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中东——中东热
朱威烈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东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欢迎朱威烈教授来到我们的世纪讲坛。
最近一段时间,报纸上或者电视上有关中东的消息,可以说一直是抢尽了我们的眼球,也成为大家谈论的一个焦点。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所长朱威烈教授,朱教授也是中东问题专家。我想,朱教授研究中东问题首先要懂得阿拉伯语,如果不懂得阿拉伯语可能就不会研究得那么深入。那么作为一个学者,一个专家,也是阿拉伯语方面的一个专家,您能不能跟我们大家来说一说,您当初是怎么样选择学习阿拉伯语的。
朱威烈:我进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阿拉伯语是在1960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当时我们国家外交的主要对象是亚非拉国家,或者说,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点。当时从上海考到北大去也不太容易,各种条件都要符合。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以后有十一个专业可供选择,当时我觉得阿拉伯语使用的国家比较多,因为阿拉伯国家都用阿拉伯语,这样就填了阿拉伯语,后来很有幸的是被分到阿拉伯语专业。您刚才讲研究中东问题要懂地方语言,这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也有很多专家是使用英语、俄语或法语的。
很多研究单位或者研究人员都在研究中东问题,因为当今世界中东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重点,全球的一个焦点问题。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我们讲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争夺又合作,重点在欧洲。但是它们展开活动的舞台,亦即争夺或者合作的舞台往往是在中东地区。当时,基辛格博士有一句话,叫“中东是欧洲的侧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中东的热点问题比较多。
主持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觉得中东人,或者是阿拉伯人好像都挺有钱的。您看他们穿着长袍,尤其是女的也比较神秘,脸都围着围巾,出门都是很好的车。因为什么呢?中东盛产石油,这个我们都知道,所以它也是世界争夺的一个焦点。我觉得它是不太平的一个地方,怎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呢?
朱威烈:中东地区有几个特点。首先它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其次,人类文明应该讲最早的起源是两河流域和尼罗河,它是三大一神教的发祥地。三大一神教是指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发源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则源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都位于中东地区。再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东发现了世界上储藏量最可观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大概占世界已探明储藏量的65%—66%,天然气约占世界已探明储藏量的三分之一。这就使整个中东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产油国,非常有钱,就是您刚刚讲的坐车非常豪华。另外一块是无油国,亦即劳力输出国,它们的教师、会计师、工程师、律师大学毕业以后往往到产油国去找工作,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到产油国去寻找一个工作机会。大概可以简单地作个划分,中东既有非常富有的石油输出国,也有相对比较贫穷的劳力输出国,经济情况很不一样。
主持人:中东问题可以说一直悬而未决,扑朔迷离。尤其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伊拉克局势也并没有像美国人想像的那么顺利,那么太平,巴以冲突也越来越加剧。今天朱教授为我们演讲的题目,就是《环视中东——中东热》。我相信通过朱教授的演讲,我们大家会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欢迎朱教授开始今天的演讲。
演讲
刚刚我跟主持人的交谈过程中已经讲到了,中东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今天来看中东,我们发现它仍然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动荡的热点地区。
在冷战结束以后,整个90年代,中东还没有成为美国战略的重点,因为当时克林顿总统主要关注的地区依然是在欧洲。在克林顿总统在位期间,美国实行的中东政策,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叫“东遏两伊,西促和谈”。这是由于美国1991年海湾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在同一年的10月30日、31日推动了在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谈。这就是一战一和,一战是指海湾战争,一和便是和平谈判——它拉开了中东和平的进程。
美国的“东遏两伊 西促和谈”,具体表现为东面遏制伊朗和伊拉克,西面推动以色列和各有关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谈判。应该讲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虽然重点还在欧洲,但是已对中东开始着手经营,也取得过阶段性的成果,如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主席和当时以色列的总理拉宾在白宫的南草坪上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它的全名叫《关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在这之后,1994年约旦经过跟以色列的谈判,在7月25日发表了《华盛顿宣言》。三个月以后,10月25日约旦和以色列建交,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正式承认以色列存在的阿拉伯国家。在这之后巴以和谈也一步步取得进展。
与此同时,美国从1994年开始还推动了“中东北非高级经济首脑会议”,先后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埃及的开罗,约旦的安曼,卡塔尔国的首都多哈召开会议。但是由于拉宾总理的遇害,接替上来的利库德集团内塔尼亚胡政府所实行的政策相对强硬,使和平进程出现了曲折。所以到1997年的多哈会议时,已经不是首脑会议了,而仅仅是部长级会议,那次会议也没有能够签成什么协议。不管怎么讲,和平进程是曾经取得过进展的。
关于遏制伊朗和伊拉克。遏制伊朗只是美国的单边行动,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1979年霍梅尼革命胜利以后,霍梅尼当时宣传的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革命的伊斯兰”,而且主张伊斯兰革命输出,这就造成了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巨大不安。伊朗是一个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家,而它的周边国家即使是伊斯兰国家,也大多是逊尼派国家。伊朗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对于它周边的,特别是海湾的君主国,便直接构成了威胁。但是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后,1989年霍梅尼去世了,接替上来的拉夫桑贾尼总统奉行的政策相对比较务实。到1997年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上台以后,伊朗的政策更趋开明和务实,而且也很快地改善了它与周边阿拉伯海湾国家的关系,改善了伊朗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摆脱了它在地区和国际社会中的孤立状态。可以说,美国并没有能够遏制住伊朗。
