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家的煽情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

文学家的煽情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曾专门考证过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归属,估计也没有提出让双方接受的观点。我们要坚持的是,至少在1648年之前,阿尔萨斯和洛林属于德意志。法德之间诉诸武力的行为总算结束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仍是法国的”。对历史教材中“普法战争及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等问题,应有更深更准确的了解。

文学家的煽情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

中外历史上,因为战败而割地赔款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法国在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9月2日)中的失败和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割让,留在历史上的印记似乎比其他的例子深刻,这要归因于文学作品的效应。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影响深远,于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被割占区的法国人的屈辱和怨恨,划过了历史长空,似乎成了世界人民都能感觉到的怨愤。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一位老兵的愤怒,及其攻取柏林的梦想,也极富感染力,在一百多年之后让各国读者也能“体会”到那一腔不平之气。熟知《最后一课》的中学生和喜爱都德作品的人们,一定觉得法国人真冤枉!普鲁士人真凶狠!

历史事实是怎样的呢?

第一,阿尔萨斯和洛林原来是德意志的领土,而不是法国的。至少1648年之前是德意志领土。1618—1648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大规模的多国参与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战争本是德意志的内战,但欧洲主要国家英国、丹麦、荷兰、瑞典、西班牙都相继插手,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大战”,而且持续三十年之久。法国刚开始在幕后鼓动丹麦、瑞典参与战争,后来直接出兵,与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皇室交战。1648年法国从德意志夺取了阿尔萨斯的部分地区。根据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取得了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阿尔萨斯大部分地区,并确认法国对1552年占领的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均属洛林地区)的所有权。1736年,通过《维也纳临时和约》,法国完全取得了洛林公国。这就是“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来源。

也许法国人会说,历史再往前追溯,阿尔萨斯和洛林不是德国的而是法国的。如果这样说,就纠缠不清了,因为法国和德国是同一个根。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都是囊括西欧的,后来从查理帝国分裂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法德之间的边界怎么说得清?据说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曾专门考证过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归属,估计也没有提出让双方接受的观点。我们要坚持的是,至少在1648年之前,阿尔萨斯和洛林属于德意志。

第二,在普法战争之前,法国人多次大面积占领德意志的领土,这是历史事实,估计法国人不会遗忘。

1800年,拿破仑的军队打败了奥地利(当时是德意志帝国境内的一个大的王国),次年签订的《吕内维尔和约》中,奥地利被迫承认法国对莱因河左岸领土的占领。1805—1806年,法国打败普、俄、奥等国,拿破仑在德意志境内建立了伯格大公国,任命他的妹夫缪拉元帅做该国的大公。同时,拿破仑将德意志南部和西部的14个邦(后增为16邦)组成“莱因联邦”,拿破仑任该邦“保护人”。不久,“莱茵联邦”从德意志帝国中分离出来。幸亏拿破仑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总决议》,法国退出所占领的别国领土,退回到1792年的疆界。

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国人到底冤不冤?

历史事实是:挑起普法战争的是法国,并非普鲁士(当时是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另一个大的王国)。拿破仑三世原打算坐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争斗,自己准备坐收渔利。但奥地利败得太快,普鲁士人完成统一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拿破仑三世急于阻止德国的统一,便向普鲁士宣战了。当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有打法国的意图,可战争毕竟是法国挑起的。德国的俾斯麦使用计策,诱使法国人动武,这是常见的说法,但拿破仑三世的动机很明显,法国军队先开战。法国人真正感到屈辱的是,色当战役败得很惨,皇帝、元帅、十余万法国军队全做了俘虏。这场战争使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法国承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法国与德国的矛盾由此加深。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全部目标就是对德复仇。

再看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最后归属。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一方的失败而告终。根据《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并不满足,还“合法”占领了德国的萨尔矿区,把法德边界线又推回到莱茵河。《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该区的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事实上直到1935年萨尔矿区才回归德国。法国军队还于1923年1月11—15日直接占领了德国的鲁尔矿区,由于当地人民的反抗以及欧洲其他强国的干预,法国人的“鲁尔冒险”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由于法国执意要“复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性条款十分严苛。除了上述条款外,还规定“莱因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因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设防”。这就为德国人新一轮报复行动埋下了种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到一年,德国军队向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数周之内攻占了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部领土五分之三的主要工业区,占领了巴黎及周围广大地区、大西洋沿岸地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德军从法国领土上全面撤退。法德之间诉诸武力的行为总算结束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仍是法国的”。

综观欧洲历史,法德之间互有侵略,双方多次用武力解决争端,其结果使怨恨深积,相互间“复仇”的后果,不仅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加剧了欧洲局势的动荡。德国人两次打败法国人,1871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礼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1940年希特勒接受法国投降的仪式在法国康边森林的福煦列车上举行,极尽侮辱法国人之能事。法国人则多次占领德国领土,多次获得丰厚的“战利品”:1552年占领洛林的部分地区;1648年取得阿尔萨斯;1736年取得洛林公国;1801—1806年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几次跨进柏林和维也纳城(当时都属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投降的代表就在康边森林的福煦列车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法国元帅;1920年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占领萨尔矿区;1945年法国和英、苏、美一道庆祝战争的胜利,一道于战后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公平地看,法国和德国间相互侵略的战争行为,正义与非正义是转换的。如果说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值得同情,那么,法军铁蹄下的德国无辜民众也同样值得同情!任何一场战争的发生,不管其胜负,遭受灾难的还是普通民众。文学作品激发的情绪,往往会迷失善良的人探根究底的目光,然而历史学要求建立在真实史料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从历史学出发,必须揭示历史真相。对历史教材中“普法战争及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等问题,应有更深更准确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