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人以及美国的国家政策

美国人以及美国的国家政策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的结果说,在所有外国当中占据最引人注目位置的是美国。其中,8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美国对中国最不友好,57.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最无好感的国家同样是美国,与此同时,7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也是美国。

剖析美利坚——美国、美国人以及美国的国家政策

孙 哲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主持人:万象更新,思想为先,欢迎孙哲教授登上世纪讲坛。

眼下吸引全球人目光的,可能就是伊拉克战争了,在这个时候美国以及美国人也就不可避免地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一直到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有一直到目前正在进行着的伊拉克战争,很多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打仗。

在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美国人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甚至美好的东西,比方说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的快餐,还有IBM的电脑等等。所以有人说美国人既是天使,同时也是魔鬼,让人疑惑不解。

那么美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美国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个性呢,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坐在我身边的嘉宾孙哲教授,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同时也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教授。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孙哲教授。

主持人:听别人跟我讲,您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始终走的是一个快车道,在二十三岁时就读了博士。

孙哲:对。大概是二十年以前,当时有一个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进了大学以后非常刻苦。

主持人:怎么个刻苦法?

孙哲:给你举个例子。当时物质条件很差,夏天有蚊子咬。所以为了防止蚊子,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提一桶水到教室里,穿了一条短裤,把腿放到桶里边,然后再继续读书。

所以(我)大学三年级就跳级考了硕士研究生,然后硕士又提前一年毕业。所以当时在复旦是二十三岁就开始读博士。

主持人:我知道您在复旦大学的时候是国际政治系,从法学学士到硕士一直读到博士,后来怎么到了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领域呢?

孙哲:说来话长,简单地说是因为我们当初有一种为国家奋起而读书的理想。但是在二十年以前,对于自己将来事业要怎么发展的规划,大家想得并不是太多。所以我当时也很想像您一样,坐在主持台上做一个新闻记者,或者说做一个搞新闻的人。后来到北京招生的老师是国际政治系派去的一个党总支副书记,他看到我当时是北京市的一个优秀学生干部,一下就把我招到国际政治系了,所以就学了这个专业。

以后在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也的确是有一种犹豫,是不是继续这个专业,还是说去上法学院。读医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个基础,但是在美国法学还是比较受尊重的。所幸的是自己对国际关系这个专业还是比较热爱的。然后同时有幸遇到几个大师级的人物,找到了巨人的肩膀,所以才这样坚持下来。

自己没有别的优点,只是笨鸟老在飞,所以我相信勤能补拙。在这个专业领域内一直做到现在,感觉到非常高兴。

主持人:那您前前后后一共在美国待了多长时间?

孙哲:待了十年,二十四岁到三十四岁,1990年到2000年。

主持人:应该说对美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孙哲:这种东西,就像大家喝酒,像古越龙山有五年陈,有八年陈,有十年陈,所以每一年感受的味道不一样。可能有在美国待过二十年的人,他的感受跟我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主持人:从咱们国内现在来看,从国外再回到国内,您觉得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会容易出现哪些偏差?

孙哲:我觉得因为大家经常说美国人看中国非黑即白,要么把中国看成一个崛起的市场,要么把中国看成一个它不喜欢的政治体制。那么我们中国人看美国,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有一种很复杂的又爱又恨的情结在里面。有些年轻的同学可能提起美国的食品,提起美国的文化耳熟能详,几天不吃肯德基,不吃比萨,可能心里面就要想它。但是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这种指手画脚,我们又很愤恨,觉得它是一头很野蛮的大象,随便在世界的和平草地上到处乱跑乱逛,然后最后遭殃的总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次伊拉克战争也凸现了这样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看美国应该更客观更全面地来看,来纠正自己的这种偏差。

主持人:您从“9·11”以后一直到美伊战争期间去过美国吗?

孙哲:去过大概五六次吧。因为工作的关系,每两三个月就要去一次,主要是跑纽约、华盛顿。每一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比如说我熟悉的华盛顿特区。我经常去美国国会,在“9·11”以后的一个月,我带了我们一个领导人去,到了发现炭疽病的那幢大楼。去的时候心里边也很犹豫,但想想为了中国外交,我们很需要接触对方的议员,要跟他们去谈一些事情,所以把这种恐惧感完全抛弃掉了。但是总的感觉“9·11”事件对美国人的心理打击特别大,所以在国会,在美国纽约,大家的防范心理都大大地加强。原来国会广场前面有一片很开阔的草地,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路过国会图书馆时经常到那里散步。“9·11”以后每一次去,戒备加强一次。开始是围个栏杆,看起来很难看,人进不去了,而再去的时候到处都是警察。所以你看了以后感觉到这个国家,有一种失去了当初二次大战以后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之一——免除恐惧的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正在失去这种免除恐惧的自由,因为它真的是害怕恐怖主义,(害怕)会再次发生像“9·11”那种事件。

主持人:我想美国现在的经济状态也是和他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那么作为我们中国人,在看待美国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彼此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一些偏颇。那么如何正确地来看待美国呢,我们下面就来听听孙哲教授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美国、美国人以及美国的国家政策》,掌声有请。

演讲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里,我想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个是怎么看美国。我们怎么看美国,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青年人怎么看美国。第二个问题我想讲讲美国人的群体特征,还有美国精神,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美国特殊的国家气质,是什么样子。第三个我讲一讲美国国家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给大家做一些汇报。

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美国。我想中美交往大概是两百三十年以前。我们给美国起了一百多个名字,叫它米国,叫它亚美利加,最后我们把它定义为美国,美丽的国家。我们小学读课本的时候,你在刚开始认识这个国家的时候,就把它想像成一个比较遥远的美丽的国度,字面上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自己在美国生活过那么多年,我想大家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对美国的知识信息的发展,我们心里面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在里面,如何看待美国,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也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美国这个国家是好是坏,美国人在世界人心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我想我们自己都有一个心理尺度。

