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莲山诗话

圣莲山诗话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莲山原名莲花山,山峰峻秀,林木丰茂,为百花山之精华所在。作者还有《莲花山中》诗一组如下:这组诗告诉我们许多莲花山的信息。李存勖将其抓获后,祭于李克用灵前,斩杀在雁门关。除此之外,亦有记山中女道士诗,容当另文介绍。可见,山中妇女亦加入庙会行列。真应该感谢这些文化前辈,这些诗作为搞好圣莲山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圣莲山诗话

圣莲山原名莲花山,山峰峻秀,林木丰茂,为百花山之精华所在。民国以来就有“不到莲子峰,等于没有到过百花山”之说。因为,它荟萃了百花山的灵秀纯美。莲花山既有佛教,也有道教,还有名人别院。民国初年之际,庙宇繁盛,游人不乏社会名流。早在1929年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森玉和好友江翼云、周立之、凌直支等六位先生,用了六天时间,游览了百花山秀美的风光,同时留下了有关莲花山的诗作三十多首。为保存史料,现选出18首分述如下,先看江翼云的几首诗:

登莲花山

晓起欣看屋角晴,昨宵雨肯阻山行。

尘心顿为松风静,尺地难逢石径平。

渐觉宿烟添暝色,似闻远涧有湍声。

登临自是须腰脚,不负攀跻一往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前一日在山下住宿,夜间下起大雨,第二天早晨,青山欲滴,作者便于山中漫步。本以为夜雨会阻断行程,没想到天助雅兴,大有苏东坡“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边积雨声”之慨。山路难行,尘心如松,登山自然是一件苦乐相伴之事,人们为什么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感觉?除了对大自然的想往,还有好奇心的驱使,也有探索发现的急切之情。美景怎能在一个角度看尽呢?风景如画,一般不在寻常人所到之处,往往需要经过沿着崎岖小路艰苦的攀登才能“一览众山小”。除了需要腰腿之力,还有就是不能辜负了朋友的一片真情而落在后边,正所谓“不负攀跻一往情”也。作者还有《莲花山中》诗一组如下:

长生观

长生观是古禅关,新拓松梢屋数间。

他日相思忘不得,今朝生日在仙山。

圣米石塘

故刹无僧剩石塘,流传圣米事荒唐。

山光莫讶须臾改,飞雨初过又夕阳。

圣 泉

苹果香闻后殿花,雨飘松翠落檐牙。

圣泉芳冽无多水,煮出山中自采茶。

石 梁

缓步微吟度石梁,天风浩浩袷衣凉。

更须鼓勇缒崖下,铁炼飞悬十丈强。

别蔡道士

空谷春来有足音,道人送我亦情深。

看山莫负重来约,涧水岩花鉴此心。

这组诗告诉我们许多莲花山的信息。第一首《长生观》说明,作者一行人昨日还住在瑞云寺,今天便来到了长生观,这个道观原来是禅堂,生日之时,“天命”之年有好友作伴,又有仙山游玩,岂不也是神仙吗?第二首《圣米石塘》,对摩诃捣石成米之事予以否定,认为这是个荒谬的传说。第三首《圣泉》透露出一个历史事实。五代时刘仁恭于百花山建大安馆,禁止江南茶商入山贩茶,自采山中草叶为茶。这个记载,屡见于史书,诗中“煮出山中自采茶”便是这一习俗的延续。这种充“茶”的草叶,就是中药黄精的叶子。至今,史家营一带的山民,仍保存着这个习俗。这个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习俗,可在民俗志上大书一笔。第四首《石梁》讲的是天生桥阎王爷鼻子那条陡险的山路,须攀十丈之高的铁链上下。因无路可走,只有“鼓勇”而行。第五首《别蔡道士》,说明道长待人热情,并留下“看山莫负重来约”之邀。

周立之也有两首诗,分别写于长生观和题写在圣米石塘。先看第一首:

莲花山长生观

白莲承玉座,中有一峰高。

山爱螺旋上,人惭鸟度劳。

乳泉清石洞,道士紫眉毛。

长啸邈鸾凤,松风送海涛。

圣米石塘题壁在南寺长春观前

南寺纾余北寺奇,如从鸟道度峨眉。

劳人到此心皆逸,海雨天风及我思。

诗作平平,没有什么新奇之句。同样,第一首中“道士紫眉毛”,说明蔡道士等人把眉毛都染了,这个做法可能与“紫气”有关。染眉不光是信仰问题,还有“统一标识”的作用。历史上的“绿林”、“赤眉”军,都有染眉的要求,杜甫有诗劝戒朝廷不可小看山民造反,说“绿林宁小患,苍生可察眉”。“察眉”指的就是这件事。道士染眉始于何时,未作深究。第二首把南寺、北寺作了对比,认为南庙比较舒缓开阔,北庙比较雄险。道路奇峻,有如蜀道,遐思不已。

