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恒的沈从文

永恒的沈从文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刚刚过去的2002年,是沈从文先生的百年诞辰。在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学界在沈从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初识沈从文是在清朝文武百官谒见皇帝的午门外的朝房,那时已是古文物陈列室。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善良忠厚,待人宽厚。他的传奇经历还影响了后人,循着他的踪迹投身茫茫人海的少年,包括沈从文的嫡亲表侄黄永玉。

永恒的沈从文

刚刚过去的2002年,是沈从文先生的百年诞辰。几天前,在由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开幕式上,刚刚出版的《沈从文全集》被送到现场,这部1000万字的大著中有600万字是第一次出版。

在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学界在沈从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出版的两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高度评价了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我年轻时就迷上了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进入老年后,爱好之心未变。有一次乘坐轮船沿江东下到安庆,我把珍藏多年的开明书店版的《湘行散记》拿出来,又阅读一遍后塞在枕头下面,匆匆下船时忘记拿了。上岸以后才想起来,轮船早已开走,我心痛了好几天。推己及人,我想喜欢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的读者群应当相当广泛。

世事茫茫,有些事教人看不懂。上世纪50年代,全国开展批判胡适运动,牵涉到与胡有旧的沈从文,北京大学红楼举办黄色书籍展览,《湘行散记》入选,书中《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等几个名篇被翻出来示众。解放初期,沈从文到西郊华北民族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也参加过土改,后来在故宫历史博物馆工作达十年之久。不论阴晴寒暑,他总是提前到宫门外等候开门上班。我初识沈从文是在清朝文武百官谒见皇帝的午门外的朝房,那时已是古文物陈列室。他身着干部服,胸前挂着讲解员的条子,领着我进屋参观展出的文物,并且一一介绍,凡是前来的游客他都一视同仁地认真讲解,诚挚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过去他写作、教书成就非凡,解放后和过去告别,改行和古文物打交道。教人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古文物研究成果竟然也独领风骚、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世路崎岖,沈从文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去年9月22日,《南方周末》刊出加拿大留学生《沈从文大哭》一文,其中提到1965年一个与沈有师生关系的画家先是将沈捧上天,“文革”中又变脸大泼其污水,“伤老人的心”。文章漏写一笔,就是这个“当时非常有名的中年画家”丑恶行径在文化界曝光以后,弄得臭名远扬。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善良忠厚,待人宽厚。十年“文革”过后迎来太平盛世,我在上海一家月刊从事编辑工作,到北京找沈从文写稿,他满足了我的请求,这就是“文革”中他在湖北咸宁呵冻写的《双溪大雪》长诗。字也写得端正秀丽,一如其人。往后我再登门约稿,他说晚年得的高血压病折磨得他很痛苦,写作已经力不从心。他不让我失望,惠赠《沈从文散文选》,从扉页上写的“八二年春节”来看,距今整整20年。我至今还珍藏着沈老“用秃笔写魏晋人诗”的条幅。

辛巳年春节,我应黄永玉的邀请有湘西边城凤凰之行。边城壮丽的山山水水和人文景观犹如美酒令人陶醉,更难得的是参观了沈从文的故居,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很难想象,这位苗族少年走出边城闯江湖,竟然叩开了文学殿堂大门,后来又成为学者、专家。他的传奇经历还影响了后人,循着他的踪迹投身茫茫人海的少年,包括沈从文的嫡亲表侄黄永玉。

黄永玉在其《太阳下的风景》结尾中写道:“我们那个小山城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致表叔和我都是十二三岁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黄永玉依照故乡习俗,和我以及他的家人来到听涛山麓沈从文衣冠冢致祭,放鞭炮、烧纸钱,面向墓碑鞠躬致敬。

墓地一侧耸立着一座天然形成的狭长石壁,上刻黄永玉书写的铭文:“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沉睡亿万年的听涛山壁立千仞,往日默默无闻,现在有了沈从文墓地和黄永玉的石刻,增色不少。

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