那么我先给大家介绍两个材料,两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涉及到我们中国公众对美国的印象。第一个调查结果是1995年做的,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组织的,范围涵盖我们国家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十多万中国青年。调查的结果说,在所有外国当中占据最引人注目位置的是美国。其中,8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美国对中国最不友好,57.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最无好感的国家同样是美国,与此同时,7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也是美国。这是第一个调查。

第二个调查结果是2000年,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和美国一个叫凯特琳基金会合作进行的,是对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的部分民众进行的调查,这个结果也很有意思。当问到对美国的总体印象,问题是这样设置的,说你一听到美国,你首先想到的事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心目当中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就是美国是一个富足、科技高度发达、经济繁荣、人才聚集、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第二个反应是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非常傲慢和霸道,实在让人受不了。然后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不同,答案也不太一样。在新闻界和大学生当中,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多元的文化、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及很多人非常欣赏自由女神,那种象征性的、“把你的疲顿交付于我、自由的享受、自由的呼吸”,特别欣赏这种东西,欣赏那种自我奋斗的机会。那么在政府官员、技术官员、工商业人群当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一些高科技的产品,电脑、海滩、草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麦当劳、可口可乐,一些著名的美国品牌,还有华尔街。当然,也有人一提到美国,首先第一个想到好莱坞的电影。大学生当中还有不少人提到电脑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强调喜欢美国是因为感觉美国是一个高效率的国家。这是一提到美国,我们大家首先脑海里自然而然反映出来的一种东西。当然我想在那个时代,在大家成长过程当中,可能对美国的其他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炸死、炸伤我国驻南斯拉夫的人员,轰炸我们的使馆,克林顿的性丑闻,这些当前发生的或者过去几年发生的事,仍然记忆犹新。美国的民权运动,校园枪击案,这些都是我们想到美国,首先蹦入我们脑海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印象。

那么刚才谈的是有关方面做的两个社会调查。(据)我的观察,对美国人,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基本的结论。第一点结论,中国人和美国人,我经常喜欢讲这个问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叫“natural affinity”,不管我们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印象如何,但是我们对美国的发展特别关心,对美国的好与坏特别关心。这个我觉得有相似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说你把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俄国人进行比较,我们觉得美国人还是相对地比较容易亲近的。这是一个观察性的结论。

第二个观察性的结论,美国在我们每一个国人当中,它的形象都比较复杂,比其他国家的人都要复杂。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所喜欢的,如果说谈不上爱的话,就是美国创造了很多先进的科技,有些文化的东西都是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特征;我们所恨的和不喜欢的,就是美国在世界事务当中指手画脚,有的时候扮演了一个乱放枪的警察的角色。所以这是我们对美国在国际事务当中持有的一种普遍的负面的印象。

那么我的第三个看法和结论就是: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也是呈一种学习曲线式的这么一个流动的状态,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因为我们自身的变化,所以我们对美国的看法也时好时坏,在特定的议题上看法又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看法总结下来,这么多年我们对美国的看法逐渐趋于成熟、趋于理性,我们意识到美国社会有很多它自身的问题。

最后一个结论就是,虽然我们现在中国民众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持一种谨慎的乐观的态度,但是我们对美国的看法当中也有一些很大的担心和疑虑。特别是对美国对中国的意图,美国在国内制造的中国威胁论,我们很不满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在人权问题上,它的比较霸道的做法,以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崛起所持的矛盾性的看法,我们都觉得这些问题给中美关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所以我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社会调查总结出来的中国公众有关美国关系看法引出一个大的问题,即怎么正确地认识美国。我们以前有一个作家叫茹志鹃,她说她80年代中期刚到美国的时候,感到美国有着各种可怕的着色的糖衣迷药和不可抗拒的魅力,它本身有点像迷宫。现在任职于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王沪宁老师,以前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他也说今天美国的发展,其经济繁荣,其政治过程,其生活方式,其国际地位,在当今世界制造了一个大的疑惑。

如果把美国比喻成景观的话,我觉得我们看美国,看美国国家的景观,从大的方面应该用五大视角来看。

第一个视角,我们要对美国的国家地理景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很多人到了美国以后,就会震颤惊奇于美国给他的精神上的撞击,因为要去适应那里巨大的地貌和广阔的地平线。美国从地理上看,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上天赋予美国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它处在世界上两个大洋之间,有九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纵横千里的河流,有肥沃的平原,也有很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大草原。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美国,形容美国的地理优势一点不为过。所以在国家发展的条件方面,美国首先占据了地利方面的优势。美国能在短短两百年期间,迅速地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地利是它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这是它的地理的景观。很多美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大国能够在取得繁荣发展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对它的国家安全在过去两百多年给予了这么少的关注,投入这么少的资源,因为它占据了两洋天险。有一个美国学者说,古罗马,古代和近代中国,在漫长的时间里没能够免除自己的安全忧患,而美国做到了。特别在“9·11”以前,美国本土没有受到过外来的打击,所以了解美国的地理景观,对我们了解“9·11”事件,了解美国心理的震颤是有很大帮助的。列宁说过,美国在世界上处于最安全的地理位置。列宁这句评判被“9·11”撞击敲碎了,美国人心里的那种安全防线被冲毁掉了。所以说美国的“安全港”的概念涉及到它的特殊的地理景观。