周肇祥是个写诗圣手,一生著述颇丰。他有《莲花山杂诗》一组,现选述如下:

咏刘仁恭

刘王宫馆早摧残,莫执图经访大安。

炼药藏钱成底事,空留碧血雁门寒。

蟠桃宫

瑶宫新筑号蟠桃,漫羡东方食几遭。

十种金仙犹坠劫,空劳积算比山高。

遇雨

天风次落莲花雨,点点沾衣似泪痕。

记取朝云旧针线,春绵将卸待谁翻。

从石梁至阎王鼻而归

莫笑先生杖履轻,石梁铁绠踏来平。

从今不蹴阎王鼻,要向毗庐顶上行。

南庙坐茶

偶来松下试南泉,擎出山茶苦更鲜。

不待清风生肘腋,盘胸冰雪已冷然。

晚餐蜜拌麦饭

饮罢山中草药茶,又调石蜜饭胡麻。

道甜说苦俱成妄,端的还须问自家。

选录这几首诗,各咏一事。第一首无标题,只在诗后有注说,五代时“刘仁恭后为晋人执,送代州李克用灵前,刺心血以祭,诛于雁门山下。”此诗题为我所加。我们都知道,刘仁恭父子占据大安山多年,后来失和,仁恭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李存勖将其抓获后,祭于李克用灵前,斩杀在雁门关。诗人说,当年刘仁恭建的大安馆早就不存在了,既使手持《图经》来寻,也无踪迹可寻。那些用堇泥作钱,藏钱于山洞的往事,已随刘仁恭的死去,成为历史的记忆。第二首咏蟠桃宫寓意深刻,对蔡义先道长提出含蓄规劝,“空劳积算比山高”,似有话如鲠在喉,欲言又止,令人深思。第三首《遇雨》联想深广,有唐人意。显然,作者还没有从前一首悲伤情绪中转换过来。作者之悲,非为刘仁恭,所悲者,这段历史有许多疑问没有弄明白,至此焉有不悲之情。第四首,写从天生桥至阎王鼻之路奇险。第五首写饮山茶之感。第六首最有意思,原来这里的道士是用蜜拌饭招待客人,可见,山中有养蜂习俗。除此之外,亦有记山中女道士诗,容当另文介绍。

最后读读傅增湘的《莲花山杂诗》,计九首。选四首如下:

梨园中人如杨、俞等捐金钜万,为之建堂修路,

岁时来此习静

曲罢钧天涨海尘,黄金辇尽为修真。

君看蕊阁瑶窗里,多是霞裳别谱人。

每岁三月三日,蟠桃宫开,士女云集

绀宇霞宫迤逦开,道人锐意筑丹台。

蟠桃三熟红檐集,齐向莲山受 来。

蔡真师谈山中旧事(二首)

芝田不属待云封,烂煮黄精当客供。

岩蜜一杯香沁骨,蜂房知在百花峰。

晓汲时调饮涧猿,山峭踯躅昼窥藩。

真师学得斋心法,神虎宵来守洞门。

第一首写京剧名流杨小楼和一位姓俞的名角捐金莲花山达万元之事,且修建盘山路和建房屋,以为修炼真气之所。这里的“俞”,有可能是俞菊笙,他是杨小楼祖父的弟子,杨小楼所唱之《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等戏,皆由俞菊笙指点。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这些“别谱人”在窗影下清唱的情景。第二首诗说,每年旧历三月三,蟠桃宫开庙会,山民和家庭主妇亦来游玩。可见,山中妇女亦加入庙会行列。最后两首,皆记蔡义先道士语,莲花山里种地随意,煮黄精当茶,采百花山岩蜂蜜,晨打山泉水,晚卧养身心。同时,向客人讲了山鬼窥视,神虎守门等故事,可见,蔡义先也是个很会“忽悠”的道长,他活灵活现的讲述,吸引了这位见多识广的傅先生,所以才一挥而成,写诗以记其事。

翻看这些近八十年前有关莲花山的诗作,使我们了解了半个多世纪前莲花山的悠悠往事。真应该感谢这些文化前辈,这些诗作为搞好圣莲山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