伊拉克从海湾战争以后,就长期遭受着联合国的制裁,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人道主义状况不断恶化。国际组织、联合国,还有各国的人权组织、和平组织,都不断地派人进入伊拉克了解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状况。所以在1996年12月份,联合国通过了一个“石油换食品”项目,就是每半年允许伊拉克出口四十亿美元的石油,后来提高到五十亿、八十亿,最后不再封顶,让伊拉克出口石油以换取它需要进口的食品、药品和必需的机器的零配件,因为既然要输出石油,机械的零配件便需要有供应。萨达姆政权当时还通过周边的走私活动,来补充自己必需的一些物资。所以尽管遭受了联合国长达十几年的制裁,但是萨达姆政权并没有垮台。
研究中东为什么要讲美国的中东政策?因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正处在一个战略调整期,各个智库、各个研究所都在做研究,在调查,究竟在未来的二十五年到五十年内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究竟是哪个国家,是什么势力,但是这些报告还没有浮出水面。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小布什击败了民主党的候选人戈尔,当选了美国新一任的总统,于2001年1月20日入主白宫。当时美国的战略正处在一个转换期,美国正在研究构成挑战美国霸权的主要威胁究竟是谁。当时它关注的是主要方面,一是美国要追求它的绝对安全和绝对优势,那就得废除1972年美国和苏联所签订的《反弹道导弹防御条约》。当时签署这份条约的背景是,苏联有四千多枚核弹头,美国也有四千多枚核弹头,无论哪一方先动手,对方都有能力进行报复,可以使对方毁灭一次乃至多次。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防御条约》实际上使整个世界建立在一个恐怖平衡之上。小布什上台以后就要摆脱这种相对平衡状态,公开追求绝对安全和绝对优势,办法是发展导弹防御体系,即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二是俄罗斯尽管已经衰落,但毕竟还是一个核大国,美国对俄罗斯仍怀有戒心。大家一定记得,布什刚上台的时候,曾一度公开把中国作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采取了重日遏华的政策,即重视日本,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构建一个以中国为重点对手的全球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亚太战略。三是对中东,由于克林顿的“东遏两伊 西促和谈”政策并没有能取得美国预期的成果,所以布什上台之后,人们注意到他的中东政策,基本上是持相对超脱态度。
使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是“9·11”事件。“9·11”袭击以后,美国迅速对它的全球战略作了调整。我前面讲的这些内容,从美国2001年9月30日国会通过的四年一度的防务评估报告中都可以得到证实,那是个书面文件,上面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在“9·11”以后,美国认为对它构成威胁的不是大国,而是非国家行为体,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过了传统安全威胁,成为美国最关注的重点。它立即举起了反恐旗帜: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对所谓的无赖国家。美国所称的无赖国家,是根据美国炮制的一张名单,叫“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面除了古巴和北朝鲜之外还有五个国家,都在中东,它们分别是伊拉克、伊朗、叙利亚、苏丹和利比亚。
在美国改变了它的全球战略之后,于2001年10月7日美国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恰恰并不是建立在大国冲突理论上的,而是立足于大国合作的基础。无论是俄罗斯,中国,欧洲,还是阿富汗周边国家,都支持美国当时这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很快取得了胜利,重创了本·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摧毁了塔利班政权,建立起了以卡尔扎伊为首的阿富汗新政权。
美国认为阿富汗战争只是美国反恐战争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取得了胜利,第二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在2002年年底,美国白宫顾问班子实际上围绕这个问题曾有过非常热烈的讨论。布什政府主要的智囊班子,亦即新保守主义人物,人数并不多,核心人物大概只有二十几个。他们始终认为萨达姆政权才是美国称霸中东的真正障碍。因为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中的地区大国,萨达姆政权一直桀骜不驯,不愿听命于美国,也不甘心就范。美国必须要把萨达姆除去。伊拉克处于中东的枢纽地位,又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当时的统计数字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第一名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大概有两千五百亿桶,第二名是伊拉克,一千一百二十亿桶。最近这个数字发生变化,因为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在上升,伊拉克变成了第三位。但是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受到联合国的制裁,它有三分之一多的国土几十年来没有经过勘探。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的估计,至少还可能储藏有两千两百亿桶石油,如果加上已探明储量一千一百二十亿桶的话,那么这个总量就超过了沙特阿拉伯。既然伊拉克对美国称霸中东是一个障碍,既然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是如此丰富,地理位置又如此重要,所以当时布什政府就把推翻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作为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
我们可以排一下时间表,2002年初,就是2001年底打完了阿富汗战争后的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便正式提出了“邪恶轴心论”,点名三个国家:伊拉克、伊朗和朝鲜。3月份,美国的副总统迪克·切尼受命出访中东十一国,任务是组建攻打伊拉克的盟国队伍。6月1日,布什总统在美国西点军校发表演讲,提出了“先发制人”理论,他说:“我们不能等到危险靠近,我们必须在危险打到我们头上之前,先把它除去”。2002年的9月,美国正式发布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参众两院得到通过,而且参众两院还授权总统可以向伊拉克动武。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策划、政策宣示、文件出台,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它21世纪初期战略目标的定位和实施手段的调整,而且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授权。这里有一点希望各位老师同学能够记住的,那就是美国历来认为,它的国内法是高于国际法的,只要得到了美国国内的正式授权,它在国际上就无所顾忌了。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那就是在整个90年代美国所开展的新军事革命,到了21世纪初已基本完成,它的兵种、军种、武器进一步升级换代,质量大大提升。我们知道,美国2003年的军事预算大约为三千七百九十亿美元,相当于排在它后面的15—20个国家所有军事开支的总和,另外美国大概在世界上有一百四十万军队,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军事基地有三百九十五个。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派很多头面人士就说,“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军队,干吗不用?”
