家追究得也比较少。但是你如果完全是靠祖上的财产,自己什么都没干就变成大富翁了,社会对这样的人并不给予很高的尊重。并且老一代的财团主人,他们都很害怕培养出纨绔子弟。

举个例子来讲,老洛克菲勒每个礼拜给他的儿子零花钱三美元。他告诉儿子,这三美元,一美元,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第二个美元,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你总会碰到如生病等无妄之灾,总要有一个储蓄的概念;第三个美元,去帮助别人,你看谁需要帮助,你就应该帮助谁。他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另外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社会上反对和讽刺摆阔炫富的书,很有名的书都出来了。比如说有一个人叫凡布伦,他就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有闲阶级》,列举他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专门在外面摆阔等等。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就是你拿了钱到处去摆阔,并不能使你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好像大家都很尊重你,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在美国那个时候,社会批判的力量相当强大。在两极分化过程里,工人运动起来了。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改良主张,综合起来叫做进步主义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对于政府的腐败和财团的巧取豪夺,不断地揭露。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报纸,特别厉害。这样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舆论,觉得发财发到这个程度,好像处境并不怎么太愉快,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们有这样一种社会压力,这也是一种外部的压力,造成了他觉得这种钱总得有个去处。事实上,这个社会压力来自于美国的另外一种思想传统,就是平民主义。美国有两种思想传统,一种是个人竞争,类似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样的东西。就是说你通过自由竞争,谁有本事谁上去。我之所以发财,就是因为我又聪明又健康又勤奋,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你之所以潦倒,那就因为你不是笨就是懒。他们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就是推崇个人奋斗,并且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还有在自由竞争里面,不应该受到束缚。但是另外一方面美国有平民主义的倾向,不像欧洲有旧贵族,哪怕是没落的贵族也比平民受到尊重一点。他是世家子弟,怎么样怎么样。美国不是这样的,它有平民主义的趋势,一直到现在。比如说美国的一位总统,他很喜欢说他过去是穷孩子。英雄不论出身,过去很穷,但奋斗出来了,还是很光荣的。不像有的人觉得自己家里(穷),要掩盖家世等等,美国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就是志愿精神。就是说每个人对社会尽义务,这样的一种传统。我说他们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另外一方面他们有团队精神。因为早期从欧洲到美国的移民,在17世纪大批地去的时候,名义上都是英皇的子民。但是他们一旦有了问题,有了灾难,有了需要,天高皇帝远,谁也指望不着。谁来保护你呢?只有自己保护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社团精神,因此社团的观念非常强烈。所以有了事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互相帮助的观念是很强烈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传统,当然就是基督教传统。所以比如像老一代,我在这本书里面讲到美国三个先驱,一个是卡耐基,一个是洛克菲勒,这是咱们都知道的。还有一个叫塞奇,塞奇基金会是最早的,比他们两个都成立得早。其发起人是金融资本家塞奇的遗孀塞奇夫人。他们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卡耐基的一篇叫做《财富的福音》的著名文章非常系统地表达了公益事业家的思想,现在已成为经典。他的第一个思想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这个是人类进步的产物,这是人类进步所需要花的代价。因此不能因为看到这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就想着还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的时代,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回到那个时候最好,那是不行的。这个以个人奋斗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好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改良它,而不是把它拆了重新分配。这是大前提。接下来,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既然有能力赚钱,也应该有能力组织怎么样花钱,把钱花在点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造福。