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万双袜子的命运
余兰生
家有一筐苹果,会过日子的人往往会把现出一点烂眼的择出来,把烂眼削尽后吃掉,以免烂眼扩大,丢得更多。俗话叫做“救一点算一点”。
发生在武汉袜厂的故事,却违背了这个“过日子”的常理。
武汉袜厂是50年代建起的国有企业,曾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袜厂。这家工厂今年6月份由市纺织局下放到汉阳区管理,交接过程中出现一道难题:堆在仓库里的140万双袜子究竟算多少钱?
上个星期,记者在武汉袜厂仓库里看到,近800平方米的大仓库里,一万箱袜子堆积如山,上面布满灰尘。
据今年6月“产成品入库月报表”记载,这批积存袜子中,1991年以前的占60%,1991年到1993年的占30%,1993年以后的占10%。
报表上的货号c4-004,反映的是1986年生产的一批麻料袜子,现存3300双,在仓库里一睡十年。仓库保管员对记者说,这种袜子压在底下,现在变成什么样都无法知道,可以肯定地说,已卖不了“原来的那个价了”。
所谓“原来的那个价”,指的是“产成品”资金账户上记的那个价。它是当初生产这些袜子时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计算出来的成本价。这些袜子按其入库时的价格,总价值238万元。这个数进入企业的“产成品”资金账户,曾作为各年的生产业绩。
仓库里的袜子是从1987年开始积压的,起初只有几十万双,到1992年达到100多万双,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期间厂长换了两任。有商家找上门来,要求买“处理的袜子”,厂决策层犯难:企业虽有处理积压品的权力,但把这批袜子按市场价处理掉,上级考核企业法人代表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就会大受影响,降多少就表现为当年企业经营亏多少。如果降价20%销售,账面上的238万元产成品实现的销售仅为190.4万,硬亏47.6万元。不降价,销不动,东西在,账面上的238万元“产成品”资金账户,年年照算。
140万双袜子继续在仓库里沉睡。1995年,这批“袜子”转到现任厂长的手中。这任厂长也“头疼”:去年初,厂里处理了一笔童袜,救活了几万元死钱,账面上却“亏损9万元”。还是按老皇历办好:“新官不理旧账。”
此后,不断有客商来到袜厂。但商家的要价越来越低,工厂也感到越卖越亏。常常是到仓库来看的多,买卖做成的少。去年10月,吉林一位客商到厂里,要把这140万双袜子全部吃进,商家开价0.5元一双。账面上的238万元,连100万元也不值了。工厂担心与“原来的那个价”差得太大,生意最终没做成。
目前厂里已亏损400多万元。140万双袜子仍“安睡”在仓库里。作为日用消耗品,越存越贬值。放长了,尼龙袜容易缩水,弹力袜鲜艳度变差,棉纱袜白的发黄。去年10月,技术监督部门找上门来,反映袜厂一批袜子出现色差。一查,发现是产品积存时间太长所致。
仓库里的袜子一天天贬值,但袜子的仓库维护费却在增加,单银行利息一年要付十几万元;仓库如果租出去,一个平方米最少5元钱,一年也是5万元。如今的仓库,少有人去。为了对付老鼠,厂里春夏秋冬四季更换鼠药。据介绍,老鼠经常把纸箱咬破,工人还得把咬破的纸箱子换掉。这些年来,这堆袜子曾被转移过4次,每次用工不下300人,要拖80多卡车,费时个把星期。
这140万双袜子啊!
《长江日报》1997年7月30日
评 点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国有企业武汉袜厂积存近10年的140万双袜子的故事。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140万双袜子不仅是库存数字,更是武汉袜厂近10年来的“业绩”。时代变迁了,袜子贬值了。但是,历任厂长都靠着这140万双袜子当年账面上的数字“赢利”,他们宁愿袜子在仓库里发黄、变色,被老鼠咬,也不肯卖出。一旦卖出,贬值了的袜子就使业绩变成“亏损”。“新官不理旧账”,任由袜子占着厂房,消耗工时。选择报道这样一个近乎黑色幽默的荒谬故事,正是记者的匠心所在。写的是袜子,说的却是国企管理和经营。报道以小见大,批评了部分国企不适应市场竞争,不讲效益,只知抱着“数字”做“官”的通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