美国在能源上恰恰是一个软肋。美国的经济很强大,但是美国的经济也有软肋,那就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大约是两千万桶,但是它本国生产的石油只够满足它总消费量的45%,换言之,它55%的石油需要进口。它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的数量实际上并不大,主要的进口来源是墨西哥、委内瑞拉,都是距离它比较近的国家。但是对于美国来讲,控制了中东实际上就控制了世界其他大国的能源输送渠道,也就拥有了钳制其他大国经济发展的手段。再有,是“9·11”之后美国跟它的长期盟国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沙特虽是比较保守的君主政体国家,但和美国一直保持着长期的盟国关系。由于“9·11”的十九名袭击犯中有十五名是沙特人,所以美国对沙特国内的资金流向,人员流向都非常怀疑,美沙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概括起来讲,美国打伊拉克战争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目的和作用,第一,是从政治上要扫清美国独霸中东的一大障碍。第二从军事安全方面看,是要借反恐来消除伊拉克可能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有没有研制过核武器?研制过,1981年的时候被以色列炸掉了。有没有用过生化武器?用过,在两伊战争中用过,在对待库尔德人,对待什叶派的反政府的活动中,萨达姆政权也用过。但是在海湾战争之后,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制裁,已经没有能力了。只是美国仍然怀疑它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三是经济方面,它要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以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确保美国对其他大国经济上的钳制。第四在意识形态方面,是要用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来改造阿拉伯国家,改造伊斯兰世界。第五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上的需要,要提高小布什的威望,以积累起他竞选连任的政治资本。
这场战争,美英是绕过了联合国发动的。可以把它跟海湾战争作一个比较。海湾战争是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伊拉克侵占了科威特,联合国接连通过了好几份决议要把伊拉克的军队从科威特驱逐出去,海湾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同,地区国家也支持。那时,以美国为首组建起一支多国部队,总人数大约有七十几万人。这次情况就不同了,美英联军虽然有六十一个国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但并不是六十一个国家都派军队。这次伊拉克战争,美英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其他国家只是做点后勤,或者派点卫生兵,或派一点后援队、车队等。这一次美英所投入的兵力是二十五万人,比海湾战争少,时间比海湾战争也要短,3月20日起打到4月9日美国军队进入了巴格达,在广场上把萨达姆的塑像拉倒,前后大概不到二十天,而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我们称为百时战争,就是一百个小时,但空袭时间很长。这次花的费用也比海湾战争少,海湾战争总的费用大概七百五十亿美元,这一次美英联军在战争阶段总的费用大约是两百亿美元,当然到今天美国投入在伊拉克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五百亿美元。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次费用要美英自己承担,而海湾战争的七百五十亿,美国人基本不出钱,由海湾国家拿钱,还有当时的西德、日本拿钱,这次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次伊拉克战争,表面上看美国有所收获,因为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了,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新军事革命的成果,都得以付诸实施并且取得成效。到去年的12月13日萨达姆被抓住了,12月18日,美国名单上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利比亚正式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利比亚突然转弯了,这些都被美国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的积极成果。另外,美国对准的目标还有伊朗和叙利亚,现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的围困和高压。去年12月份美国国会通过了清算叙利亚法案,最近在5月份布什总统已经批准实施这个法案。这些方面,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都算是取得了进展。
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又推出了“路线图计划”。中东阿以冲突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国际社会和我们国内的学术界、外交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一日不解决,阿以冲突就不会缓和,中东热点的温度也降不下来。巴勒斯坦是个非常特殊的个案。二战后,中东的国家都纷纷独立了,解放了,成立了独立主权国家,只有巴勒斯坦还处在以色列的占领之下,这个个案没有解决,它至今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常有人问,究竟谁先到达这块土地?从历史上讲,是爱琴海和克里特岛的居民最先来到这里,他们是腓力斯人,腓力斯人居住地就成为腓力斯人的土地,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最早在这里建立国家的则是犹太人,犹太人先后建立了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时间很长。直到公元1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镇压犹太人的起义,赶尽杀绝,把犹太人从这个地方清除出去,使他们流散到世界各地,到中东的其他地方,到欧洲,还有的到了非洲。从那个时候亦即公元2世纪起,犹太人便成了世界公民,成为流散在世界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群体。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从公元610年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受到了麦加贵族的迫害,逃离了麦加,迁徙到了麦地那,这一年便是伊斯兰教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打回了麦加,取得了对麦加贵族的胜利。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这之后便是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先后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位正统哈里发。哈里发的意思就是继承人,接班人。穆罕默德归真后,围绕接班人问题,穆斯林中间出现了两大派。一派认为谁能够接班、继承,应该由大家选举公推,这就是逊尼派,或者叫正统派。另外一派认为,能够继承穆罕默德的必须和穆罕默德沾亲带故,有血统关系。