第二个视角我们应该了解,美国做为一个移民国家所特有的人口结构的景观。大家经常问一句话,谁是美国人,美国人真奇怪,他们总是外国人。说得很简单,但是我觉得很精辟,美国人都是外国人,美国是建立在一个移民的观念之上的。从统计上来看,2000年的统计表明,在国外出生的美国居民和美国第一代移民大概人数是五千六百万。当时那一年的美国人口多少呢,是二点八三亿。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七百三十万的移民到了美国,美国每年平均要接收差不多七十万新移民。所以在美国两亿八千万人当中,从人口总量来说,它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大人口大国,中间的白人差不多占82%,黑人占3%,亚裔占3.3%,华人差不多有一百六十万。了解这么一个人口的结构,我们就会相对地了解它的各种移民背后的宗教背景。比如说在美国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的新教,28%信奉天主教,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比例是84%。小布什为什么这次在“9·11”以后,开始表现得非常狼狈后来又很坚定?这与美国宗教有着莫大的关系。“9·11”当天他在佛罗里达给小学生讲课,听说发生这个事情,他坐了一个专机,总统专机,在美国的领空里到处狼奔豕突,不知道到哪儿去降落,因为他害怕恐怖主义分子会不会打他的专机。最后他被特勤局允许到内布拉斯加的一个战略空军指挥的基地降落。所以当时美国人对他的表现很不满意,当时一个新闻记者叫彼特·詹宁斯,他说在国家遭受到重大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总统在哪里,他在狼奔豕突保护自己的生命。所以彼特·詹宁斯在当时唤发了美国民众一种同仇敌忾,对付恐怖主义分子的这么一个激情。但是小布什在“9·11”事情发生以后,展示了非常浓厚的宗教情结,他说“我跪在地上,当我向上帝下跪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上帝的力量,后来重新从宗教上发现了自我,发现了自信”,因此他得到了美国的80%多有同样宗教情结的人的支持。所以你看“9·11”发生以后,9月14日是美国全国的一个礼拜日,美国人受到那么大的打击以后,他并没有去以牙还牙,当时在国内那种情况下,没有找有中东背景人的去打击报复,而是全国走进教堂,点燃蜡烛去做一些祈祷,从神的身上去汲取心灵的慰藉。因此,了解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景观,对我们了解美国的背景有很大的益处。

第三个视角我觉得是要了解,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经济方面的国家景观。我们说2003年时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大概有三十一万亿美元,美国占了将近30%,九点七万亿到九点八万亿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日本,四点六万亿美元,然后是德国,一点八万亿到一点九万亿美元,英国一点四万亿美元,法国一点三万亿美元,我们中国是一点一六万亿美元。所以美国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比例来看,它在经济方面是一花独放的,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给予肯定。所以在90年代中期克林顿当政的时候,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美国制造了很多年轻的百万富翁,四五十岁的这些老人们,也觉得很幸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美国在当时的繁荣,或者说现在在世界一花独放,其实是美国各中产阶级参与其中,做出了很多贡献。现在由于金融市场的革命,美国大概有六千六百万人,差不多占人口40%,或者说40%的美国人家庭,都投资于共同基金,在股票市场上参与其中,这个对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些贡献。所以我们讲的经济繁荣影响到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实际生活。

第四个视角我觉得,我们特别地要关注,美国在过去两百多年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自诩为西方文明的美国式的民主化模式这么一个独特的政治景观。这一点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最近有一个美国学者叫盖瑞·威尔斯,他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必要之恶》(A Necessary Evil)。这个标题就是说美国人从来不相信政府的,这种历史传统是说早在美国立国的时候,美国人就打定主意,不是打江山的人坐江山。美国在当时也不是说要用新的权力斗争去代替旧的权力斗争,他要创建一种崭新的制度,要确保人民对政府的控制。所以美国人两百多年以来,一直很讨厌职业的政治家,喜欢业余闹革命,所以托克威尔,法国一个著名的思想家,评论说美国最优秀的人物是投身商界的,只有那些二流人才,自己家里的创业受到挫折或者管理不好,他才去想当然地想去管理国家的事务,这是一个很滑稽的现象。平安无事的时候,政府的公职对野心的诱惑力并不大,所以在美国混迹于政治圈子的人,都是一些抱负不大的人,这个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的看法。但是这个普遍的看法的背后的寓意,就是美国人对政府天生是不相信的,觉得要建设美国特色的政治,美国特色的爱国主义,就得处处提防政府是不是在关键的时候会腐败、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这个是美国自诩为自己创建的最文明的最先进的政治体制的一个地方。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还有第五个视角,观察美国的外交政策,它由一个过去从地理上不断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转变到今天想强调用软实力和软权力来征服世界的全球霸权的这么一个景观,其实就是一个帝国主义扩张的景观。美国在内战以前完成了自己的自我建设,然后在内战以后的1800年左右开始了大陆扩张,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最后走向海外扩张,大家学历史都知道这个事实。到了今天有一种理论,说美国强调地理扩张,它在地理上也通过自己的跨国公司,微软、GE,在各个国家设立子公司来扩张。这样的观察也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想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传播自己所谓的精神文化,来让全世界对美国产生好感。我刚才提到的麦当劳,有人就说麦当劳的标志是一个金晃晃的M,人们把它奉为“金色的拱桥”理论。说吃麦当劳吃得越多,你对美国口味越留恋,而你看好莱坞的电影越多,你就越喜欢美国那种生活方式,这是美国人一厢情愿的自我解读。但事实上,美国的确想在除了建立一种军事上的扩张帝国以外,还渴望建立一种文化帝国主义,不少人喜欢而且也认同美国这套价值。

以上是讲美国、看美国的几个视角。我想有这么多视角来看美国,自己其实是想强调两点。第一点美国是一个处于流动状态、经常变化的一个国家。它在两百多年前建国以来,一直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目标,有它的自我追求。我们先不管这种追求是好是坏,它有自己的自我追求。美国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精神世界的多元性,使美国在国内发展上达到了某种比较发达的地步。这就使美国人最难调整的是它的这种救世主心态,就是用自己的那套价值观看世界,他觉得自己成功了,自命为世界法官想去对别的国家进行道德惩罚。我们不管对美国这个国家怎么看,它有它自己的变化、自己的追求。所以说我想强调一个真实的美国,真实的美国人,和真实的美国国家政策制定的一个大的动态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作为一个实体,它自己的流动性,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自我追求,西方国家体系的自我追求,是西方政治的一个万花筒,另外一方面它也是西方腐败现象的一个温床。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即美国的政治,美国的自我追求,是处于不断变动的一种状态当中。