总的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想法。而且根据他的想法,那个钱都得在生前散尽,不要到死后再去捐遗产。他不赞成等死后再去捐遗产,写一个遗嘱,他说那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捐)遗产以后,人家把你的钱弄成什么样,你就控制不了了,要在生前看到我的钱用在对头的地方。第三个思想,不是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嘛?这个是《圣经》上说的,生前捐掉财产不就可以跟《圣经》妥协了?我虽然是富人,我还可以进天堂,因为我把所有的钱都已经散光了。他还真这么做了,他在他的企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股票股值非常高的时候,忽然一下子全卖掉了,卖给了摩根。留下他自己的那份股份,就完全捐给了卡耐基基金会。所以他有一句话,“拥巨资而死者,死于耻辱”。就是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富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可耻的,卡耐基强调必须在生前散尽财富。当然以后的大富翁还是捐遗产的多,不见得在生前都散尽,可是他的这个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以至于现在的比尔·盖茨,就是卡耐基的崇拜者。他就要在生前把钱都给捐光,他已经向报界宣布,他有两个孩子,他每人给他们留相当于六百五十万英镑的财产。为什么是英镑,我是在英国报纸上看到的,每一个人得这(一笔钱),其他的他要在生前全捐光。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人,他不认为政府是社会的主人。因此他们还想以他们的财富左右社会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我认为社会重点应该发展教育,或者说重点在医学方面,应该重点研究癌症,或者是艾滋病,我就把大量的财产投到这个上面。并且他们有一种“匹配资金”的条件,就是说我出多少钱,条件是市政府或者是当地政府也出多少钱。这样的话他等于影响了这个政府的预算。政府想我不出这个钱,这笔钱也没有了,他也觉得这是好事。所以有一些左派的人士批评这种做法,说他们拿这笔钱左右了政府的预算,他们应该没有权力这样做的。但是他们就愿意,而且他们确实是有意识的。他们说我就是要,我既然有了这么多财富,我要用在点上,我要使得这个社会按照我认为的理想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卡耐基专门还有一篇文章,就是提出最好的捐献的领域是什么。他提出了几个就是像教育、公共图书馆、医疗卫生这样的领域。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就是游泳池。为什么要捐游泳池?他认为游泳能够使人健康,普及游泳了,大家的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他拼命地鼓励各个地方造游泳池。还有就是公园,改善环境,公园应该是向所有的人开放的,穷人也有地方去享受美好的景色。他这一套思想,是支撑他们一百多年来,一直到现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发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是不是每一个捐一笔钱成立一个基金会的富翁都像他们这样想呢?其实也不一定。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或者所有的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要为社会做好事。但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事物之后,它变成最方便的处理余钱的地方了。你有钱没处花?算了,你成立一个基金会吧,因为它最简便。所以待会儿我还要讲到政府的法律和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接下来我还想花点时间讲一讲基金会同政府是什么关系。因为大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来,比如说捐钱是不是为了避税?我要把这笔钱捐出来,我就可以不交税了。这个问题当然是与税收问题有紧密关系的,不然的话为什么税收政策这么重要呢?而且美国的税制改革,就是对于这一块的税制改革波动,对公益事业捐献的程度,捐献多少钱,常常是有关联的。但是开始的第一代的基金会的创始人,就是刚才我说捐一大笔钱出来成立基金会的那些人,却不是因为税收才成立基金会。因为那个时候免税制度还没有呢,美国真正地对捐助慈善事业可以免税,这样的法律出台是1917年,而那个时候那三大基金会都已经成立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所得税是很少的,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卡耐基一向主张提高遗产税,他就是不让把遗产留给子孙,所以是他们促进税收政策的。但是后来国家有了这样的法律,后来不断地完善,就越来越规范了,当然税收制度对促进公益捐赠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在美国有条法律叫做税收法的501c3,这条法律专门管一切非盈利组织,享受免税待遇的非盈利组织,对于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规定很细,好多好多。你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你必须要提交一个符合这条税法的宗旨,你这个(基金会)是干什么的。然后你去申请在当地的税务局注册,得到批准,承认你是非盈利组织。那么你注册资产是多少,这个资产就可以免税。因此所有的基金会,大一点的,都有一个专门搞法律的人,经常要跟政府打交道。他们就归税务局管理,每年要向税务局提供报表,有多少资产和支出,要详细地向税务局报告。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去查账。