穆罕默德没有儿子,但有女儿,一部分穆斯林认为他的堂弟阿里,也是穆罕默德的女婿,最有资格接班,担任哈里发。这样的拥戴者便组成了什叶派,阿里被认为是什叶派的第一位领袖。什叶派的领袖不称哈里发,叫伊玛目。伊玛目的意思是指礼拜的时候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661年,阿里遇害后葬在伊拉克的纳杰夫,现在什叶派的两座圣城,一座是纳杰夫,即阿里埋葬的地方,第二座圣城叫卡尔巴拉,有阿里的两位儿子葬在那儿,一位叫阿巴斯,第二位叫侯赛因。特别是侯赛因,什叶派的第三位伊玛目,对什叶派非常有影响。什叶派礼拜的气氛和情绪之激烈是一般逊尼派的清真寺里见不到的。在四位正统哈里发期间的637年,阿拉伯的军队占领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帝国当时的崛起不仅是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且迅速地占领了整个的西亚、北非,直抵今天西班牙的南部安达卢西亚,东面则包括伊朗,印度,巴基斯坦,一直到中国的边境。到了阿拔斯朝,即阿拉伯帝国最鼎盛时期,公元750年—1258年,正值中国的唐朝,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时候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
从637年以后,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就一直是阿拉伯人。情况出现变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17年。从中世纪到近现代,欧洲不断发生排斥犹太人、歧视犹太人的排犹浪潮,犹太人必须佩带一个黄颜色的六角星,与其他人区别,被迫居住在一个叫“隔都”(Ghetto)的地方,就是把他们圈起来住,实行隔离。大家从莎士比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像《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夏洛克,就被描写成一个非常坏的人。实际上如果细读那部作品,则可以看到夏洛克当时的愤懑情绪,当时的佛罗伦萨人,意大利人,并没有把犹太人当人,而是把他们当成狗。1917年,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贝尔福写过一封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之一的柴斯菲尔德勋爵的信,里面有一句话,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这句话就成为支持犹太人回到故土的一个凭据。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很有势力,很强大的,影响比美国要大。犹太人自此便逐步地向巴勒斯坦这块土地迁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的犹太人受到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血腥迫害和屠杀,几百万犹太人死于纳粹的集中营,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和在二战之后移居到了巴勒斯坦。这就导致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出现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混居的状况。有的地点犹太人多,有的地点巴勒斯坦人多,他们之间由于民族、宗教等差异而不断产生矛盾甚至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一项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个是巴勒斯坦国,一个是以色列国。1948年的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建立,第二天5月15日,5个阿拉伯的军队就发起了进攻。因为当时联合国投票的时候,阿拉伯成员国一共十三个国家,投的都是反对票,美国、苏联投的是赞成票,而始作俑者的英国一看事情闹大了,投了一张弃权票,但是这份决议毕竟通过了。这样,1948年就爆发了第一次阿以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手忙脚乱,但是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大量地输送武器,还有一批美国的犹太人回去参战,阿拉伯人被打败了。接下来的几次战争,先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当时英国、法国跟以色列轰炸了苏伊士运河的港口城市引起了全世界的反对,英法以三国被迫从埃及撤退。接下来,比较大的一次战争,也是阿拉伯人输得最惨的一次,是1967年的6月5日那次战争,也称为“赎罪日”战争。以色列利用“赎罪日”这一天发起了战争,打得埃及、叙利亚、约旦猝不及防,完全没有准备。这次战争一共只打了五天,埃及的空军基本上被打完了,叙利亚的空军也一样,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都被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本来还有一点土地,也被以色列全面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城由约旦托管,也被以色列占领。战后,以色列是占领了所有的巴勒斯坦领土,进一步使巴勒斯坦难民迁徙境外。在这之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便更加坚持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权的唯一出路,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奏效。直到90年代和平进程拉开序幕之后,阿拉法特主席才回到故土。只是,阿拉法特离开巴勒斯坦,离开黎巴嫩,不光是因为以色列,而且还由于当时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包括巴解与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国的矛盾。他于1982年离开了当时所在的黎巴嫩港口城市的黎波里,把巴解总部搬到了突尼斯,时间很长,一直过了十多年才返回到巴勒斯坦故土。
巴勒斯坦这个个案说来话长。目前来看路线图计划推出后的情况。去年6月初布什总统作了他第一次中东之行,在埃及会见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约旦的亚喀巴会见了巴勒斯坦跟以色列的领导人。以色列的领导人是沙龙,巴勒斯坦领导人是第一位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的总理,叫马哈茂德·阿巴斯。这次会议正式推出了由四方委员会所制定的路线图计划,四方委员会是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这个路线图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推出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即到去年5月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比较长,从去年6月1日开始,包括今年2004年全年,要求以色列撤出它所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撤除非法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则要进行民主改革,巴权力机构不能大权独揽,要设立监督机制,不能发动美国所谓的恐怖主义袭击、暴力袭击。第三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在2005年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已经是国家了,建立巴勒斯坦国对它有什么好处?