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我们要站得远一点看美国,看美国的发展。美国这个国家在自身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者教训,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它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探索的总结。我想站得远一点看美国,可以反过来为我们人类追求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文明的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镜鉴,我想强调这一点。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角度,认真地去研究我刚才提到的美国的变化,思考美国今后的走向,考察美国的变化和走向对今后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会造成哪些影响。这是讲的第一个问题,怎么看美国。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多元社会当中单向思考的美国人。刚才讲了很多美国国家景观和特性的形成,其实有什么样的人民,才有什么样的国家。美国这么一个国家发展到今天,是跟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国度里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美国建国以前有一篇小文很流行,当时叫《美国农民的信》(A Letter From A merican Farmer)。一个美国农民以乡野村夫的角度,宣告了美国人种,一个全新的人种的诞生。美国人是什么样子呢?美国人既是欧洲人同时也是欧洲人的后裔,美国人一个家庭的主妇可以是英国人,也可以是荷兰人,她的儿子可以和法国人结婚,所生的四个儿子又可能娶四个不同国家的妻子。所以他说一个美国人,就是将祖先的偏见与矜持完全抛诸脑后,而从新生活的形态,新政府以及新社会各种阶级当中想建立崭新的自然,有自我追求的重新被塑造成的一个人种。我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国家目标、国家利益,其实很依赖他们美国人具体的实践来界定,也就是说美国人的经历背景和行为,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为和国家形象。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想把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概括为四点。第一点,谈到美国人,我觉得美国人比较崇尚工作和劳动,相信“天道酬勤”,同时比较尊重和崇尚那些白手起家的品质,这是他们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

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国家有一个很有名的社会学学者叫费孝通,1943年的时候,他访问美国,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杂文《初访美国》。这里面有一段很美妙的话,他说现在中国一提起美国,真像是西方极乐世界,上有天堂,下有美国。他就默默地在心里面画了一张漫画,题目叫“美国真富”,“富有”的“富”。这张漫画画的什么呢,画了一个小巧的花园,一个肥健的太太手上拿了一个药瓶,瓶子上写着维他命ABC,她正半裸着晒太阳,一个大肚子的男人弯着腰在种花,门口停着一辆待租的TAXI。他说这幅漫画背后的寓意叫美国的苦人家,美国的穷人。所以他用这种春秋笔法,来说明美国的穷人、苦人家尚且如此,富人家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所以费先生由此开始写他对美国的印象。但是到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并反复强调说,美国并非河里流着牛乳、美国也不是树上结满葡萄的天堂,美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天赐,也不是别人送的礼物,而是其人民努力劳动的报偿。我们东方人现在都觉得美国的富有是值得羡慕的,但是应该知道美国的富有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贫穷中自己打出来的天下。费先生说我们看到的是吃得面孔红喷喷的老美,看不到的是他们曾经在饥饿里挣扎的“扬克”,“Yankee”就是美国人的代名词。所以说我在美国接触很多美国人,有的时候看到他们脑满肠肥,腰缠万贯,但是他们每个人讲起自己奋斗成功的历史,听起来都很辛酸。

第二个美国人的群体特征,我把它总结成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创造、具有冒险和进取的精神。我们大家看贝类,找到一块石头以后,它就会趴在那儿贴上去,一辈子不动。美国人好动,他不会停在一个地方不动的,所以我们把美国形容成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就是因为美国人的迁徙很频繁。美国人有一种本能,他们崇尚革新,或者说比较喜欢创新,反对墨守成规;讲求实效,不拘一格。我觉得这个是美国人民族个性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得到我们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所肯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美国是一个前进最快的民族,他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马上进行实验,如果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好的,第二天他就可以把它付诸实践,所以说美国是一个前进很快的民族。我在跟很多美国人交谈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知足常乐,也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这一点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把它总结成美国人的一种创造精神,想把它总结成美国一个表达出来的群体特征。