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我到卡耐基的和平基金会去,我想问问他们,说你们去年大概支出是多少。结果那个管事的人,从电脑里面给我拿出那么一大摞他们去年的详细的资产报表,非常详细,其中也包括工作人员的工资。任何一位公众随时都可以去查他的东西,为什么呢?一百年来美国国会经常举行听证会,就是说那些享受免税待遇的非盈利组织到底干什么了?经常就把他们叫去,审查他们,叫他们报账。或者是说你们已经做了一些不对的事情,跟你们的性质不相称的,等等。但是更多是针对税收问题。所以1969年的税法规定了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其中有一个新的规定,就是基金会每年必须至少要给出去资产的5%。因为你要是低于5%,就变成你享受了免税的待遇而不去做事,把这钱存起来,这个是不允许的。基金会不能坐吃山空,还是要生财的。大的基金会大部分都是有股票的,它拿一部分股票去投资,那么这个股票的增值就是它那一年可以用的资产。股票有涨有跌,据估算,大体上平均年收入5%,所以它必须要用掉这个钱,不用掉的话就存起来了。所以基金会到年底就突击花钱,那个时候去申请特别容易。因为它要不花掉的话,就犯法了,要受罚了。但是像现在股票大量缩水,有好多基金会就很困难,它已经答应的钱都给不了了。最近我听说好几个基金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金会的运作实行项目审批制。它有一个会长,真正左右基金会的思想的实际上是它的执行会长。执行会长有点像一家企业的CEO,而且是一批已经专业化的精英。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基金会精英,指的就是这些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财产不属于他们,但是他们支配的权力很大。如果一个会长连任十年的话,这个基金会的方向跟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大的基金会就有董事会有各级领导,有项目官员,等等。所以这种运作就已经是一个企业化的运作。可是那董事会不是由出钱的人组成的,这个跟企业不一样。董事一般都是社会名流,比如说下台的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企业界人士,等等。比如任命会长、决策,还是要董事会来决定。因此如果我是捐资人,当然第一代的时候,比如像卡耐基这样,一直到死之前,还是左右基金会的方向的,他觉得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死了之后就不是这样了,而且就跟他脱钩了。基金会本身就是独立的,不属于任何人。例如我们熟悉的金融家乔治·索罗斯,他也是个大慈善家,有一次在开董事会的时候,他说应该怎么样,别人不同意他的意见。然后他一火,说:“是我捐的钱,我说了算。”另外一个人立刻就跟他说:“索罗斯先生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钱,你已经捐出来了,而且你已经享受了免税,假如你不捐这个钱,你就应该交很多税给政府,政府还可以用这个钱去做好多别的事情,所以你不应该说这个钱是你的,你说了算。”

最后我想讲一下,基金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也是大家所关心的。我最开始的时候是认为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的国情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这是私人基金会,我们国家对私有财产这个问题还没有法律保障。尽管实际上已经出现各式各样的大款,而且有一些人特别有钱,但是在制度上私有财产是没有保证的。所以在私有财产没有得到保证之前,你怎么能够指望他捐钱出来呢?但是从上次修宪到现在十六大之后,慢慢地民营经济有了地位,并且现在说民营企业家也要享受国民待遇,就是完全平等的待遇。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好多好多的民营企业家,财富会集中。而且贫困悬殊已经扩大了。而且据我了解现在也已经有不少有志之士,挺想捐点钱来做点好事的。可是这个钱要捐出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你捐到哪儿去?怎么操作?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我们的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令了。就是说鼓励有钱的出钱。最主要的要有一套制度的保证,保证有规范的操作。不能够让人家捐了钱,不知道它干什么去了。现在有一些水灾或者是地震,大家捐钱,捐钱的时候都很不放心,不知道捐款最后落到谁的腰包里去了。这样的话如果是没有一个制度,没有一个透明的,你随时可以去查,或者每一笔钱都可以追踪。就很难发展公益基金会。

另外在观念上也应该有一个转变。就是说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我从社会赚来财富,我对社会应该有责任感。因为中国人一般是为子孙积累财富,这个观念是比较强的。甚至一些贪污犯说:“我还不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连贪污都是为了儿子。这种观念应该改。就是说每一代的人都应该自力更生,因此有了财富的人主要的责任应该是面向社会。这个观念不是一时就完全能够转变起来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观念可以跟我们古代的道德,“为富而仁”结合起来。你富了,可以做一些好事,总是善举。但是这善举不是个人的,应该是有组织的。所以像这一类的事物,一个是要去掉一些误区,对它的一些误解。另外一个我觉得很值得详细地加以研究。我自己想既然我已经看到了这么多材料,我去访问了那么多基金会,跟那么多人谈话,我就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尽量详细地把一些情况提供(给大家),不管谁有兴趣谁可以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