当然有好处,因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以后,将实现它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换言之,就是巴勒斯坦建国以后,以色列可以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迄今为止,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还在实施制裁,禁运以色列的货物,不许进口,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对以色列的商品进行抵制。以色列对此伤透了脑筋。此外,美国还提出了要在十年内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与阿拉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谈判,已经跟约旦和摩洛哥谈成了,现正在跟埃及谈。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正在推动这样三个进程,第一个进程叫伊拉克战后重建,第二个进程是巴以和平谈判,第三个是建立美阿自由贸易区。今年年初的时候,美国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开始出访中东阿拉伯国家,先后访问了摩洛哥、埃及、巴林、约旦、土耳其,提出了所谓的“大中东倡议”,主要内容是要阿拉伯国家进行民主改革。现在如果把美国的全球战略重新做一个概括的话,大概还是三点,但是第三点有变化。第一点是反恐,第二点是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第三点是全面控制中东。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在中东,表现也最为突出。伊拉克战争结束已经一年多了,美国一直在致力于把中东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家纳入自己的轨道,以实现它独霸全球的战略需要。美国跟中东国家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打压和反打压,塑造和反塑造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将长期持续下去,而且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这里,稍微讲一讲目前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情况。伊拉克战后重建分两块,一块叫政治重建,一块叫经济重建。美国在今年5月份组建了一个由二十五人组成的临管会,即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这个临管会基本上听命于美英联军当局。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很快就宣布取缔伊拉克的执政党——复兴社会党,该党有一百五十万人。其实,美国最高文职长官保罗·布雷默采取这个措施并不高明,因为一个政党被取缔,殃及了所有的政党成员,而他们中的许多成员恰恰是伊拉克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把这一百五十万人都推向了对立面,实际上造成了反对力量的增大。美国还解散了伊拉克的军队和警察,由美国人来重新组建。客观地看美国打的这场伊拉克战争,军事行动是有准备的,但是对战争之后的伊拉克国家管理却毫无准备,毫无计划,有点随心所欲,比如前面讲到的这三项措施。这就造成了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政局的失控。比较明显的,在巴格达、费卢杰、提克里特,形成的逊尼三角地带,抵抗美国,反对美国的袭击活动连续不断。美国现在在伊拉克的驻军有十三万五千人,美军的死亡人数从战争开打到今天已经接近八百人。最近这几个月,扣押人质事件,对支持美国派军到伊拉克的国家人员进行袭击的事件也不时发生,从而导致了西班牙、洪都拉斯、多米尼加这些国家都表示要撤军。联军士气已趋涣散。最近曝光的虐囚事件更是造成了美国朝野的震动,国际舆论的谴责,布什的支持率接连下降,美国遭遇了空前的公共关系危机。目前伊拉克的政局还存在变数,美英到底是撤是留,伊拉克能否避免黎巴嫩从1975年到1990年的内战状况,都有待观察。周边国家也更加关注伊拉克这个主权国家还能不能保持它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上是它的政治重建进程,其中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6月30日美国将向伊拉克交权,这不会变。其原因是今年美国最大的事情是选举,有利于美国总统选举的事布什政府都会做,美国已作出承诺6月30日交权,在各种场合布什政府都在强调坚持这个承诺,估计不会发生变化。
经济重建实际上已经开始。去年10月下旬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援助伊拉克重建会议上,美国表态在十八个月内捐助两百零三亿美元,英国为九点一二亿美元,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捐三亿美元,沙特阿拉伯表示在2007年以前将捐助十亿美元,科威特出五亿美元,欧盟拿十五亿美元,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韩国也都有表示,我国将捐助两千五百万美元。这次援建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会议上一共募集到的资金约为三百三十亿美元,虽距离美国和很多国际人士预期的有可能达到五百五十亿美元,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三百三十亿美元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已足以确保伊拉克经济重建的启动。至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所欠下的债务,许多债权国,包括我国在内,都已表态愿意减免或者重作安排。再有,是伊拉克境内的石油生产已经恢复了。伊拉克有八十块油田,其中十八块油田已恢复工作,目前运作还算正常。尽管经常发生油管爆炸这样的事情,但是石油还是在输出。预计2004年,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够换回来的收入大约为一百二十亿美元或者更多。伊拉克战后重建如果以十年为期的话,那么,重建费用大约需要四千亿到五千亿美元。有几个来源,一是靠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二是没收萨达姆政权存放在西方的财产,这笔钱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三是各国的国际援助。目前,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已经设立了重建基金会,并建立了监督机制。原来从1996年开始实行了十三期的石油换食品项目,现正在清查其中的腐败行为。石油换食品项目也有一笔剩余资金可以动用。美国在伊拉克设有一个重建项目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对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我国今年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的时候,有关部门和公司都很重视做美国的工作。今年3月,伊拉克临管会的轮值主席,什叶派的巴赫尔·乌鲁姆带了七位部长到中国来访问,从他们表达的意向看,伊拉克非常希望我们能够积极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包括电力、教育、保险、水力、工农业、石油、化工、交通、住房、城建等各个方面。一般估计可能在石油项目上会有一定难度,因为美国肯定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但是在伊战前,我国已和伊拉克签有阿赫代布油田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总代表仍在伊拉克做工作。伊拉克战前一共签了三份协议,其中一份是和我们签的,这份协议目前的状态是冻结,还有两份协议比我们的规模大,一份是和法国签的,另一份是和俄罗斯签的,都已被伊拉克临管会废除了。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努力争取的空间,希望能够把这份冻结的石油协议恢复,重新启动。