第三个特征,据我观察,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的美国人普遍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和经济头脑。我们中国人对美国有一个误解,美国人非常富有,美国人富甲一方,生活奢华。其实美国也有地区差别,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地区差别都比较大。美国拥有上百万的乞丐,对这一点很多中国人听了很奇怪。很多普通的美国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奢华完全没什么缘分。美国有一篇报道叫《住在你身边的百万富翁》,讲的就是开一个二手车,然后到像麦德龙这样的超市里面消费的这么一批百万富翁的生活。美国人到中国来以后,说中国人的大吃大喝,中国宴会的丰盛,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觉得中国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特别是他们对我们吃完了以后丢下大量的剩菜扬长而去感到困惑。日常生活中的美国人,很多地方都精打细算过日子,看到商场上的折扣,很多人拿着折扣券去买东西,按图索骥,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搜集这些东西,然后到商场去把那些东西找出来,他们觉得买多了以后可以省很多钱。另外,美国人搬家的时候,他要找有名的拍卖行拍卖,不用的东西他要尽快地流动起来,包括大学里的用书。书本在美国很贵,用的时候很小心谨慎,大学生用完这本书,然后学期结束的时候,他还会再卖给书店,一般是三分之一的价格,书店再以二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学生,这主要是他们有一种很先进或者是很精明的商业头脑。我觉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刚到美国的时候,在理财方面没有受过任何的训练,自己怎么花钱怎么用钱怎么赚钱一无所知,在当时十几年以前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第四个特征,诚实守信。在美国有很多奸商,有很多聪明的人,不诚实的人,但他们总体上来说讲究一种比较诚实务实的原则,讲究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准则,我把美国的这个群体特征作为第四个群体特征提出来。认认真真做事就是说美国人很实在,注重实际不喜欢空谈,所以你看很多美国大学生,美国的居民,他什么都做过,他自己会修车,自己会打家具,自己会修理自己的庄园。有的做过医生的,他可能摇身一变去踢足球了,去当职业运动员了。有些其他做过生意的人,他可能又摇身一变,去做律师了。这中间他们的角色变换很大。所以在美国比较实用,只要认为喜欢,他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前面说的这几点都是讲美国的一些我认为比较积极向上的品质。很多人可能听了这些话以后,觉得你是不是在美化美国,美国人真的有这么好吗?我们也可以继续分析其他一些不好的特征,比方说他具有经商的头脑,你也可以演化出他披着温情的面纱的唯利是图的本性,他就想赚你的钱。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方面去分析他群体特征表达的特点。当然分析美国群体特征,我总结的这四点可能还不完全,因为美国人还有很多特征。比如他们强调个性化,所以他们讲话的时候都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I believe,my opinion is”,他们先强调他们怎么样,他们首先干什么事,他们要穿件衣服,他们要想到我是不是be special,我想有我自己的个性,我留个头发是不是让人家注意我,不(与别人)雷同,这是一个他们个性化的特点。还有美国人当然有一个全民的减肥运动,对减肥着迷,所以减肥成风,这个算不算美国群体的特征?有很多美国人有幽默感,干什么事情都喜欢轻轻松松的,把很严肃的事情办成,这个算不算美国的群体(特征)?我觉得这样我们的单子都可以继续排列下去。

我刚才总结的是我的一些理解。大家可以继续考虑,为什么美国人会有这些特征?我觉得跟他们当初到了那块新大陆,然后这种自然环境对他们个体个性的塑造有关。到了一个陌生的土地,吃苦耐劳是一个必然的前提条件,从这点看,现在美国人的很多价值观可以追溯到过去拓荒年代,讲究自立、自强、自信、自力更生。我刚才讲美国他周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变化就有机会,所以你要勇于进取,你只有敢于拼搏才能抓住机会。所以很多美国人把这种公共财富和自己财富的流失看得非常淡,“9·11”以后美国的金融市场表现不佳,我刚才说过40%的家庭投资共同基金,这种共同基金可能无形之中会使他的家庭资产缩水30%,普遍的现象是这样,但美国人把这个看得很自然。所以在“9·11”以后很多人问我说,美国这个国家经济上会马上倒塌吗?我说,不太会,因为它的国民的个性,国民的自信还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美国人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一场游戏,一场战役,他们就觉得运气有好有坏,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勇于追求,勇于冒险。这些自然环境和周围的变化对美国人的个性有深远的影响。

我刚才说的美国人的群体特征,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读。把它从理论上提升一下,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它的自我期许,自我期望。我想这个美国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小布什到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特别提到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由此足见美国政界人士对他自己所拥有的精神气质颇感自豪。

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美国研究方面的大师叫康马杰,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这本书在中国学术界当中也蛮有地位的,他就把这种难以捉摸的美国精神作了一个总结。我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他心目当中的美国权威认为自己的精神是什么样的。他认为美国精神主要有十二个特点。第一点是异乎寻常的乐观精神。第二点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第三点是非常广阔的视野和非常驰骋的想像力。所以美国人不喜欢犹豫不决和胆小怕事,他们喜欢接受大规模的计划和比较豪迈的事业,喜欢大手笔的东西。第四点是物质性的文化,文化当中渗透着金钱的味道。第五点是美国人总是顽强地想去战胜困难。第六点是有强烈的数量观念,倾向于用数量来评价几乎所有的事物。第七点是注重实际,对政治、宗教、文化、科学尤其讲究实际。他们对这些人文的东西讲究实际,但是对于商务,商业上的实践,又带有浪漫的色彩,这是矛盾的共同体。第八点是讨厌理论和抽象的思辨。像健康人不吃药那样,争取避开那些深奥的政治哲学和行为哲学。第九点是尽管美国人很年轻,很不老练,但是他设计出自己一些独特的政治机构,像发明机器一样,因为这套政治机构比较灵活好用。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我们不一一举例,但是他最后一个特点说美国人有一种夜郎自大的信念。刚才提到,这倒是跟我们中国人看美国是一致的,吻合了。他们轻视其他国家和民族几乎达到旁若无人的地步。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优越,自己也比别人优越,所以这种优越感产生一种天然的使命感,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高的希望,这是康马杰对美国精神的一个总结。

我还想跟大家说什么呢,就是美国精神虽然捉摸不定,但是它也有一个核心的内核,核心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也是我们经常在书本上、电视上说的美国的信条,“American Creed”。那么什么是美国信条?刚才谈了一个大致的精神上的一些模糊不定的信条,现在我把它抽出来,再进一步地分析,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美国信条按照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解说,有这么几个元素在里面,第一个是自由,第二个是平等,第三个是个人主义,第四个是美国式的民主,第五个是法治。

简单作一下解释,美国信条当中第一个元素是自由。自由可能是美国人叫得最响亮、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很多时候美国人生性散漫,不喜欢被约束,他们工作很勤奋,但是大体上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要自己决定做什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1983年的时候,当时美国是里根总统当政,当看到联邦政府有一些机密经常外泄,他就下了一个命令,他说所有的政府官员特别是那些接近机密文件的官员,你要接受测谎检查,看看你是不是忠诚。这个命令下去以后很多美国官员罢工了,提出辞职,包括当时里根自己的国务卿舒尔兹。他说你要是这么蛮干,我不干了,我没有自由了,侵犯我的隐私了,侵犯人格了,宁可辞职,也不接受测谎检查。所以美国人对自由观念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个是平等的概念。美国人讲究一个起点的平等。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不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的智力,每人受的教育和做出的努力不一样,他们接受那些不平等的现实,不平等的结果。但是他们讲究机会均等,讲究起点均等,所以每个人面临的机会应该是一样的。

