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
近年来,建设“大学城”的热浪席卷全国,从南到北,从东部沿海到西南、西北,几乎都能见到已建成的大学城,在建的就更多。有些地方刚由各高校建成了新校区,又有了建大学城的计划。不止一个地方宣称要建“中国最大”,以至为了保持第一,规划一次次扩大。但根据我到过的几个大学城,以及了解到的在建的大学城的情况,总觉得都不像是真正的大学城,不过是一些巨大的大学校区,或者是几所大学校区的混合体。
我认为,所谓大学城并不是大学范围或面积的扩大,而是一所或若干所大学与一座城市或城镇融为一体,或一座城市或城镇依托大学发展而成。因此,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一切功能,不必事事都自己来办,既可以集中财力人力于教学科研,又能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和舒适条件。而城市依托于大学,不仅因此而获得稳定的居民、纳税对象、消费者、市场、客源,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这样的大学城的形成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学办在(或迁入)一座合适的小城市;一是新的小城市依托一所或几所相近的大学发展起来。这类大学城的规模一般不会很大,而且比较稳定,不会不断膨胀。与大学有关的人口占居民的比例较高,但至少有一部分居民与大学无关。像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位于麻省剑桥)都是如此。又如德国的埃兰根大学,所在城市人口中大学占三分之一,西门子公司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为当地居民。
这样的大学城的好处显而易见。学校不必自办除专业以外的服务系统,师生与家属的衣食住行都可在城市解决。师生从外地往返于大学,一般都能利用城市的公共运输系统。如果城市的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大学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必定会吸引来更多的商家或服务机构。学校除了有少量宿舍和招待所外,师生的住房大多租用当地民居,有的办公室、研究用房也是租用的。特别是一些临时性机构或依靠基金资助的项目,都视需要租房。城市为学生打工或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而相对低廉的工资降低了成本,餐馆、商店能为学生供应价廉物美的商品。学生生活在城市之中,在校期间就了解社会。学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设施都向社会开放,城市的公共设施也向师生开放,都提高了效率,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大学除有几处比较集中的场所外,大多分散在城市各地,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与城市融为一体。在大学浓郁的书香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加上城市人口中不少人长期直接为大学服务,居民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与大学师生的关系相当融洽。
反观我们的大学城,无不是在城郊或农村圈地新建,与周围完全隔离。即使不筑围墙,附近也只有农田、荒野或少量居民。以前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除了殡仪馆,什么都得办,现在的大学城居然又是一个更大的“小社会”。尽管学校已在教学和科研以外投入巨资,建造大量宿舍和生活设施,但这个小社会却连师生的衣食住行都解决不好,更不用说为学生打工、实习提供便利。教师大多住在原来的校区,即使愿意另购住房,大学城附近往往无房可买,除非学校自建或给予补贴。一般情况下只能安排班车接送,不仅每年花费数百万,而且教师来回奔波,为了赶上班车,下课后也不能久留。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有限,名教授更难见到。大学城远离城市,学生听讲座、参加学术活动、欣赏文化艺术、参加公共活动的机会很少,外来学者去访问或作讲座也感不便。除了假日离校,学生整天生活在小社会中,与大社会近乎隔绝。而学校附近的居民和聚落,与大学本来就有巨大的反差,有的还因征地或拆迁的原因与学校存在矛盾,很难建立融洽的关系。
由于都是圈地而建,贪大求全,一味追求高标准、大手笔,有的请来洋人设计,以便“与国际接轨”,还有的大学城预留大量土地,很多年还消化不了。这样的大学城无不花费巨资,基建费高达一二十亿,日常维护和交通费也动辄数千万,政府正常的教育经费根本不够,主要靠银行贷款。但政府拨款不可能再大幅度增加,有的学校连付利息的钱也没有,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还本。有的学校还因此而提高学费,增加名目繁多的收费。现在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乱收费,不知这些大学城今后如何维持?
有的大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原校区积累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在社会上有知名度。但到了拔地而起的大学城,除了新建筑外一无所有,一切从头开始,连家长也不认同。某重点大学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家长发现学生到新校区报到,坚决与校方交涉:“我们的孩子考分那么高,交的学费也不少,为什么不能进正规大学(指原来的校区),却让他到这里来。”经再三解释,他们还将信将疑,不相信这就是那所重点大学。显然,家长心目中看重的并不是高楼大厦的新建筑,而是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声誉,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是真正的大学城,还是像城一样大而全的大学?
无论如何,不能再按目前那样建大学城了,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学城也应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浪费些纳税人的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