第二个进程讲一下中东和平进程。前面说到路线图计划分三个阶段,最后阶段是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独立建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实现普遍的关系正常化。但是从2002年起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就把对巴勒斯坦所实行的“定点清除”纳入了所谓的反恐行动。以色列政府在通过路线图计划的时候,态度非常勉强。2003年6月份路线图计划正式提出以后,巴勒斯坦立即表示接受,阿拉法特主席、阿巴斯总理都愿意接受,而以色列在这之前就表示有一百处要进行修改。到夏天以色列内阁讨论的时候,仍有十四点保留。实际上沙龙政府对路线图计划的态度是束之高阁,并不执行。
去年年底开始,沙龙抛出了一个单边行动计划以取代路线图计划。单边行动包括以色列早已开始实施的在西岸修建隔离墙,今后准备完全撤出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以及确保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等内容。犹太定居点一共有一百五十个,原来只有九十个,沙龙政府上台以后三年多时间内又建了六十个,沙龙现在准备撤除的只是其中的二十多个。路线图计划实际上已经被以色列政府边缘化了。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做法是不同的,布什总统只见沙龙不见阿拉法特,克林顿是两位都见,把两个人都请到华盛顿去谈,到美国的戴维营去谈,布什迄今只跟以色列来往,不和巴勒斯坦来往。现在阿拉法特被围困在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以色列多次扬言要对阿拉法特主席实行肉体清除,只是美国现在还没有批准,尽管布什对阿拉法特主席的评价也一直很负面,称之为是和平进程的一个麻烦,一个障碍。阿巴斯总理于去年9月份下台,新总理艾哈迈德·库赖上任以后才跟美国政府的官员鲍威尔在约旦的会议上见面。去年巴勒斯坦的几个组织,包括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阿克萨烈士旅和巴解的法塔赫等签订过一份停火协议,承诺停火三个月,不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但是由于这份协议只有巴勒斯坦的组织签字,没有以色列方面的签字,不久就被束之高阁。巴勒斯坦各派很不满意,说只有一方签字,另外一方不签的停火协议无效,不算数。今年以色列定点清除行动仍愈演愈烈。3月22日以色列暗杀了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4月17日又暗杀了亚辛在加沙地带的接班人兰提西。这些行动实际上都得到了美国的默许或者支持。4月14日沙龙访问白宫,布什对沙龙的单边行动给予了支持,这实际上进一步把路线图计划边缘化了。沙龙回国后又表示要重新考虑阿拉法特,声称不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这种话放出来,给人强烈的感觉是以色列要对阿拉法特动手了。后来由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以色列的副总理才表示没有暗杀阿拉法特的具体计划。最近几天,鲍威尔向阿拉伯方面表示了一些善意,似乎表明美国的中东政策正在出现微调,明年还是有希望建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鲍威尔建议巴勒斯坦方面要抓紧以色列撤出加沙的时机展开谈判,还表示要采取一些“冒险的行动”。究竟可能是什么样的行动?大概可以做这样几种估计,一是美国可能重新派它的中东特使,二是美国可能愿意接待库赖总理,三是美国可能会督促或对以色列沙龙政府施加压力,让它尽快停止对加沙的袭击活动,因为现在以色列还在向加沙派兵,派坦克。但是,奢望美国对以色列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则完全没有可能。
美国和以色列二战结束之后就是战略同盟关系,以色列之所以在每次阿以战争中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美国的坚决支持。冷战期间,以色列的存在对美国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个桥头堡,一把利剑。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以色列的对美作用一度显得不那么突出的时候,美以关系曾经出现过一些变化,海湾战争后,老布什总统就曾迫使以色列的沙米尔总理参加马德里和谈,以推动阿以和平谈判进程。但是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对美国而言,在反恐上的意义又进一步凸现出来,美以之间的同盟关系仍然非常坚固。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美国犹太人尽管在美国国内人口比例中只占2%,但是犹太人的参政议政意识非常强,他们的活动不仅表现在投票的那天非常活跃,而且在投票之前就会积极帮助开展宣传工作。犹太人对于美国每一届的总统选举所提供的竞选资金数量非常可观,一般估计,他们对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的资金资助大约要占到资金总额的20%。此外,美国犹太人在传媒界、娱乐界,包括好莱坞,以及金融界都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每一位美国总统的候选人都不敢轻视犹太人的选票。布什总统在2000年的选举时实际上没有得到多少犹太人的选票,统计数字表明他得到犹太人的选票占总的美国犹太人的19%。另外81%的选票都投向了民主党的候选人戈尔,原因是戈尔的竞选伙伴,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利伯曼是一位犹太人。犹太人的选票从历史上一直是投给民主党的,现在民主党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中有犹太人,他们的选票自然更投向民主党了。布什总统在今年的竞选中希望能够改变2000年时的得票情况。3月底的民意测验表明,犹太人中有31%支持现任的布什总统。很明显,他对以色列的态度,对以色列政府的支持,已为他赢得了犹太人的支持率。由此可见,要改变美国对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双重标准是很困难的。
第三个进程讲一下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民主改革。当前,阿拉伯国家面对改革,面对国内民众强烈的反美反以色列情绪,面对国内经济滞后于全球化进程的现实状况,绝大多数政府考虑的是本国的利益,而不是民族的利益。它们能够支持巴勒斯坦的,更多地表现在道义上。巴勒斯坦目前内部有各种矛盾,各派之间较难协调,巴勒斯坦要想在2005年建立独立国家,其实不容乐观。今年年初美国出台的“大中东”倡议,是去年美国阿拉伯伙伴计划的延伸和扩展。美国要控制中东的计划,立足于全面改造中东的伊斯兰社会。这个大中东计划涵盖了从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到南亚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在内的所有伊斯兰国家,而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西亚北非,它包括南亚,包括伊斯兰会议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国际社会中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一共五十七个国家。世界上的穆斯林有十二到十三亿人,阿拉伯世界有二十二个国家,亦即阿盟成员国,大概两亿七千万人。相对联合国一百九十二个成员国,无论是二十二国还是五十七国,都不是小数字,是很大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实行“大中东倡议”计划实际上就是针对它们的。