个人主义更不用说了,刚才我已经举了一些例子。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意大利一位有名的女记者,叫法拉奇,不知道现在大家还喜欢不喜欢。她曾经问基辛格,你享有电影明星般让人难以置信的地位,怎么解释为什么你有那么大的魅力。基辛格想了半天,对法拉奇说,这要归功于他自己单枪匹马的行事方式。这是一个美国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做事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方式,可以说美国人讲究self-reliance,自我培养,自我创造。所以在美国,你如果过分地炫耀你家里面有多少多少钱,你父母是什么什么,有多高的地位,有的时候反而被很多人瞧不起。美国人欣赏白手起家,这是一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

民主更不用说了,民主是美国信条的第四个元素。美国人讲民主,按照他们理论上的解释,有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第一个,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宪政体系,要保证老百姓的权利。第二个,有一套议事的程序。民主作为一个伦理上的美好的理念,现在几乎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了,连最独裁的人也不公开否定民主作为一个道德的理想,是非常美好的,他不否定这个,很多独裁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最民主的国家。所以我们不讨论道德层面上的东西,我们讨论民主怎么能够被落实,怎么能够被运转。民主怎么通过一种机制性的安排,如选举制度,把国家最优秀的人才选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老百姓谋福利。美国人说民主代表这种东西。同时民主还有一个要素,就是老百姓要对自己的政府要有公信力,要觉得这个政府有权威、有能力,能够给自己解决问题,他愿意参与政府制订很多政策。所以说这是美国人宣称自己民主的几个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

美国信条的第五个要素就是法治。美国没有国王,只有总统,但是美国人普遍地把自己的宪法看成是美国的国王。这个宪法只有四千三百个单词左右,是一篇很短很短的法律文件。所以为什么小布什在选举上得到的总票数还不如戈尔高,却当选了呢?他是被法院判出来的。在当时戈尔完全可以再继续跟小布什争辩下去,但是戈尔在当初就说,我服从法院的判决。这个法治(rule of law)是“治理”的“治”,和另外一个法制,“制度”的“制”(rule by law)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的法治(rule of law)讲究机制,它不完全信任个人的智力。所以在这一方面美国经常宣称自己是一个法治国家,美国宪法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刚才总结的是美国的精神、美国的价值信仰,这些是最基本的元素。对这些东西,刚才我给大家提供事实,美国人怎么看他引以为自豪的这些东西,我把它给列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对这些东西怎么认识,怎么评判?我有三点批判性的意见。

第一个,由于美国社会在变,所以它原来所信奉的这套价值系统也在变。你如果把一套正在变动的价值系统,本身就是不规定的,不规则的信仰,硬要去强加给别的国家让它来接受,这就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很多的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外交事务非常不满意的一个地方,你自己本身还没有确定一个价值却反过来要求其他国家如何如何。从移民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第一批移民是从欧洲过来,后来在一百年以前很多犹太人,很多拉丁美洲人慢慢到了美国,所以现在犹太人主导的政治势力很强。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有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人,包括我们中国大陆的移民也陆续到了美国,亚裔人口在增加。所以美国几次移民的浪潮都给它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那么也使美国本身的价值,所谓的平等、个人主义、法治,产生新的内涵及发展。新的移民对这些本身的美国信条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美国这个价值系统正在发生内涵上和实质上的变化。你如果要把这么一个模糊不清的东西,自己都讲不清楚的东西,自己都在暗中要想办法探索出来的东西,来强加给别的国家,让别的国家按照这个来运行,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硬性价值标准,将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我想这个是第一点。

我的第二个评判,你看美国人提出这么多美国信条的元素,自由、个人主义等等,但是很少有美国自己的思想家,很少有美国的学者认认真真地去研究这几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够在保证发挥自己个人潜在能力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别人的平等,这对一个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怎么样能把你自己的政治体制发挥到你自己认可的民主状态,同时又不把这套价值强加于人,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困境,因为这是所谓的雄心和私欲之间的一种痛苦的挣扎。美国人具有这种冒险精神,有很大的雄心,但是美国历史上又上演了很多对印第安人恩将仇报的悲惨的历史,所以对印第安人的驱赶和屠杀,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美国信条当中不可信的一面。所以说不能以牺牲别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来换取你自己的个人主义,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和批判的。

第三个评判,退一万步讲,美国所宣称的这套理想主义的东西,这套价值体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你看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实践当中,有很多跟这些理念不符合的地方,美国人自己否定自己的情况也很多。有一本书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叫《美国反对美国》。在这么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它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很多美国人的想法和美国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而美国的实践,现实当中的实践,又让人看到了亨廷顿说的美国的这套冠冕堂皇的信念和它的现实体制、实践之间的差距,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以在美国内政方面,很多有识之士说现在美国社会已经到了道德堕落的令人心惊肉跳的一个阶段,美国社会一天一天地烂下去,简直到了无法处身其中的境地,整个国家面临道德崩溃。那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表现在美国在国内有一个它自己的第三世界,也就是说美国国内有一个越来越遭受剥夺,被割离和靠自己来维持的下层阶级,贫富差距拉得太大了。表现在什么上呢,表现在色情文化的泛滥,毒品交易,以及社会不公正现象,这一些东西都是证明美国社会堕落的一面。所以看美国,我们要看到它在某种程度上表面强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精神上有一种分裂的因子,一种精神上分裂的现象。

