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海留影——忆王瑶卿老先生
清代末叶,四大徽班进京,谱写了京戏定位的历史。此后,京剧舞台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有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有余派传人李少春、杨派奠基人杨宝森、裘派净行奠基人裘盛戎、文武小生叶盛兰、独树一帜的花旦小翠花(于连泉)、张派青衣奠基人张君秋……数不尽的京戏名角各领风骚、风云际会,给京华舞台频添光彩。老一辈的名角,如年届八旬、与杨小楼齐名的尚和玉,不时登台露演《晋阳宫》,观众为之叫绝。
我在京工作多年,看戏如近水楼台般方便。我采写过一些名角,还拍摄过一些照片,上面提到的诸多名角均已作古,我写的文字、拍的照片竟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如尚和玉、清末民初红遍京华的刘喜奎、梅兰芳大师出生地李铁拐斜街旧居(已收入《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等的照片。《灯下丛书》约稿规定提供照片一幅,不由得想起50年前与王瑶卿老三四年的交往。
王老和弟弟王凤卿家住前门外大马神庙28号,那所老宅子,在我心目中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瑶老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幼年拜师学皮黄正旦。光绪三十年(1904),入选清宫昇平署任“内廷供奉”。和谭鑫培同台演出的剧目有《汾河湾》、《南天门》、《打渔杀家》、《四郎探母》、《武家坡》、《御碑亭》……珠联璧合,平分春色,誉满宫廷乃至京都全城。谭鑫培不轻易收徒传艺,王却有“三千门弟子”的佳话,据专家考证,“三千”形容多数,实际为四百以上。梨园行旧习,男旦不收女弟子,他则男女兼收。我在王瑶老家见过的他的女弟子有华慧麟、王玉蓉、小王玉蓉、杜近芳、谢虹雯(后嫁张君秋)。老生贯大元擅谭派戏,亦出自王瑶老的传授。梅、程、苟、尚四大名旦,都受过他的教导熏陶。
京剧界保守风气浓厚,例如青衣、花旦各立门户,跨行当不行。王瑶卿敢于把青衣、花旦融于一炉。他早年演《悦来店》的十三妹,以“三寸金莲”小脚踩跷取悦观众。清宣统三年(1911),王瑶卿与梅兰芳于中和园合演此剧,王扮十三妹,梅扮张金凤,台帘掀动,十三妹穿小蛮靴登场引起轰动,从此以后,演十三妹的都师法王瑶老着装。建国后成立的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为田汉,后由王瑶卿继任。王瑶卿1953年逝世,享年73岁。王瑶老生有一女名铁英,不幸早逝,后收罗玉蓣为义女。
王瑶卿的胞弟凤卿,在当时老生行享有“文武兼备第一人”的美誉。民国二年(1913)他到上海演出,挂头牌,每月包银3200元,梅兰芳挂二牌,每月包银1400元。经王凤卿力争,戏园许老板才改为1800元。三天的戏圆满结束,许老板准备了丰盛的夜宵,向王凤卿敬酒道谢,说是托大家的福可以过一个舒服的春节,还着重称赞梅兰芳的唱做、扮相样样都好、无可挑剔。
王凤卿说,许老板,上海滩的角儿都讲究压台(现在舞台上讲的大轴就是压台,大轴前面的戏即倒数第二的叫压轴)。王凤卿指着梅兰芳说:“许老板,何妨让我这位老弟也有机会来压一次台?”
许老板说,只要王老板肯让码,我一定遵命。
吃完夜宵,各自回到住处安息。王凤卿特地走进梅的住处,拉着他的手说,“老弟,往后我们就这样合作下去”。这一句话使梅大为感动,此后两人合作20多年。“九•一八”事变引起华北局势动荡,梅兰芳移居上海,两人这才分手。王凤卿晚年因高血压病折磨,兼有严重耳聋,与外界断绝交往。
王瑶卿与王凤卿的兄弟合影,是兄长受我之托把胞弟拉到院中大金鱼缸前拍摄的。我做梦也想不到,大约二三年后,王凤卿中风失语,不久逝世。他的长子幼卿为梅兰芳操琴,次子少卿为梅葆玖说戏。
一别前贤故居长达半个世纪,变化是意料中的事,但是前贤创新的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犹在,应当成为后来者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