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反恐。那么,恐怖主义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美国布什政府认为,是伊斯兰社会的制度产生了恐怖主义,而不是因为社会的不公,即主要是贫富不均、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等造成了极端主义思想,导致了恐怖主义行为。在恐怖主义的源头上说,美国认为恐怖主义是由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它的解决办法是准备资助和鼓励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机构启动政治、经济、立法、司法改革,特别要解放妇女,给予她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美国的国务院、教育部,还有它的国际开发署都设立专款,为阿拉伯国家编写或者提供中小学的教材,设立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美国的广播电视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全天候的节目转播,让大量的美国电影、杂志、音像制品,甚至是服饰、生活用品进入阿拉伯国家市场,以实现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最终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另外,为了从经济上打动中东国家的中小企业,美国强调加快私营化,准备设立大中东金融机构、大中东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但是,美国的大中东倡议抛出后却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抵制。我去年12月份在黎巴嫩参加学术研讨会,感受很强烈,因为不仅仅黎巴嫩的议长、总统、总理全部到场,阿拉伯各国来了不少政要、学者,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派了代表,欧洲也有学者出席。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特地停留一天做一场报告,跟大家对话。总的感觉,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阿拉伯国家都认为要改革了,因为他们已经大大地滞后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他们又都强调,改革不能从外部强加,这是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不能触犯阿拉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即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信仰价值观。究竟怎么改革?实际上是要通过伊斯兰教义中的“创制”,必须在它的价值观念里面来寻找新的解释,新的含义,推动自身的发展。离开了伊斯兰教,离开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另外搞一套显然行不通。传统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有一点很值得肯定,那就是他们看到了自己滞后了,改革的呼声和要求都很迫切。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划成这样三个层面,一是每一个国家都必然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捍卫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三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会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绝不可能让自己的发展机遇被别人抢走。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美国跟伊斯兰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在第一、第二层面上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可能进行合作的层面将是在发展机遇上。美国如愿意提供资源,并且不附加政治条件,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没有理由不接受,也会愿意跟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听下来,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并不信任,他们首选的合作伙伴是欧洲国家,也对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寄予希望。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关注阿拉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阿拉伯和欧洲之间的关系,也要抓住契机加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2006年是中国跟阿拉伯国家建交五十周年。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和埃及总统纳赛尔见面会谈,这次高峰会见奠定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良好基础。当时埃及在革命胜利以后,处境比较困难,它的棉花找不到出路,它的武器也没有来源。周恩来总理当即表态我们买埃及的棉花,因为埃及的棉花本来就是世界最好的长绒棉。埃及需要捷克的武器或东欧国家的武器,我们也可以做沟通工作。埃及跟中国当时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或者支持者。1956年中国跟埃及、叙利亚、也门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后一个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是沙特阿拉伯。中国和沙特1990年7月建交虽说最迟,建交谈判也很累人,但对达成的条款,沙特方面执行得是不错的。1993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样我们和二十二个阿拉伯国家还有阿盟,都建立了双边关系和整体关系,这些关系的发展都比较好。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外交关系过程中,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家并不多,其中就有两个是阿拉伯国家,一个是埃及,另一个是沙特。