这是我们认识美国精神、美国信仰价值以后最深层的理解。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美国多元社会中的单向的美国人,很多人他们仍然无视美国社会的这些分化,美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他们还固执地相信自己那套信念是放之世界皆准的一个真理,所以我说他们的这种单向是指他们这种对世界的看法,对他们自己本身的民主的固执。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一下美国这个国家。我们介绍了美国人、美国精神,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做决策的?在介绍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之前,我想首先介绍两个大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美国国家政策制定的框架,非常复杂,也就是说美国有一套非常复杂立体的国家决策体制。我们大家都知道权利制衡这个词,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它平行制衡的这么一个部分。美国决策机构是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当局,以国会为代表的议事机关,以及以最高法院为代表的司法机构三权分立的一个平行的决策机构,这一点我们大家比较了解。实际上这套国家决策体制还有另外一个垂直性的决策机制,就是联邦政府,也就是所谓的中央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利益的整合,这也是讨价还价的过程,所以美国的很多州强调自己的利益。加利弗尼亚州最近一直在反战、游行,政府莫名其妙地就受到了很多冲击,外贸单子减少了,你还不得不花很多钱去镇压,或者是在劝说这些游行的人回家。监狱里面也装不下这么多游行抗议的人,逮捕他们要花额外的钱。政府要打仗,管我加利弗尼亚什么事,不少人有所抱怨。第三个我们更不熟悉的就是,这套立体的体制还有一套流动的、以政党、以利益团体、以其他的社会游说集团为主体的流动的决策机制在里面。

所以说美国的国家决策要做出来非常痛苦。有一个学者说,美国的这套体制可以用“痛苦的一致”来表达。就是说开始的时候有分歧,有斗争,有冲突,然后每一个层面,无论是平等的、立体的还是流动的,大家都要讨价还价。做一件事很难,要达成一致性的意见非常不容易,媒体加入其中,要报道,报道国家的决策,形势就更复杂。利益集团也是。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买耳朵”行动。现在美国利益集团很多,去年大概是一万八千六百个利益集团,比1995年增长三倍,1995年只有六千三百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掏钱通过代理人接触国会议员,去买通他们,议员的“耳朵”要听所谓的公众舆论。比如说枪支管制,有些卖枪的比如来复枪协会,它就不愿意美国政府制定有关枪支方面的管制法案。最近香烟在美国涨价涨得很厉害,在纽约,我去的时候大概一包香烟我印象当中是一点二五美金,加8%的税。现在布隆伯格先生是个很有钱的纽约市的市长,他说我每年只赚一美金,我来当纽约市的市长,他选上了。为了让纽约变成一个无烟的城市,他把烟价从上任的时候三块多钱提升到七块二角五分,所以很多美国的中产阶级都抱怨,一包烟就七块二角五分,再加上8%的税。简直抽不起!最近看了一篇报道,说一个美国华尔街的中产阶级,年薪是二十万,他坐在酒吧里面就非常不满意。他说你这个布隆伯格提价提得太狠了,我抽烟喝酒,是我拼命工作以后唯一的一点享受。我如果有你那么多钱,我可以坐直升机,我可以坐大游艇,可以去世界各地旅游,我也可以放弃我抽烟喝酒的爱好。问题是说你要关心关心我们这些“small potato”小人物的快乐。但是像美国很多烟草制造业,就花了很多钱做软性的广告,买国会的“耳朵”,形成一种舆论上的宣泄,认为政府不应该控制这种东西。这就是美国政治的两面性。

国会和总统之间处于一个基本的决策当中,有的时候会呈现出非常混乱的状态。这么一个大的基本特征,就是因为它的这套决策体制太过于复杂。为什么过于复杂呢,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美国人从立国之日起,它首先把政府看成是最邪恶的,这些当官的都是想利用自己的官职来捞取好处。它首先设定的一个推断、立论,然后它要设计出一套很复杂的体制,来保证国家不腐败,保证国家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行事。这是我要向大家交代的第一个背景,就是“痛苦的一致”。这种国家政策的出台一定是一个背后经过反反复复协商,反反复复讨价还价得出来的结果。

第二个背景我们谈国家政策。其实大家都知道,国家政策可以分为内政、外交、国防三大类政策。我不想具体地再跟大家分析内政当中有什么管理分配与重分配政策,外交当中有危机状态下的外交和非正常状态下的外交政策。我先不去谈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作详细地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我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美国在制定内政外交政策当中它的机制和程序的复杂性。

第一个例子,刚才我说的这套复杂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美国的总统和国会经常唱对台戏,表现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白宫和国会之间经常有不同性的意见。所以这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困惑,美国到底有几个政府,哪一个政府说了算,搞不清楚。这一点美国人自己也不明白,但是他们认为尽管有这些缺点,但这是美式民主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国会来牵制白宫,总统就要为所欲为,反之亦然。所以美国的一位先贤,建国之父麦迪逊说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人不是天使,人如果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所以他说要用野心来对付野心,这是美国成立之后最大的一个政治特点。当他们想出要用野心对抗野心的时候,在设计华盛顿特区作为他们的首都的时候,设计得也非常巧妙。以美国的白宫和国会来说,美国白宫是一个比较小巧的建筑,国会是在一个山坡上。所以我们叫它Capital Hill,国会山,国会山是一个很宏伟的建筑。这两个东西是一架天平,两头被一个宾夕法尼亚大街给连起来了,但是这架天平在历史上看来,从来就没有真正平衡过,所以连最有野心的,推行过“门罗主义”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经感叹,哎呀,假如我能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那该多好啊。他就深深地感受到国会对他的牵制,那么有权有势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平民老百姓就更无可奈何。很多人说,人们看看政府,叹气说实在不能相信那些政治恶棍,他们看看国会里的议员,说我们也不能相信这些政治无赖。问题是我们还得信任这些无赖,希望通过他们来让那些恶棍保持诚实,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国会和白宫之间有一种既相互抗衡的又经常斗争的现象存在。简单地总结,国会可以通过立法,可以通过审批条约来约束总统。总统签了一个条约以后,国会可以不认账。美国总统签署过一个种族灭绝条约,在参议院的架子上搁了三十七年,所以美国参议院有一个“条约的坟墓”的恶名。它通过审核、批准条约来牵制总统,自己还掌握钱袋子,拿着切蛋糕的刀,它如果迟迟不下手,总统也吃不到这个蛋糕。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控制美国总统的权力。对总统提出的一些政府人选,包括对外大使的人选,它要进行审查,甚至还对总统本人经常进行日常性的监督,必要的时候决定是否弹劾。“水门事件”、“拉链门事件”(莱温斯基—克林顿的丑闻)中,美国国会在这些事件的后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反过来,总统也可以对这些盯着他的“牛虻”,这些讨厌的虫子,挥舞自己手里面的武器,向挥之不去的国会群虻大砍一番,这样做有时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现实政治当中,如果一个总统声望比较高,有人就会形容他“在脚蹬马靴,胯下骑着决策高头大马的总统形象背后,总是隐约可见有一些脚穿胶底鞋,牵马执蹬的总统,正在引诱某些特定的美国国会的众参两院的议员们费力地爬上马背来”,他们要跟随着总统,搭这个顺风车。所以美国国会和总统在作决策的时候有很多的矛盾。

我想再提醒一下,过去二十几年的中美交往中,美国国会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色。它在1979年的时候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给我们中国统一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最近几年它表现得更加主动。我们说中国争取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国待遇,加入WTO的时候,美国国会从中作梗的情况也不少。美国国会通过了《考克斯报告》,诬蔑中国偷窃美国的高科技技术。在人权问题上,国会每年都要通过所谓的《中国人权状况的报告》,诬蔑中国人权发展的状态。所以美国国会在近二十几年来,在中美关系发展当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处理它。我们在了解美国总统对华决策的时候,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去跟国会打交道。

第二个例子,我想说明作决策的时候,美国政府总是陷于一种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痛苦挣扎,两难抉择这么一种状态。以现在对伊拉克战争为例,大家可以思考,“9·11”以后美国赢得世界很多国家巨大的同情,但是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美国就遭受了外交方面的一个“滑铁卢惨败”。以前在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完全有能力建立起现在小布什想建立的所谓的“民主帝国”,建立起这么一套单极稳定下的国际体系,但是罗斯福踌躇再三还是决定韬光养晦,认为一个伟大帝国的胚胎要有十年的孕育,所以美国最好还是韬光养晦,通过联合国建立起一个大国一致的国际协商原则,集体决策。现在小布什抛弃了美国这套传统,自己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动武,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反感,包括法国、德国、俄国这些大国,都对美国现在的单边主义外交表示不满,我称之为“点菜式”外交,就是想吃哪口菜,就一点要马上吃,不管其他的国家情绪如何。美国在外交政策当中本身有一种痛苦的挣扎。在“9·11”事件以后,总统扮演了非常强的主导性的角色。而美国国会有一句行话,叫“政治的正确性”,它装聋作哑,或者说在考虑到美国现在老百姓的情绪,不愿意多批评政府的错误政策,所以美国国会以前一些反总统的传统,这次也丧失殆尽。美国舆论也是另一个参与美国国家决策的重要角色。舆论被称为第四权力,第四个部门,但是这次我把它形容成为“国王的新衣”,安徒生的一个有名的童话。国王布什明明是赤裸裸地要动用武力,明明是没有道理,按理说美国是所谓的民主的国家,应该有这么一个喊出事实的小男孩,说你这个布什不对,美国舆论应该扮演这么一个角色。但是这个风头现在被法国人抢去了,法国人倒是扮演了一个批评小布什赤裸裸地建立自己霸权的一个角色,一个反霸的角色。所以你看这一次“9·11”以后,美国国家政策的决定,基本上是由总统来主导的。所以美国不仅是否定了自己的理想主义的传统,它还把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地削弱了。

我们讲人类现在正在经历一场和平的转型。以前两三次转型都是通过一次大战、二次大战,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来实现的。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前苏联的自我解体,很多国家通过和平转型这么一个方式,想通过对话,文明的对话,来解决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美国现在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决策的做出,明显的有悖于人类的潮流。所以,用林肯的一句话说,如果毁灭是我们的命运,那么它的发起者和结束者一定是我们自己。美国的国家决策到了“9·11”以后犯了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它没能够利用自己原来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即痛苦的一致,没有经历过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那种讨价还价,没有让各个决策层充分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匆匆忙忙,自己由行政当局做出这么一个错误的决策,然后把美国带入了一场战争泥潭。

作为结束语,我想总结一下。我觉得如实地探索美国的过去、现实和未来是一项比较宏大的学术上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看美国不仅是因为美国在变动,我们自己也在变动,因为自己也在成长,也在成熟。我想我们要求美国看中国的时候要以一种变化的眼光来看我们,来认证或者说肯定我们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那么我们看美国的时候,也要以一种变化的眼光去看美国的发展。我引用一段话,还是费孝通老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费孝通在三十五年前写下了两部《访美观感》,还有一个读后感,写得非常精辟。他说“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地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也有一层一层的味道”。我想大家可能因为各自的经历不一样,对美国的了解不一样,每一个人对美国的看法可能也不一样,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坐标系。所以我今天的演讲如果能够使大家开卷有益,把我对美国社会的体味,对美国政治的体味奉献给大家,那我就会非常的高兴。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孙哲教授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了很多关于美国的话题。相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家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美国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面越来越清晰了。其实应该说美国离我们很近,因为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我们都在和它发生着联系。而美国同时又离我们很远,因为在大洋的彼岸,和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相信孙哲教授的演讲使我们在看待美国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客观和理性。

再次感谢您,也谢谢现场的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