我们应当怎样来界定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呢?大家知道,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六个字:“独立”、“自由”、“和平”,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十六大的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我们将始终不渝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而言,可以划分成这样四个层面,第一强调大国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要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这是我国对外政策中的关键,就是说大国关系是关键。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都很关键。第二是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的水平。这句话讲的是周边关系。发展和巩固我国的周边关系是我们对外政策中的首要任务。第三个层面是讲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我们将继续加强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加强相互帮助与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这是基础,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有一条,也是十六大政治报告里提到的: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叫做多边合作是舞台。中东国家应该说既是基础,也是舞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提升中东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曾经把中东说成是我们周边战略的延伸,现在的表述叫大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到了21世纪,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已进一步凸现,因为它既是基础又是舞台。特别是我们要实现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中东国家、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贸、能源、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
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我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其原因是在1993年起我国就成了石油纯进口国,现在,我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去年,我们从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加上伊朗,所进口的石油要占到总进口量九千一百一十三万吨的58%。今年第一季度,我们的进口石油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万吨,同比增长了2.4%。如果再乘以四倍的话,那么,今年进口突破一亿吨石油看来已成定局。前面已经讲到,油气储藏最丰富的地区是中东,因此,加强和中东国家的油气合作,乃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今年一月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欧四个国家,其中两国是阿拉伯国家,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在1月30日胡锦涛主席在埃及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会见秘书长阿穆尔·穆萨的时候,正式宣布了成立中阿合作论坛。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发展新型中阿伙伴关系的四个原则,一是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二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三是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四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概括起来是政治合作,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是中国跟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又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李肇星外长在访问的时候表示,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永远是真诚的朋友。目前,中阿双方对于确定共同行动计划已经形成共识,对于合作机制也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中阿合作论坛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传媒、教育等层面展开。今年秋天,将召开中阿合作论坛的首届部长级会议。
我想从几个方面来概括中东阿拉伯国家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从政治上来看,阿拉伯国家基本上是处在美国政府的对立面,它的压力空前巨大。我们加强对阿拉伯的工作是国际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因为我们有两个反对。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标本兼治。同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加强友好往来,对于稳定中国西部边境地区,开展合作,反对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维护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对这些国家的依存度增加。去年中国与二十二个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已经突破了两百五十四亿美元,比十年前的1993年增加了十倍,比2002年增加了43.33%。显然,在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对象国。
在文化方面,我们主张文明对话、文化交流。要发展双边关系,不交流、不接触是不可想像的。目前,我们对伊斯兰文明、文化,阿拉伯文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都非常少。我们的学者、高校和研究机构,还要做更多的介绍工作,还要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希望我们的青年人与阿拉伯的青年人有更多的往来。
总的看,中阿合作论坛已经建立,今年有不少中东国家领导人访华,6月份叙利亚的总统,也是一位年轻的领导人,巴沙尔·阿萨德总统将第一次到中国来进行国事访问。这充分表明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阿拉伯方面希望和我们加强沟通,同样我们也希望和他们加强沟通。中国加强与中东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的往来,并不是为了和谁对抗,这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需要。同时,正是因为加强了和这些国家的往来,我们进一步拓宽了在外交上的回旋余地,也增加了和美国进行合作的新的空间和新的领域。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发展中阿交流与合作都是有利而无弊的。我希望年轻学生中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地区,研究这个地区,一起来推动我国和这个地区的全面合作。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